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华夷观念的形成和中国封建时代 “华尊夷卑”的对外指导思想 “华夷”(“夏夷”)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在上古虞夏时代,“夏”与“夷”只是两个表示地域和民族的概念。正如《说文解字》中载:“华,中国之人也”;“夷,东方之人也”。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进入一个华夏族与周边地区的“蛮夷戎狄”等族的民族大融合新时期,“华夷”概念开始突破地域和民族的范围,被赋予文化或文明的内涵。文明程度高的地区,即推行“周礼”的地区,被称为“夏”;文明程度高的族,被称为  相似文献   

2.
多学科背景下的国别研究需要有若干统摄全局的基本范畴作为分析和诠释性工具的介入。融合人文和社会科学两种研究背景的"东西方文明结合部"这一提法可以作为俄国研究的一个基本分析范畴。本文中的"文明结合部"大体上指的是前苏联所在的"欧亚地区",以及史称为"东欧"的中东欧、东南欧等地区。这一地区由于来自各种民族、语言、宗教与文化的影响的交汇,在宪政制度、经济模态、社会建构、思想意识形态选择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性。本文通过对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结合部的起源、形成过程、形态的流变、及其外部影响的繁衍等方面的阐述,强调了这一地区和欧亚大陆西部和东部古老文明中心有所不同的独特文明形态;这一地区内部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复杂的周边环境所造成的此地区对外关系的紧张度和活跃性;外部环境多样性推动之下,这一地区学习过程中的涮选与偶合等复杂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文明结合部"现象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特别是全球化条件下的一种较为普遍现象。这说明了对"文明结合部"范畴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从文化角度而言,中华民族和法兰西民族可以说是世界上两颗璀璨的明珠,她们以各自光辉灿烂的文化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而且不断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蓬勃发展。这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常常深刻地影响到彼此的文明进程。尤其是近年来,中法两国政府都不遗余力地促进彼此  相似文献   

4.
黎四奇 《德国研究》2006,21(2):59-63
萨维尼为19世纪历史法学流派的先锋人物,其提出了德国法构建中的民族精神性,即认为法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自给自足与自我演进的过程。然而,结合历史来考察,其不仅仅在于构建民族性的德国法,而在于实现“民族→民族精神→国家精神→民族国家”之目的。因此,与其说其民族精神是一个法律之概念,还不如说是一个政治性的术语与口号。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与民族间互动的社会环境入手,探讨了东南亚民族问题的历史由来;从经济和文化这两个视角考察了东南亚民族问题的现实缘由;分析了东南亚民族问题从国际化到全球化的时代转型。本文指出:导致民族矛盾扩大化的“涟漪效应”与对民族冲突起抑制作用的“阻滞效应”,共同构成了推动东南亚民族问题全球化的两股动力。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文明涵盖区域之间存在着连接地带或"断裂带"。欧亚陆上丝绸之路穿越的中亚、高加索、巴尔干三个地区均存在这样的断裂带。各种文明在断裂带碰撞,引起了一些摩擦和纷争,但从千百年历史发展的长时段看,断裂带更是文明交汇、融合的地带。各种文明、民族、宗教,通过对话、交流和友好交往,在丝绸之路沿线和谐相处而逐渐融合,形成了当今欧亚一系列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和利益共同体。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断裂带及冷战后沿这一断裂带而起的一些冲突,正是"文明冲突论"的重要依据之一。不过,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尽管受到文明因素,特别是宗教、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但暴力冲突往往只是一小撮极端、恐怖分子所为,并不能代表不同文明背景的人民大众。而且这类冲突大都源于外部的武力干涉和内部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矛盾。因此,纯粹的"文明冲突"或完全由文明原因导致的冲突都是不存在的。虽然"文明冲突论"存在漏洞和谬误,却也指出了不同宗教、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碰撞会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重要作用,提醒我们要对文明因素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这就是"文明冲突论"的双重性所在。  相似文献   

7.
武士道是武士应当遵循之道,是经由平安、镰仓、江户等多个时代,历经千年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武士道精神由宗教、儒学和军事训练三大方面构成,最初是作为日本的民族精神传统和文化遗产走上历史舞台的。近代以来,武士道被日本军国主义曲解利用,成为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工具。深刻认识武士道的精神实质和军国主义的危害性,是正确对待历史文化和避免军国主义复活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作奎 《欧洲研究》2005,23(6):14-31
法国疆界变迁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并具有深刻的政治学含义。本文试以纵向与横向两种视角来考察法国的疆界变迁及政治学含义。一个是作为确保安全的“天然疆界”政策的扩展和变迁(纵向),另一个是作为坚持协调对称的“六角国”思想的变迁和最终成型(横向)。纵向过程反映了法国在对外关系上寻求霸权和安全,这一点是以时间为线索充分展开评述;横向过程反映了法国对内政策上立足提升国民自豪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点从文献学的视角充分展开评述。一外一内政策的相互影响,呈现了法国寻求内外兼修、追求大国地位的梦想。  相似文献   

9.
每个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已独特的武技 ,因为在争战随时发生的时代 ,武技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稳定发展乃至繁荣昌盛的基本保障 ,朝鲜民族也不例外。历史也证明了朝鲜民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一 考古发现与武技文化朝鲜许多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出土过手斧、砍砸器和尖状器等原始工具。石壮里遗址中手斧的形制有点类似于欧洲的阿布维利手斧 ,但数量较少。全谷里遗址中的器具原料主要采用石英岩 ,手斧酷似中国丁村的同类工具 ,薄刃砍砸器像是截去尖端的手斧 ,上部有一平刃。① 。朝鲜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 ,除石斧、石凿外 ,还…  相似文献   

10.
通过日本大和民族的自身特征来分析近代以来其侵略思想如何生成并演变为一种民族特性。日本岛国上产生的神话传说被统治者利用并被改造为日本的神国史,强化了神道信仰和皇道思想,再加上后来幕府时代政治理念,即武士道精神,造成了大和民族对外侵略扩张的政治文化特性。明治维新后,这一政治文化同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扩张主义相结合,进而演变为国家神道信仰与资本主义天皇制政体,最后变种为天皇统治下的靖国神社思想和军国法西斯专政体制。总之,日本岛国地理环境、神道信仰、神国皇道思想、武士道精神在漫长的历史中融为一体,演变成了近代日本大和民族侵略扩张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1.
王立新 《美国研究》2005,19(2):90-115
本文从政治文化和国家安全两个视角分析了美国对海外干预态度的历史演变。作者认为,在对外干预问题上,美国经历了从19世纪的反对对外干预,20世纪前半期的有限干预到冷战时代全面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干预的演变。美国历史上的对外干预既出于权力与利益的需要,又根植于美国独特的以自由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之中。在后冷战时代,国家安全需要、输出民主的理想和可承受的低代价预期构成当前和今后决定美国对外干预行为的三大要素,拟议中的干预行动越能满足这三大要素,就越可能被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是传统中国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传统道德与文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彰显与继承。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铺染中国人的生命底色,构建强大的时代民族精神,必须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撬动这一系统的支点,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  相似文献   

13.
文化因素与美国对华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国对外政策中,文化因素,特别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有着长期、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美国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认为上帝选择的"使命观"和实用主义对美国外交具有深刻的影响.中美两国从18世纪开始交往以来的二百多年历史中,这些特征在美国对华外交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帝国研究近年来不仅成为国家理论关注的热点,而且事实上成为历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全人类而言,只要进行历史的反思,就离不开对历史上那些帝国兴亡经验和教训的反思。帝国与国家、民族、大国、霸权等概念既存在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帝国既是一个由不同属国组成的国家权力体系,也是一个由若干国家组成的等级秩序体系,通常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际秩序体系。帝国产生的根本动因就是夺取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的物质利益,这种行为常会被冠以“共同繁荣”、“地区安全”、“生存空间”等名义。从世界各国的政治历史看,国家产生后必然导致帝国的出现,而对外扩张征服是否有利可图与国内民主法治制度两个因素是避免一个国家从强国走向帝国的关键。对于帝国的兴衰而言,社会政治制度安排往往要比军事力量、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更为重要。帝国体系在世界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惯性和难以割离的政治遗产,人类社会也总会存在对帝国梦想和帝国秩序的怀念。帝国主义虽然将长期存在,但帝国的历史命运已经终结。作为一个趋势的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因此倡导一种民主的、公正的、透明的、平等的和共赢的全球治理,才是解决全球...  相似文献   

15.
从对话、阅读和书写的角度来讨论《大宪章》与英国文明史的研究方法,有益于我们从时间转换的视角考察作为案例的《大宪章》的元典精神、作为长时段的政治文明的时代精神以及作为总体的英国文明的民族精神;有益于我们在时间转换与空间位移的过程中,发现属于中国学人研究英国文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马胜利 《欧洲研究》2012,(2):21-32,159
法兰西民族国家是长期历史演变的产物。大革命传统和共和主义理念奠定了当代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基石。在民族观念方面,法国与德国的分歧与历史文化差异有关,但也是欧洲大陆两大国政治博弈的产物。在法国,共和同化政策被视为进步和文明的表现。法国在社会文化模式和移民政策方面历来强调"大一统"和"共和原则",这主要是由于法国在世界上长期拥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国地位所决定的。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欧洲一体化的深入、法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以及移民问题引发的社会危机,法国的民族国家观念、社会文化模式和民族认同受到了严重挑战。法国人不得不对法国的社会文化模式、法兰西民族认同,以及法兰西的前途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汪海 《当代亚太》2004,(5):59-64
澳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际贸易枢纽,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回归祖国后的澳门,正面临着中国内地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加速融入全球化的重大发展机遇.澳门最突出的比较优势,就是拥有多元文化的丰厚历史积淀和自由港的基本制度安排,这是澳门参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两张"王牌".充分发挥这两大优势,澳门就能够成为中国面向葡语国家和拉丁语系国家的开放门户,成为"东方迈阿密",成为一个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与国际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8.
从文明史的长时段视角探讨苏联解体问题,不仅必要,且国内国际学界已有初步积累.第一,"比较-结构"方法是较早的尝试.也即,从不同历史时段条件下的多民族关系的聚合性、传统治理模式多大程度存在中介性协调机制、文明所处的区位独特性等方面差异,探视苏联解体的端倪.第二,世纪之交以来,帝国形态研究、作为文明现象的苏联总体研究、以及文明与地缘政治相互关系等领域的探讨,指出文明与帝国现象相交织,大陆性帝国中央权力式微与周边动荡的紧密关联,是导致帝国解体的重要因素;帝国抱负过大、内外挑战前所未有,则是其崩溃的经典式动因.至于把苏联现象作为一个文明单位来系统考察,观察多民族构建、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以及如何处理外部关系,乃为事关苏联前途的关键问题,而苏联解体也恰恰缘起于这三个重大问题.同时,文明演进过程始终难以离开各大文明间的相互激荡,如果说,苏联解体也反射着美欧等文明单位先后趋于衰落,那么古巴导弹危机、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1979年入侵阿富汗这三大扩张则明显表明:帝国对外扩张与国内的体制改革进程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联.改革停滞,无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诱因.第三,文明演进过程中思想史的传递、演绎,特别是若干关键范畴的承继与缺失,对文明发展具有何种意义?特别是文明结合部条件下,思想史演绎与体现为民族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极化"的文明结构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这些问题对研究俄文明与苏联解体间的关联性十分重要.尤其是对"适度"这一思想行为范畴的研讨,有利于剖视苏联解体的深层动因.第四,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的文明研究方法似已并不限于纯学术讨论,开始参与新兴国家与既存霸权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过程.本文主张在尊重各自文明存在的客观前提下,互学互鉴,避免文明冲突.由此,从文明史的视角探讨苏联解体问题,将长时段演进与中、短时段的变化相互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有益于对苏联解体的深层结构的认知,也有益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取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文明冲突论”已成为美国和西方学术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热门理论之一。塞缪尔·亨廷顿在他所提出的这一理论中将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定义为在未来的“文明冲突”中对西方基督教文明最具挑战性的文明。由此论点出发 ,他不遗余力地提醒美国和西方对即将到来的来自这两种文明的“威胁”采取对抗和遏制措施。尽管他的这一理论实质上反映的不过是他维护美国霸权地位和利益的初衷 ,而且在理论上也充满悖谬。但他的这一理论对美国和西方学术界和政界人士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历史和现实分析的角度 ,同时也从考察西方文明与东亚儒家文明在世界近代史上的互动关系的角度 ,来揭示他提出的这一理论在主观立场上所包涵的谬误成份  相似文献   

20.
车臣分离势力的恐怖化有广义的暴力文化方面的深层原因:车臣民族的尚武传统有助于恐怖化的心理自然;伊斯兰极端思想是克服恐怖化的"道德自抑"障碍的精神武器;暴力化社会环境为恐怖化提供了组织便利.综之,暴力文化因素是车臣分离势力恐怖化的诱因和条件,而非其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