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人 《奋斗》2006,(11):57-57
最近,笔者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听到群众议论:别看很多“正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太容易。可还是有的人家的孩子弄个文凭就能吃“皇粮”:吃“皇粮”的“旱涝保收”,都说是国家养着。可国家的钱不还是咱老百姓挣的?这些话听起来确实很刺耳,但细想起来,还真有道理。  相似文献   

2.
谁说“笑比哭好”?我就最怕母亲笑。母亲一笑,就露出那孤零零的一颗牙,让我看了心酸。要知道,母亲还不到50岁呀!  相似文献   

3.
古时有个县官大年初一上街看春联,见一户人家所贴春联上联是:“数一数二大户”,下联是:“惊天动地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县官暗想,此户一定有人在朝廷做大官。于是,他备了一份厚礼登门攀附。  相似文献   

4.
我的父亲叫刘必富,我出世未见过父亲的面孔,两岁又离开母亲的怀抱。人家的孩子不是父亲驮着,就是母亲抱着,可我却是爷爷驮着、奶奶搀着。我时常追问爷爷奶奶:我的爸爸呢?我的妈妈呢?爷爷和奶奶总是哄我说:“爸爸出去苦钱给乖乖了,出去苦钱了……”  相似文献   

5.
盼年的母亲     
四少 《廉政瞭望》2010,(2):71-71
这段时间母亲有点异常,时不时问我,一“今天几号了?”其实,客厅的挂钟上明明白白显示着日历。终于有一次我被她问得不耐烦,朝挂钟努努嘴说,“今天几号,您自己看一下不就知道了吗?”母亲叹一口气,“我怎么感觉上面的钟坏了,日期慢了。”  相似文献   

6.
县官送礼     
有位刚到任的新县令,大年初一上街看春联,忽见一户人家门上写的对联与众不同。上联:“数一道二的门户”,下联:“惊天动地的人家”。横批:“先斩后奏”。县令看后,以为这户人家背景不简单,家谱中必有人为朝廷大官,便叩门送了厚礼,问道:“请问你家在朝做官的是哪一位?”主人答道:“我们是平民百姓,没人在朝做官。”县令听罢一愣,又问:“那门口的对联……”主人哈哈大笑,解释道:“我三弟是卖油饼的,做生意时要一个一个地数给顾客,故曰‘数一道二’;二弟是卖鞭炮的,放起来便‘惊天动地’;我是屠户,杀猪是无须经衙门批准…  相似文献   

7.
日前,《环球时报》转载新加坡《联合早报》吴韦材的文章称,“专家”泛滥危害中国百姓。文章说,“专家”泛滥,这不是一个今天才开始的中国社会现象,而是一个已看到恶劣负面影响的思维误区。今天经济蓬勃的中国,或许也是对应市场上的需要,各类“专家”满天飞。只要有利益可图,企业与媒体就能把“专家”请出来齐齐炒作,在经济谋取活动上,再添加权威、正宗、经典或文化的声望指数。  相似文献   

8.
余杰 《唯实》2004,(4):93-94
中国离现代化还有多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曾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测出:中国离现代化只需13年。专家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居世界第6 6位,比1993年上升了7位。从主要指标看,中国有4项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3项超过了现代化标准。其中成人识字率83% ,超过了标准80 %和世界平均71%的水平。报告认为,2 0年间中国现代化指数平均年增长1.6 % ,按此速度预测,还需要13年的时间就可以跨入现代化的门槛。“专家”的话是权威的,尤其是在中国这个迷信专家的国度里。因为专家这样说了,所以我们就兴高采烈地宣告:我们已经是“准现代化”的国家了。13年的…  相似文献   

9.
袁浩 《奋斗》2009,(8):60-60
近读一篇报道,发人深省。说的是在一次大会上.一位县委副书记含着眼泪说.端午节他回家的时候,母亲说了一句令他非常吃惊的话:“儿啊,妈不盼别的.只盼你能平平安安地退休。”这位县委副书记不禁问道:“妈,我才30多岁,怎么就说退休呢?”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你看电视上.有多少当官的都出事了,我是怕你把握不住呀。如果你贪污受贿,当了贪官,那可给全家人都带来灾了!”母亲的话,深深地震撼了这位县委副书记。  相似文献   

10.
刘福臣 《奋斗》2004,(4):46-47
在曲大庄的童年里,身边的一切几乎都与“电”有关、和“动力”相联。他出生于哈尔滨的“动力之乡”,父亲是第一代投身于共和国重大工程建设的大电机研究设计专家、高级工程师,就连开始求学生涯的学校也是母亲所在的电机厂子弟学校,校名是“电工小学”。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0月,武清区杨村街前进道一带建筑机械轰鸣、人头攒动、一片繁忙。熟悉这里的人惊叹:“前不久还是车水马龙、商客云集的繁华村子,怎么一眨眼就变成了建设工地?”另一人答话:“快吧,看人家刘会刚这活儿干的,这么难的事40天就做完了!”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你好!我是一名党支部书记,在基层干了10多年,近两年来,我觉得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难做,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更难做。不知为什么,他们看问题总爱“横”着看,比如说,我讲改革开放15年取得巨大成就,他们就说,和人家外国比还差远了;我讲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不知提高多少倍,他们就说,咱和人家沿海地区差多了……我的一些朋友也有同样感触,他们想请你帮助分析一下其中原因,并提出几点建议。 四平市 王金贵 王金贵同志: 你在信中提及的“横”着看问题的确在青年人中存在。相对而言,年纪大的人爱“纵”向看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们家是一个党员之家,也是港口职工之家。父亲有30多年的党龄,上世纪70年代退伍后,在天津港做了一名码头装卸工,直至现在。母亲是天津港的社区干部,社区上千户人家,谁有困难了,她接到电话就去。有时我们埋怨她,她总是乐呵呵地说:“我是党员,群众有困难找到我,是对我的信任,也是对党的信任。”哥哥在部队就加入了党组织,如今也是天津港的新一代工人。有时,父亲在家开玩笑说:“现在,我们家耍开个党小组会,卫东你就不要参加了。”父亲的话既是玩笑,也是鞭策。那时,我的梦想就是早日成为一名其产常舄.  相似文献   

14.
晓泉 《廉政瞭望》2011,(17):6-6
作为一名在体制内杲了近30年的“老人”,同时也是一名现在“体制内年轻人”的母亲,看了贵刊文章《单位里来了年轻人》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15.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  这首歌勾起了我对母亲的怀念。歌中唱到“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过去,我最怕听母亲唠叨,而现在我多么想听听妈妈唠叨啊,可是母亲已经在前年冬天就因心脏病突发,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再也听不到妈妈唠叨了。“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工作的事情我可以和爸爸谈谈,可我生活的烦恼怎么去跟妈妈说说?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奔个平平安安。”  这首歌的歌词写得真好,尤其是母亲这…  相似文献   

16.
晒点与卖点     
快乐大叔 《党课》2014,(5):96-98
在手机上玩儿微信的人常喜欢私下里翻看“朋友圈”。那上面晒大餐、晒旅游、晒恩爱、晒孩子、晒爱车的不一而足。快乐大叔认识的一个人喜欢在“朋友圈”里晒自己的书法作品,今天临了王羲之,明天仿了高二适。手机屏幕原本就不大,加之快乐大叔对书法亦无研习雅好,闭嘴原是最佳选择,却不料朋友的“晒点”(书法作品)下面早已是“赞”声鼎沸,既是“朋友圈”中好友,倘不去锦上添花地点了个“赞”,恐怕说不过去,于是又是点赞,又是追加竖大拇指图标的,就这还怕人家瞧不见,特意加大了字号。  相似文献   

17.
中午吃饭时我们几个同事在一起议论骗子最新的手机短信诈骗招数。小文在一边很不解地说:“我怎么从来就没收到过这种短信呢?”大李看了小文一眼说:“骗子发短信不是发给那些有钱的人,就是发给那些经理啊,老板啊什么的。人家不发给你,说明你没有欺骗的价值嘛。”我们知道大李在忽悠小文,就在一旁添油加醋地说确实如此。我们的话让小文很是失落。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二炮兵总医院,有一支“专家支书”队伍——他们既是科室业务的权威,又是党务工作的行家;既是医疗科研的精英,又是思想政治建设的得力骨干。日前,笔者走近“专家支书”群体,领略了他们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相似文献   

19.
侯丽 《当代党员》2014,(8):16-16
怎么种地才能种好?如果你去问一个传统农民,他可能会这样回答你:“看天、看地、看苗。”江苏省扬州市菱塘回族乡的杨大爷,以前就是这样一个传统农民。不过现在你再来问他,他会掏出手机点开微信告诉你:“我有‘私人定制’。”杨大爷家里有两亩多地,但是由于家里人平常都在附近工厂打工,没有多少时间打理土地,对土地该施肥多少、用哪种肥料最适合是两眼一抹黑。“一到打水、栽秧、施肥的时候,看到人家怎么弄,我们就跟着怎么做。”杨大爷说。  相似文献   

20.
同里访古     
王文山 《奋斗》2001,(6):54-54
看了旅游节目“小桥流水人家”,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特别是想到了同里。那是80年代初,与朋友一起从苏州乘车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同里。走过三元桥,我们就进入了具有一千多年建镇史的同里古镇。根据清嘉庆年间的《同里志》记载同里是“唐初名铜,宋政为同。旧名土,以具名太侈,乃拆田加土为里”,而改富土为同里。则另有一个民间传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