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九二四年一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是由国内外各种政治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一、共产国际和苏俄的积极倡导,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政府高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旗帜,对中国人民表示了极为友好的态度。一九一九年三月成立的共产国际,也密切关注中国局势的发展,不断派出代表考查中国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李忠义 《奋斗》2014,(2):58-58
正苏俄十月革命之后,共产国际派人到中国帮助建党和宣传马列主义,来中国的路线除了绕道欧亚和由海参崴乘船走海路外,主要是通过中东铁路经过哈尔滨到关内去。同时,中国的一些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为了学习俄国革命经验,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哈尔滨,然后通过中东铁路奔赴苏俄。这样,哈尔滨就自然形成了一条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重要交通线。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随着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东北开辟了“国际地下交通线”,这条线被历史学家称为“红色之路”或“红色通道”。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它以哈尔滨为交通枢纽,东至绥芬河(中俄边境中方口岸),南至大连,西至满洲里,东西两端分别与俄国西伯利亚铁路接轨,成为连接中俄的重要交通要道。共产国际成立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后,  相似文献   

4.
袁媛  陈荣达 《广东党史》2011,(10):43-48
在中国现代史上,苏联、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类比的。早在1929年下半年,中国革命就出现了大革命失败以来未曾有过的高涨形势,受此形势鼓舞,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条件已经成熟,于是要求中共在城市建立统一的苏维埃政权。1931年以苏俄为模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5.
中东铁路,原称东清铁路或东省铁路,修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沙皇俄国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而修筑的,贯通中国东北三省并与俄境内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它既是沙皇俄国政府侵略中国的一个结果,更成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桥头堡。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在华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各种特权。  相似文献   

6.
说到“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来历,就不得不提苏俄革命。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对苏俄的红色政权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干涉。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党的中央委员会发出了党员必须以革命的精神来支援国家的号召。在这一号召下,党员的工作热情普遍高涨。  相似文献   

7.
张含光(1884-1975),女,辽宁铁岭人,十月革命时期苏俄红军中国团(红鹰团)团长任辅臣的夫人,她追随丈夫在俄国参加了革命,担任过红鹰团后勤办事处主任职务。任辅臣牺牲后,她及其孩子们荣幸地被列宁接见过。1921年回国后,她安于平淡,居功不骄。  相似文献   

8.
肖甡 《北京党史》2010,(5):15-19
<正>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①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莫斯科,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新动向以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先后多次派人以各种不同身份来到中国,了解革命的情况,帮助中国建立共产党。特别是在中俄边界恢复交通后,共产国际对中国的指导帮助由间接转为直接,从零碎、表象变为完整、具体。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特别是他晚年在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帮助下,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找到新的革命道路以后,更焕发了昂扬的革命精神和斗争勇气。他坚定地坚持国共合作、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的这种精神和勇气。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是在1922年夏陈炯明叛变之后才确定的。在此之前,他虽然同苏俄和共产国际的代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有过接触,但还没有下定联俄、联共的决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马林建议下,表示愿与国民党合作,共同反对帝国…  相似文献   

11.
分析孙中山与苏俄联合的原因及目的,不难发现孙中山实行联俄政策,不仅出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更主要是自身及苏俄之间存在相互需求的利益关系,即孙中山希望借此换回英美对其的支持及借助苏俄力量完成统一中国目标,而苏俄也希望借此完成自己的“世界革命”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2.
分析孙中山与苏俄联合的原因及目的,不难发现孙中山实行联俄政策,不仅出于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更主要是自身及苏俄之间存在相互需求的利益关系,即孙中山希望借此换回英美对其的支持及借助苏俄力量完成统一中国目标,而苏俄也希望借此完成自己的"世界革命"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3.
中俄通讯社和华俄通讯社在我国现代革命史、新闻史和中俄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史上似应具有一席之地。中俄通讯社是由杨明斋负责的。而华便通讯社则由苏俄人士直接建立,有中国工作人员参加工作,因此,不能笼统地说都是中共所创办的“最早的通讯社”。1920年春,经共产国际同意,俄共(布)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及翻译杨明斋等人来华。在维经斯基的促进下,陈独秀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7月间,在维经斯基的指导下,在上海设立了中俄通讯社,由杨明斋负责。通讯社设于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渔阳里6号,也即…  相似文献   

14.
莫斯科中山大学是一所在俄国首都开办,为中国大革命培养政治理论骨干的特殊学校。它的成立与黄埔军校有相似的背景,它的作用和对中国革命影响之大甚至超出黄埔军校。学校的由来莫斯科中山大学是国共合作进行民主革命的产物,也是苏维埃俄国支援中国革命运动的一个成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以后,国共合作的大革命运动进入高潮。1924年5月,苏俄帮助下创立的陆军军官  相似文献   

15.
共产国际"二大"前夕,面对日益高涨的欧洲革命形势,为了实现建立全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构想,共产国际将东方落后的民族和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也纳入到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由此提出了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而东方战略中的"两个联盟"策略又为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后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各路代表被派往中国,基本上都是依据这一策略原则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特别是在早期的中国革命中,这种策略的影响尤为深远,它直接导致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盟友的选择以及对待国共两党的策略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不少研究者认为,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时出现严重失误,主要是下列原因造成的:①不顾中国国情,简单照搬俄国革命的经验.错误地认为:"尽管情况有特殊性,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策略问题,还是与1905年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俄国无产阶级所面临的问题非常相似".把中国革命当作俄国革命的翻版,以为只要机械地搬用俄国革命的公式,胜利就会唾  相似文献   

17.
刘少奇一生中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总司令部——共产国际有不解之缘,他曾经亲自参加过一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这就是共产国际执委第十一次全会。   早在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刘少奇就已熟悉共产国际。这年夏天,前往苏联留学的刘少奇到达莫斯科,恰逢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刘少奇前往旁听,见到了共产国际和苏俄的领袖列宁。他是为数极少的见到过列宁的中国革命者之一。会后,他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2年春离开莫斯科回国。   8年后,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瞿秋白,一生大起大落。他的经历和才华一度使他成为最受共产国际欢迎和重视的中国革命者。他是中国第一位赴苏俄采访的新闻记者;他协助共产国际代表,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他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八七会议"之后,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掌舵人。然而,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之后,他却被迫退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屡遭王明一伙的打击和迫害,这一切,都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广州设立“鲍公馆”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宣布同情和支持世界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废除了沙俄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孙中山对此十分赞赏,逐渐倾向于列宁领导的苏俄。1923年8月,孙中山派出以蒋介石为团长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学习,并寻求援助。  相似文献   

20.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苏俄仍然属于协约国一方,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顺应民意,退出战争,保住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苏俄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