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配永代表是新当选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给记者最早的印象,是在一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列席会议的董配永代表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发言,其中说到食品安全问题时的激愤和关切,感染了会场所有人。而他下巴上那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一绺胡须更成为他的符号。在那以后,记者有过两次时间短暂的机会与董配永代表面对面采访。记者才知道,让人另眼相看的,不仅仅是那一绺胡须,他的温和儒雅,他的广识博学,他的忧国忧民,无不叫人惊叹。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最伟大的记者这一罗伯特·卡帕,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还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战火还不够近。” 吴飞,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闻晨报的记者,他很可能是唯一一个亲身经历这次汶川大地震的上海记者。  相似文献   

3.
马剑 《中国保安》2014,(9):25-27
记者拨通章伟达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一口清晰的普通活,这在南方的老总中是不多见的,这也让记者对于采访多了一份期待。初见章伟达,51岁的他留着寸头.身材瘦高,精神干练,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早就知道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和旅游学院院长方志远是全国人大代表,在大会召开前,记者就希望能采访到他,只是网络上那长长的一页简历让记者有点担忧:获得过那么多荣誉、出版过那么多著作的著名教授,会不会很难接近?  相似文献   

5.
周凯 《今日广西》2008,(7):78-79
“他去实验室了,你11时再打过来吧。”电话的那一头.陈维的室友告诉记者。 陈维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在读博士研究生.2004年.他从北方一所大学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工程系。  相似文献   

6.
社爱华 《乡音》2014,(3):29-29
[人物名片] 石磊,华磊物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为乐亭县政协常委、乐亭县工商联执委.憨厚的面容,爽朗的笑声,眼前的石磊襟怀大气,他那睿智、从容、优雅的谈吐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柴静 《今日浙江》2008,(15):61-61
我走了10天,仍然没有弄明白我最想知道的事情。赤手空拳,坐在人的对面。他浑身全是破绽,他满嘴谎言,他可能会毁了自己全部的声誉。但你还是没有权力让他说出那一点最要命的真相。你只是一个记者,没有他的允许,你不能掀开他家里的帘子去看看后面有没有人。你不能使用超常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6月10日,带着广大读者对眉山地区统战工作情况的关注,记者在眉山地委机关采访了分管统战工作的地委副书记卓明安。卓副书记在他那办公室兼卧室里言辞恳切地告诉记者:1997年8月26日,眉山地区正式成立。地委根据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实际,制定了“三年树形...  相似文献   

9.
微博声音     
《民主与法制》2011,(12):55-55
广日刘新宇(广州日报记者):每一次打电话给陈晓,问他是不是要离开国美,都觉得挺残忍的,那毕竟是人家的伤口,媒体本性却是再往那儿撒盐,寄望已经饱受网民炮轰的陈总,境界早在我等凡人之上。  相似文献   

10.
“一座好的美术馆要让每个市民都为她自豪” 回想起上海美术馆与和热爱她的人们,李磊向记者谈起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已故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吴老曾经说过,如果他还有什么愿望,那就是希望在上海美术馆里有一面墙,上面可以挂一幅他的画。有人曾经问过吴老,为什么要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捐给上海美术馆?  相似文献   

11.
黄治愚  恒耕 《台声》2000,(11):23-24
金秋时节,记者来到位于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黑龙江中路的富贵企业集团总部。跨入大门,一幅奇妙美景便跃入眼帘:颇具气势的 3层富贵大楼,融合了欧洲巴洛克及哥德式风格,那乳白色圆拱形顶楼,仿佛有种美国白宫之“派”;而大楼东侧那亭榭错落有致、曲径通幽、花草锦簇的富贵园,却又洋溢着苏州园林之“韵”。真可谓中西合璧,美仑美奂。记者不禁眨眨眼:这儿是企业,抑或花园?     富贵企业董事长陈灿堂,笑吟吟将我们迎进会客室。他 40多岁,戴副眼镜,言谈举止文质彬彬。一番长谈,使我们对他的创业历程、“富贵”的发展轨迹有了真…  相似文献   

12.
84岁的萧乾老人坐在他三里河公寓的书房里,正谈笑风生地向笔者讲述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往事。 他是中国现代优秀的文学家、杰出的记者和出色的翻译家,在他60年的文学与新闻生涯中,曾创作了许多令人神往的文学作品与载入史册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大》2012,(11):20-20
“我除了吃饱穿暖,没有积蓄。即便我儿子结婚,也没为他操办什么。我就是为那‘169块’钱而活着的。”接受记者专访时,60岁的马文芳如是说。作为现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唯一的乡村医生,  相似文献   

14.
关于杨绍军代表,记者早有耳闻,他倾个人全力开办孤儿院的善举为全国传颂,被授予全国道德模范的荣誉称号。杨绍军看起来很和蔼、慈祥,与他交谈,更能感受到他那颗对孤儿、弱势群体的炽热爱心,以及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坚毅决心。  相似文献   

15.
在一个记者网站,一位自称新来者对早来人这样请教:你为何当记者?也许他是真心求教,也许他是对“记者”这一职业提出质疑甚而嘲弄。许多人都给他回帖了,然而那些回贴让我大失所望,而且非常愤懑。从这些记者的回帖中,我看不到对职业的激情与人生的理想,看不到有谁对自己充满希望,看不到反省与应有的悲伤,只是一种若有若无的随意与散淡,一种敷衍与游戏。  相似文献   

16.
春节过后,各地的打工仔像潮水一样涌进城市;那么,对于劳务市场的情况,他们了解多少?他们又有多少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措施呢?记者采访了郑州市的某劳务市场,发现一起非法招收保安员的陷阱。这是一个身穿保安制服的黑脸汉子,个头不高,但壮壮实实,威严地在人群中一站,巡视着打工者们,时而掏出证件亮亮,与人嘀嘀咕咕。记者看他可疑,就凑了上去,那汉子看记者衣着还算干净,“素质”还算高,就主动对记者说:“当保安吗?我看你行。”记者忙问:“啥活儿?”汉子流畅地说:“我是二七保安公司的,招保安人员,要求男性,初中以上文化…  相似文献   

17.
寇波,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常住外国人处副处长。2001年2月,他和14名同事,告别了被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的东帝汶,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作为中国首批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15名维和警察之一,寇波怎么也忘不了在东帝汶度过的那300多个日日夜夜。记者见到寇波时,仔细地盯着他的面孔上下打量,想在他的脸上找到在东帝汶备受“折磨”的痕迹。迎着记者充满猎奇意味的目光,寇波的解释是:“回来以后天天补,早就缓过来了。”在记者眼中,能去东帝汶维和的人,一定要特别剽悍,可是寇波一副白白净净的书生模样,令人怎…  相似文献   

18.
今年四月间,当第三次全国归国华侨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之际,记者访问了几位知识份子代表。从他们言谈之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爱国感情,彷佛能触摸到他们那一颗颗献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的心。志在千里七十五岁的美国归侨、中国科学院山东海洋研究所名誉所长、一级教授曾呈奎,是国际上知名的海藻研究专家,他在开发我国海洋资源方面作了很多贡献。记者访问他时,他正好与另一位来访者谈话刚结束,可是他毫无倦意,便欣然地接着与记者交谈起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次迟到的采访。两年前,当记者在长海医院第一次见到邱长荣政委时,就被他那英武的军人气质、丰富的精神世界、执着的人生追求所吸引,当时就萌发采写他的冲动。可没想到,时光流逝得那么快,至今未能如愿,这不仅是因为彼此的忙碌,更因为是邱政委一次次谦虚的推托……  相似文献   

20.
认识郭凯敏是看他主演的成名作《庐山恋》和《小街》,印象中银幕上的他总是穿一套肥大的军装,里里外外透着一股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憨气。那时,他那份不经意的潇洒不知迷倒过多少少男少女。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他,显得成熟、稳重,脸上挂着中年人特有的宽厚笑容。   2001年 3月 8日,记者在郑州的烈日酒吧见到了他,下面是和他关于安全的对话。   记者:最近,你执导、主演了不少影片,像《天伦》、《非常民警》、《追踪 309》等,你从什么时候对警察题材或者警察感兴趣的?   郭凯敏:那还是 1984年,上海发生了一起碎尸案,正好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