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伟明 《传承》2012,(3):62-63
民生水平再高,社会也不会没有民怨,但有效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公平正义,的确会大大稀释民怨。民生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假如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人们见了面就会聊点清淡的东西,雅致的事情,聊点让人兴趣盎然的事物,人们就会有更多喜悦和笑脸,人们的心态会更趋平和,思维会更趋理性。有点钱生活无忧,有点闲心有所求,是不是就可能少一些激愤,多到剧场、电影院、博物馆、图书馆了呢?  相似文献   

2.
加强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和谐与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和谐;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和谐社会是实现公平正义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着力点一:创新政府管理观念当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矛盾不断积聚、社会问题频发的时候,没有什么比公平正义更能唤醒民众对政府的信赖。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在管理上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满足公民的需求,尊重公民的意见表达,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关注民生,补偿利益受损的公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以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为指导,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公平正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公平正义提供了制度基础;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切实保障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实现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加快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的基础;把构建和谐社会与关注民生作为实现公平正义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加强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玲  黄琳庆 《传承》2009,(2):46-47
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和谐与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和谐;而和谐社会的构建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和谐社会是实现公平正义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严翅君 《群众》2014,(3):14-1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鲜明地表明,公平正义、民生幸福是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深刻理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必要性,充分认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核心内容和保障措施,才能真正把握好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没有不同利益的妥善协调,没有各种矛盾的正确处理,就没有团结统一的局面,就没有和谐社会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公平正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代名词。没有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就没有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准则。  相似文献   

9.
关注文化民生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没有文化就没有健康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学是民生之基,就医是民生之急,文化是民生之魂!把文化建设与改善民生、保障民生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关注文化民生,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人们的新期待.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4·13'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海南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  相似文献   

11.
公平正义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最根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古以来,"公平正义"就为许多中外思想家和仁人志士所向往,并把公平、公正看作价值理想,同时"公平正义"也反映着人民的愿望,代表着人类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普遍世界历史意义。公正价值观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相对性。在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历史进程中的过程性"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征。公正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相互支撑:公正可以促进和谐,有公正才有和谐。没有公正,就没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没有公正,也就没有法治秩序下的自由、平等生活;没有公正,就不能塑造诚信友善、勤劳敬业的人民。  相似文献   

12.
中央政府致力于解决民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更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全国人大代表讲民生、议民生,为中央政府决策落到实处建言献策,体现的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和对公平正义的坚定追求。在福建代表团驻地的中国职工之家,本刊记者就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新政的亮点,专访几位人大代表,从他们用百姓的视角关注民生的见地之中,可窥视他们忠实地为人民履职的拳拳之心和民生情愫。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没有教育的公平就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可言。和谐社会应该给每一个公民的子女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  相似文献   

14.
论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提升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这要求乡镇政府的政策执行必须体现"公平正义"、"以人为本"、"德法并举"和"责任民生"。当前,乡镇政府政策执行伦理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公平正义缺失、以人为本缺失、民主法治缺失和责任民生缺失。我们可以通过营造先进的执行力文化、重塑官员道德、完善道德约束机制、构建制度伦理和实现行政道德制度化等途径来提升乡镇政府政策执行力。  相似文献   

15.
正为政之道,民生为要。关注民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彰显了我们党的初心和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为民情怀,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新时代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政工作是党和国家民  相似文献   

16.
吸纳民众意见,是民众参与立法工作、立法反映民意的关键所在,有利于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更好地体现关注民生、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7.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为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做贡献,既是人民政协的内在要求与优势所在,又是人民政协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与历史使命.在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人民政协应当找准工作的角色定位,当好科学发展的促进者、制度建设的推动者、民生幸福的守护者、社情民意的代言者,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促进科学发展、推进民...  相似文献   

18.
马黎 《创造》2014,(1):64-65
正民生是什么?民生是幸福,民生是生活,民生是发展。对于老百姓来说,民生就是有病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家中儿女能有学上,缺什么能及时地获得。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认为,这是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是解决蛋糕做大以后如何让更多的人分到一块蛋糕的问题。人们已经注意到,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  相似文献   

19.
一、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价值,没有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就没有保障,法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公平正义既是法治的终极价值,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目标,法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民生"是价值基础,而"民本"则是价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正确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实现从外在目标向本质目标的转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