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承》2016,(4)
习近平民生观的形成发展根源既有理论的也有实践的,有历史的也有当代的,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民生思想和民生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等是其理论来源,对党和广大人民群众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当今世界政权更替演变的警示、习近平个人成长经历等是其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人民中心观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有其逻辑必然性,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对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其形成的理论逻辑;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其形成的实践逻辑;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传承与提升是其形成的历史逻辑。习近平人民中心观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人民立场观、人民主体观、人民力量观、人民利益观、人民导向观、人民评价标准观。习近平人民中心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主政浙江是习近平同志长期地方从政工作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全面形成的关键时期。理论源于实践,系统梳理和解读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民生探索,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来源,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颜军 《长白学刊》2022,(4):27-35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论述由人民健康战略观、人民健康地位观、人民健康价值观、人民健康理念观、人民健康实践观等组成,内涵丰富而深刻,彰显战略性、宏阔性、务实性、担当性和系统性等鲜明理论特质。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论述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为发展新时代人民卫生健康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人民树立科学健康观提供了理念指引,为推动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在正定工作的三年时间里,习近平怀着对基层群众的拳拳情意,深入探访百姓疾苦;以人民利益为先,减轻征购粮负担;大力推行改革、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增加人民获得感;超前发展教育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提升群众幸福感;招贤纳士,重视育才留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习近平在主政正定时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与民生发展实践,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得以形成的重要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武亦文 《求索》2023,(6):121-132
习近平卫生健康法治观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植于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法治实践的沃土,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蕴含着清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实践逻辑,内涵十分丰富。习近平卫生健康法治观的本质特征在于坚持党对卫生健康法治的领导,包括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根本价值立场在于坚持卫生健康法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即要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把大健康理念融入法治建设各个环节、坚持法治建设依靠人民;关键抓手在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法治体系,要加快形成完备的卫生健康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卫生健康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卫生健康法治监督体系及有力的卫生健康法治保障体系;宏大意旨在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要支持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发挥关键作用、鼓励大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全球卫生健康治理观,实现全人类和世界各国的健康发展。习近平卫生健康法治观为坚持走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法治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为世界卫生健康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彰显出科学理论强大的创新性及生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民生观的深化,对坚持群众路线和实现中国梦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6,(6)
党性修养是习近平党建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的党性修养思想有其深刻的渊源。对列宁人民观和先进观的继承与发展是习近平党性修养思想的理论源泉,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继承是其历史渊源,对中共思想建设实践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其实践基础。发掘和研究习近平党性修养思想的渊源,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其内涵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把握其灵魂和精髓。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与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理论引领方面,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在问题意识方面,善于抓关键问题和全局性问题,推动治国理政新实践的顺利开展;在务实作风方面,善于从基层工作入手,扎根群众之中,高度重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对人民群众身边"微腐败"的严厉打击;在人民主体方面,体现在治国理政的过程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实现实践主体、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其中,习近平群众观占据重要的地位。习近平群众观内涵结构包括: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力量之源的主体维度;人民群众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价值目标的价值维度;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论的方法维度;贯穿于治国理政伟大实践是群众观诉求的实践维度。以这四个维度分别作为逻辑统摄、逻辑标准、逻辑中介和逻辑归宿,共同构成具有本质规定性的内涵丰富、结构严密、意蕴深远的习近平群众观逻辑体系,科学准确地呈现了习近平群众观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围绕"奋斗"进行深入阐释,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奋斗观。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奋斗,为什么而奋斗,如何奋斗,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奋斗观从思想内涵看,包含着奋斗幸福观、奋斗价值观、奋斗实践观和奋斗本领观;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传承着中国共产党奋斗观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益于自身的成长经历;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围绕"奋斗"进行深入阐释,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奋斗观。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奋斗,为什么而奋斗,如何奋斗,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习近平奋斗观从思想内涵看,包含着奋斗幸福观、奋斗价值观、奋斗实践观和奋斗本领观;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传承着中国共产党奋斗观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益于自身的成长经历;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秩序是人类探究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对构建新时代的社会秩序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看法,形成了习近平社会秩序观,习近平社会秩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社会秩序观的主要内容包括:构建和谐社会秩序,要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以优化社会结构为关键;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纽带;以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为保障。习近平社会秩序观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体现在经济建设上,就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政治建设上,就要健全政治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体现在社会建设上,就要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就要坚持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得益于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把握,对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继承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懈追求。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习近平主要从以人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和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等方面作了阐发;关于"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原原本本地学习而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战略思维的鲜明体现和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构成,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贺方彬 《前沿》2011,(2):7-11
毛泽东虽然没有专题论述民生问题,但是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毕生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解放和改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而不懈奋斗,他的民生观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中国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形成和发展的思想理论根基,对于当前我们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义,也是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范畴,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独特风格。习近平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中国共产党优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内涵: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发挥群众语言的独特魅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作了深刻的新阐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政治观,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成逻辑上,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体现出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相结合的严谨逻辑理路;在核心内涵上,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以人民利益为基点,从政治经济观、政治关系观、政治权力观、政治文化观、政治发展观五个维度铺陈开来;在价值意义上,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价值、方向指引价值和经验借鉴价值三个层面。进行习近平新时代政治观理论图景的勾画与探析,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两为”的功能价值和目标价值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为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功能价值所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目标价值所向;坚持“两为”要树立全面、科学的发展观、创新观和人才观。  相似文献   

20.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实际,为解决新时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时代要求、思想精髓、价值旨归、关键突破口、制度保障等内容构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