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菲律宾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发展时期.本文首先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菲律宾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作者群与研究机构.其次,从政治认同和社会融合、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华人经济成长、中国新移民等视角,阐述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领域及有代表性的成果.再次,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透视支撑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社会现实基础,探索促进研究重心与特点变化的深层缘由.最后,提出菲律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加强对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华侨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传承中华文明中的作用,以培育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舆论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文化认同进行了理论阐释,接着分析了美加新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结构,最后探讨了新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原因.文章认为,美国、加拿大新华侨华人为寻求生存方式的同一性,其民族情感是双重的,他们既认同所在国并为所在国效忠,参与所在国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在心灵层次上又认同祖籍国的文化,并形成对中华文化深深的情感依恋.双重文化认同在美国和加拿大社会新华侨华人中之所以长期存在,其原因是他们生存发展的需要,民族认同的情感需要,居住国政治体制的二重性和祖籍国政府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华侨秘密会社在海外的建立同华人移民迁移海外有密切的关系.海外华侨秘密会社先在东南亚地区出现,后来随着华人向世界其它地区迁移,华侨秘密会社便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古巴等地陆续建立起来.海外华侨秘密会社具有人数众多、与中国本土联系紧密、主要从事经济活动和内部的帮派性等特点.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华侨秘密会社发生了演变.华侨秘密会社的社会实质是:它不仅是一个多层次的社会组织,也是男性型和特殊的小圈子联合体,而且还被确认为是一种社会的反抗组织.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不下20万的印度尼西亚华侨自中国内地迁居香港;而近30多年来,印尼家务工人亦接踵而至,其在香港的人数现已超过13万人。这两群看似毫不相干的移民,在21世纪全球化以及区域移民的大语境下相遇,共同构建了香港经济活动中奇特的族裔景观,具体包括印尼食品店、服装店、手机店、家具店等等。基于文化背景、语言条件以及香港公民身份等因素,第一代印尼归侨以及千禧年前后开始定居香港的印尼华人或自己充当雇主,或在族裔经济中担任雇员,自然而然成为在港印尼族裔经济的先驱者与主要获利者。本文根据2013年到2016年初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梳理在港印尼华侨华人的移民背景以及类别,探讨印尼华侨华人如何在印尼家务工人移民潮的推动之下,启动他们的族裔资源,使之成为具有商业用途的资本,从而促进了过去十多年来香港印尼族裔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华人新移民包括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移民、台港澳移民和东南亚华人二次移民.本文拟探讨华人新移民的分布、特点、新移民内部以及新、老移民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国际移民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跨国移民将不断增加.华人新移民是国际移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改变了海外华人分布的格局,赋于海外华人新的特点,并为移居国和祖籍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洋洲地区逐渐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居民主要的移民选择地之一。随着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这一领域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综述梳理和评述了有关大洋洲华人史的演进脉络与华人社会的经济、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论著。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至二次大战前为第一阶段;二次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70年代末以来为第三阶段。纵观大洋洲华侨华人研究,还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1)研究力量有待加强;(2)经过深入研究并有一定理论深度的专著较少;(3)对大洋洲不同国家华侨华人的研究程度明显不平衡。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散居在五大洲自公元一千年开始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法国华人的历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开始的。起初,在法华人的出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法国华人人口的迅速增加并跃居欧洲首位。1975年,东南亚难民(其中80%是华人)在巴黎十三区形成中国城之后,由散居的华人形成的自主商业圈成了巴黎华人的象征。随着中国经济开放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大陆华人涌入法国。如今,华人移民问题已经引起法国,甚至欧洲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回顾法国移民政策的演变、法国华人迁移的历史、构成以及巴黎华人移民空间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8.
柬埔寨华侨华人政策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柬埔寨华侨华人政策的发展变化廖小健柬埔寨王国位于中南半岛南部,1993年人口约930万,高棉族是柬埔寨的主体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0%以上。当地华侨华人曾达40多万人,经过70年代的巨变迁离,现约有30万,占全国人口的3%左右。柬埔寨王国曾是法国保护国...  相似文献   

9.
<正>王灵智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亚美人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的美国华人民权活动家与华人问题研究学者,有"华人的马丁·路德·金"之称。王灵智教授于1938年生于厦门,1957年赴美国留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反战运动和人权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为深入华人社区参加并领导民权运动,他放弃还有两年就能获得的博士学位,先后发起成立了华埠青年协进会、华人就业协进会1、华人广播协进会等组织,为美国华人民权事  相似文献   

10.
70年代后期,中越两国关系严重恶化,越南当局掀起反华排华高潮,旅居越南的华侨华人受到残酷的迫害,大量的华侨华人逃往第三国或第四国定居。还有相当大部分仍然留在越南,留下来的这一部分人现在生活、工作、经济等状况究竟如何呢?本文作简略介绍。 一、人口分布及职业情况  相似文献   

11.
成立于1973年的美华协会最初致力于争取和维护华人的权益,在华人社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日益扩大.进入20 世纪80年代之后,美华协会逐渐打破族裔的藩篱,不仅为华裔维权和谋福利,更努力联合亚太裔其他组织的力量,为全美亚太裔申权.美华协会在维护亚裔移民权利、遏止种族仇恨犯罪、消除主流社会对华人和亚裔的偏见、错误认知和刻板印象、争取亚裔选民权利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一个寻求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种族利益集团,它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与议员或行政官员接触、构筑联盟、抗议示威、影响政治选举、开展公众教育等方式来为华人和亚裔谋权益.经过近四十年的悉心耕耘,美华协会现已发展成为美国最出色的亚裔民权组织之一,许多亚裔美国人公认其为居于领导地位的美国华人社团.  相似文献   

12.
作为海外华人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王赓武先生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华侨华人进行了研究;在对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中,他十分强调对华人移民生活背景的分析,从文化的角度对华侨华人进行分析是其主要特色。王赓武先生的华侨华人研究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即中国和移居国的政策对华人移民的影响、华人移民对中国和移居国的认同、华人对中国发展的贡献。王赓武先生的华侨华人研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华侨华人的具体知识,更主要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方向和方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暨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和学术影响。为了进一步巩固传统和突出特色,发挥教学与研究的相互促进作用,整合我校国际关系和华侨华人及其他相关领域研究力量,根据暨南大学暨通[2011]  相似文献   

14.
近年美国华人竞选地方行政公职成就显著。本文主要采用美国本地资料,研究美国华人地方参政的发展、华人市长面临的制约与考验以及影响华人市长行政的若干因素。随着美国华人问鼎越来越多的行政职位,华人地方官员将面对越来越多的行政考验与挑战。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新移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了中国新移民潮.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移民人口持续大幅度增长,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他们对中国和移入国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外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程希 《东南亚研究》2005,18(1):73-78
本文指出了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对于华侨华人研究日趋关注的现象,认为这主要是由持不同立场的学者对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的认识引起的.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华侨华人的"特殊性"及其与中国的关系,认为对于华侨华人"特殊性"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华侨华人作为移民群体所具有的个案意义,从而引发对移民所具有的"普遍性"的思考,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消除关于华侨华人研究的政治敏感性,并拓宽华侨华人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南太平洋群岛在中国统一战略、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自19世纪中叶开始便有华人定居在南太平洋群岛,形成小型华商中心。至今,华人足迹遍布南太平洋岛国,而且不断有新的华人移民涌入。本文从华人移民史、社会经济状况、华社、华文教育、政治参与等几个方面论述南太平洋岛国华侨华人的概况。  相似文献   

18.
透视当代美国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二战后美国华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比战前有相当大的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职业地位和家庭平均年收入总体上超出了美国白人的平均水平.但这并不表明华人的实际社会经济地位已经比美国主流群体优越.事实上,华人较多的教育投入并未得到相应比例的回报.在同等教育层次下他们的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均低于白人.此外,华人族群内部在教育水平、职业地位和收入方面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华人与美国其他亚裔群体相比,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19.
翟韬 《东南亚研究》2020,(1):134-151,158
美国在冷战时期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是冷战国际史学界最新的一个研究领域,是美国对外宣传史、华侨华人史、中美关系史三个领域交叉的产物。美国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经历了从中国政策向东南亚政策的转变,以香港美国新闻处为核心宣传机构实行遥控指挥,并把《今日世界》杂志为代表的书刊纸媒作为主要传媒手段。美国对华侨华人文化冷战的主题和项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利用传统文化促进台湾声誉,利用文学作品进行反共宣传,用华裔美国人的形象宣传美国价值观,和台湾合作与中国大陆争夺侨生教育。美国对华侨华人的宣传主要并不集中在对政治、外交事件和美国政策的报道和阐释上,而是把重点投注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情感的塑造上,其根本观念以及核心的宣传思路是直接诉诸塑造华人身份认同,把冷战意识形态建构为华侨华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此举于今仍有影响。研究美国对华侨华人的文化冷战,对认识和理解当前的中美关系和大国竞争态势可以提供一定的镜鉴。  相似文献   

20.
新华侨华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做好新移民的研究工作,有利于他们在当地长期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同华侨华人所在国的关系,有利于所在国的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华侨华人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还有比较研究.但是以往的研究对现象解释多,理论探讨少,对策研究也不够.因此,我们应加强理论、方法和应用对策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握学术史的发展,弥补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深化新华侨华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