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新中国第二部刑法典的诞生,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刑法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新刑法无论在其内容、体例以及观念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尤其是其中首次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新刑法第3条)。这对切实保障公民权利、完善民主与法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渊源与发展罪刑法定这一现代的基本原则,由一种学说而为法律的明定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程,它是针…  相似文献   

2.
许静 《求实》2005,(11):75-7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它为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制宪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它确立的人民宪法基本规范是新中国宪法的历史基础;它贯穿的人权保障精神是新中国人权入宪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实践》2020,(8)
正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公职人员惩戒制度的国家法律,实现了不同公职人员处分标准的统一,同时也是继监察法之后完善国家监察制度的重要法律。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发展史表明,政党关系要和谐发展,至少要具备以下三重保障:根本保障是民主党派的政治地位明确,这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最为基本和关键的问题;制度保障是法律政策健全,这是塑造政党关系的重要约束性力量;组织保障是合作平台宽广,这是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运行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5.
法人的存在是以它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为前提的。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人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一种资格,有了这种民事权利能力,就有了法律上的人格。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法人作为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的基本条件,没有这种能力,便不能参加民事活动,也就不具备法人资格,它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是一样的。“权利能力”和“权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人的权利能力,是它作为民事主体依法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不论它是否实际参加了一定的民事活动,这种权利能力都是始终存在的。而权利则是法人作为  相似文献   

6.
陆静 《发展论坛》2002,(8):40-41
考察现阶段企业法人制度建立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其中还存在着许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企业法人的法律地位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作一大概的分析。企业法人的科学内涵1.企业法人的法律地位企业法人同自然人一样,是民事法律主体。它具有自己独立的法律人格,拥有自己的名称权、住所权、名誉权、财产权、生存权。它具有法律赋予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够像自然人那样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企业法人与自然人的法律地位也有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法人的生存权具…  相似文献   

7.
每个正常人从他出生开始,成为法制社会的一员。随着他她)的成长,将在不同年龄段享不同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相应的律义务。与生理年龄相对应,这同的年龄段也可以称之为法律龄。了解自己及家人的法律年,不仅是法制社会的要求,更是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零周岁每个公民从出生时,即享有民事权利能力直至死。所谓民事权利能力,是指公民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格,民事权利能力是公民取得体民事权利的前提与基础。十周岁具有限制民事行为力。所谓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设定民事义务的能力。根据《民通则》的规定,十周岁…  相似文献   

8.
于飞 《前线》20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其核心要义是维护人民权利。民法典是人民的权利法,民法典对民事权利全面系统的规定是维护人民权利的基础。公权机关既有贯彻实施民法典的职责,又有不侵害民事权利和积极实现民事权利的义务,依据民法典处理好民事权利与公权力的关系是维护人民权利的关键,加强民事司法活动是维护人民权利的保障。要在实施民法典过程中,不断维护和实现人民权利。  相似文献   

9.
正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等局部地区就制定实施了涉及土地、婚姻、劳动、财经等方面的法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相继制定实施了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重要法律和  相似文献   

10.
正⒈明确胎儿有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草案第十六条: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未存活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在法律上,民事权利能力是一个人能否享受民事权利的前提,如果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则无法享有和行使民事权利。民法总则草案认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胎儿尚未出生,原则上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为保护胎儿的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权利,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正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标志性立法,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相似文献   

12.
《实践》2020,(7)
正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作为共和国首任总理兼外交部长,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出发,明确提出了"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概念,进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还提出了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基本途径:通过和平协商,促进解决国际争端;加强外交往来,增进了解,消除疑惧,增强互信;建立一定的制度机制,通过法律和道义的约束保障各国间和平共处。另外,他还阐明了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须注意的问题: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坚持平等互利是实行和平共处的核心;国家建设能够为实现和平共处提供保障;谋求和平共处,也要有危机意识;正确看待求同存异。这些思考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对今天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作为共和国首任总理兼外交部长,从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出发,明确提出了"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概念,进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还提出了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基本途径:通过和平协商,促进解决国际争端;加强外交往来,增进了解,消除疑惧,增强互信;建立一定的制度机制,通过法律和道义的约束保障各国间和平共处。另外,他还阐明了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须注意的问题: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及坚持平等互利是实行和平共处的核心;国家建设能够为实现和平共处提供保障;谋求和平共处,也要有危机意识;正确看待求同存异。这些思考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对今天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一九四八年十月——一九五三年十一月)编者按: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颁布。这是新中国颁布实施的第一部国家法律,在我国妇女解放史和立法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为纪念该法颁布实施60周年,本刊特从中央档案馆和全国妇联档案处选发一组相关文献,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6.
豆星星  谢勇 《求实》2012,(2):8-11
自由是马克思的核心价值观,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更是马克思一生革命实践不懈追求的目标。马克思法律自由观的基本内涵有:法律是事物法理本质的反映,是自由的实现;法典就是人们自由的圣经,自由的保障依赖于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法律确定自由的界限。马克思法律自由观对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与人权保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私权内涵应该突破民事权利的苑囿,作扩大意义的解释,界定为个人权利,即以个人为目的应该享有的各种权利.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权利意识得以提升,政治法律制度日益完善,私权保障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周杰 《理论学刊》2007,(1):22-2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两个多月后,毛泽东就出访苏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外交活动,也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访问。访问取得了巨大成功。中苏双方共同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新中国“一边倒”和“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成功实践。通过缔结条约,把中苏关系从法律上固定下来,为新中国的安全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16岁的中学生李乙听说王甲要买收录机,便想把父亲李丙给他买的一部新收录机卖给王甲,双方商定卖价为800元。王甲把钱给李乙后,李乙迟迟不给王甲收录机,钱也被他消费没了。王甲无奈,只好将这一事实告诉李丙。李丙拒绝偿还800元钱。王甲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民事法律行为首要的条件是行为主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与其实施的行为相适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所谓民事权利能力,是指公民可能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  相似文献   

20.
王轶 《理论导报》2020,(6):19-21
正核心阅读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立足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重要法治保障。民法典凝聚亿万人民的共同意志,彰显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以法典化方式巩固、确认和发展民事法治建设成果,有效回应我国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