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十九世纪以前中国人民與加里曼丹人民的友好往来和貿易 加里曼丹旧名婆罗洲,是馬來群島中最大的島屿,也是世界第三大島,面積726,000方公里。它的西北部面临中国海,与我国遙遙相对,所以我国很早就同加里曼丹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北加里曼丹的殖民主义土地制度和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为殖民主义服务的土地政策 北加里曼丹三邦包括文萊、沙捞越和北婆罗洲(沙巴)三个地区,位于加里曼丹島的北部。它地处热带,雨量充足,又无颱风,土质肥沃、资源丰富,对动植物的生長和繁殖較快,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条件。 三邦的面積辽濶,但人口稀少。总面積約有7万9千多平方英里,約等于一个半馬來亚,而总人口不过130万,不及馬來亚的1/6。它的人口密度很低,文萊每平方英里是38人,沙捞越每平方英里  相似文献   

3.
土地与人口印度尼西亚包括爪哇、苏門答腊、婆罗洲(加里曼丹)的大部分、西里伯(苏拉威西)、摩鹿加羣岛(馬魯古)和由爪哇东端伸展到帝汶中的小巽他羣島以及无數的小島。爪哇島的大部分地区人口的密度很高,平均每平方公里390入。其他各个大島的沿海地区人口也相当稠密,惟內地則地广人稀,这种情况,尤以婆罗洲为然。在苏門答腊的棉兰和武吉丁宜等地附近一带及該島的東北端都是居民稠密。  相似文献   

4.
一、文萊武裝起义的始末 1962年12月8日,文萊爆发了人民武装起义。起义軍公开宣布要为推翻英国的殖民統治和成立一个包括文萊、沙捞越和北婆罗洲的北加里曼丹單一的独立國而斗争。发动这次起义的是文萊人民党,起义軍曾—度控制了文萊的大部地区,包围了文萊苏丹的王宮,占据了二十多个城市,占领了詩里亚鎮和附近的英国石油公司的油田、瓜拉勿拉耶、丁  相似文献   

5.
英国資本帝国主义漠視了正在为維护和争取决定自身命运而斗争的北加里曼丹“人民的疾苦”,企图通过所謂“馬来西亚”的新殖民主义計划——北加里曼丹已被强併在內——千方百計、尽力維持它庞大的殖民主义资本。  相似文献   

6.
緒言 在十九世紀中国海外发展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在加里曼丹西部华僑的活动。当时,在荷兰殖民国家已經在爪哇建立了統治地位,华僑在其殖民体系之中,很早就处于当地土著民族与歐洲人之間,作为一个中间力量而占有其特殊的地位,从經濟活动方面表現它的重要性。与此相反,在加里曼丹的西部,由于荷兰还沒有充分建立其統治权,而远为落后的苏丹制国家的政权,不易駕馭华僑社会,遂使得华僑能保持其固有的社会結构,在經济上控制了这个地方,而且在政治上也佔有独立的  相似文献   

7.
北加里曼丹包括文萊、沙捞越和北婆罗洲三个地区。其中文萊是受英国“保护”的苏丹国,沙捞越翻北婆罗洲则是英国的直辖殖民地,到目前为止,这三个地区还是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故也统称为英属北婆罗洲。 北加里曼丹三邦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北部。西北临南中国海,遥望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半岛和中国大陆;东北隔苏祿海与菲律宾相邻;东南则是苏拉威西海并与印度尼西亚为毗邻,恰居于东南亚的中心地带。三邦不僅同外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而  相似文献   

8.
爪哇和焉都拉:大雅加达西爪哇中爪哇日惹特别区东爪吐人口杭补(单位:千人) 2,92217,50418.331 2,1842 1 .792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 5,064 378 536 689 45531峪15仍6927苏四答腊:南苏阴答拉廖内群息,片卑西苏尸勺答腊北苏尸勺答腊大亚齐4,826l,232 6562,3 114 .9 12l,5029 OUI-QU4巴厘和努沙登加拉:巴厘西努沙登加拉东努沙登加拉1,775l,8041 .942加里曼丹:南加里曼丹西加里曼丹东加里曼丹中加里曼丹l,5 15l。569 507 47640l1 2 .53。l苏拉威西:北苏拉威西南苏拉威西摩鹿加和西伊里安:嫣鲁古西伊里安l,9544,6 172246297761总针:95 .889脊料来…  相似文献   

9.
婆罗洲的文萊苏丹國和英國殖民地的沙捞越的总面積,還沒有全加里曼丹島的1/4,在世界地图上只是一个小而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但是它比英伦本島的面積大五、六倍,人口約三百万人。這里可以耕種的士地面積很大,礦藏也相当多(铁、銅和金),其中文萊油田是东南亚各國的主要供應源泉。它在战略上的重要件也不可忽視,因為它位于馬來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之間,一方与目前仍被荷兰霸佔的印度尼西亚領土西伊利安為邻,另一方還有澳洲和中國為其遠邻。帝國主义曾經在這里  相似文献   

10.
文萊位于北加里曼丹的西北海岸,是在北緯四度二分与五度三分之间以及东经一百一十四度四分与一百一十五度二十二分之间。面积为二千二百二十六平方英里,海岸綫約长一百英里,从文萊湾的东北角向西南延伸到沙捞越的边境。靠海岸的狭长平原为由內陆山地蜿蜒  相似文献   

11.
在美國對菲律賓進行殖民統治的時候以及菲律賓群島宣布獨立之后,反帝的民族解放運动一直都沒有停止過,而且规模相当巨大。本文試图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菲律賓經濟状况的主要方面,从而指出這段时期和以后一段时期在菲律賓出現過的民族解放斗爭高潮的某些經濟前提①。  相似文献   

12.
北加里曼丹三邦的政党大多数都是最近几年成立的。当前三邦人民反对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要求独立的斗争特别是反对马来西亚计划的斗争日益发展,这些政党也粉粉活动,但对这些政党的情况了解还不多,现将搜集到的三邦主要政党的材料加以整理,僅供参攷。  相似文献   

13.
Ⅰ·共同体的梦与历史问题“只有一个欧洲”这一梦想通过欧盟已成为现实。这种认识在东(北)亚也在逐渐加强。东亚在19世纪以前保留着独自的经济与文化。近代以来,东亚克服殖民半殖民的历史,正迅速地恢复其位置。尤其东北亚,堆积着历史的记忆,又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地缘政治上也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柬埔寨和越南的南、北、中部先后沦为法国的殖民地或保护领。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地时期,与殖民宗主国法国的矛盾成为影响越柬两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作为殖民压迫和掠夺的共同受害者,越柬两国的关系便不再是独立的封建国家之间的交往,而是受制于同一殖民宗主国的两个附属国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相互影响。因此,把握法国这个时期在印支地区以至整个远东的扩张意图,以及在这一战略意图指导下对越柬两国所推行的不同的殖民统治政策是考察与研究此段越柬关系历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美帝国主义者一向自詡它对其过去殖民地的經济发展事业立过巨大功績,他們断言,菲律宾在美国統治下,其国民經济似乎获得蓬勃发展。可是,这些成績都是虚假的。二十世紀,在菲律宾出現了許多工业企业,可是这絕沒有改变菲律宾經济的殖民地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在菲律宾有二十到三十家現代工业企业,可是这些企业除了极少数以外,它們大都是那些加工用于出口的农业原料的工厂和生产某些食品以及生活必需品的工厂。美国和其他外国資本家甚至并没有作过在菲律宾建立重工业基础的尝試。在菲律宾群島建立重工业而且遭到許多由殖民制度人为所造成的、不可克服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把印度洋从南中国海和菲律宾海分隔开的印度尼西亚羣島鏈形防卫地带,对于西方在战略上具有极其巨大意义。……为了防止共产主义在羣島上得到勝利,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印度尼西亚投下了足以实現堅决措施的睹注”。“紐約时报”评论員凱·波尔敦对“自由界世”在亚洲这一区域的利益这样地說明着。  相似文献   

17.
1948年6月16日,三名欧籍种植园经理在马来亚北霹雳地区被杀,马来亚殖民当局宣布马来亚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两天后,"紧急状态"覆盖马来亚全境.马来亚殖民当局在宣布"紧急状态"时并没有同时宣布应由哪个政治组织对事态负责.直到7月19日,英国内阁才批准英国驻东南亚首席专员宣布马来亚共产党为非法组织.英国内阁在做出取缔马共的决策时并未掌握马共涉及谋杀事件的确凿证据,对马来亚事态的性质也缺乏把握.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侵略集团的成員国計有: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等八个国家。这个集團沒有中央司令部,各个成員国的武裝力量由各該国統制。美国第七艦隊是这个集团的主要战畧力量,它的基地設在馬尼拉。美国空軍司令部部隊的基地設在冲绳島和關島,而英国的远东艦隊的基地則在新加坡。  相似文献   

19.
舒全智 《东南亚研究》2023,(1):1-22+154
二战结束后的五年(1945—1949)是老挝反殖民运动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老挝反殖民运动经历了伊沙拉运动和巴特寮革命两个阶段。前者主导了早期的抗法斗争,但因内外交困而最终失败;后者在伊沙拉运动末期兴起,开启了反殖民运动的新模式。老挝反殖民运动从伊沙拉运动到巴特寮革命的转折反映了地区局势的冷战化趋势,塑造了战后老挝政治的框架。本文依托法国殖民档案、印支共文件和越南官方史料,试图厘清老挝反殖民运动的兴衰转型,进而揭示困扰战后老挝政治的根源,窥探东南亚冷战的源起。  相似文献   

20.
日本在1894—95年由于战勝中国的結果,獲取了台湾和澎湖列島。西班牙便顾虑到日本人可能繼续南进,侵犯菲律賓。这种想法是有相当理由的,倘令西班牙对菲律賓还是保持其軟弱无力的控制,那末統治菲律賓群島的政权最終將会落到日本人手里去。②美西战爭的爆发,緊接着杜威在馬尼拉海湾的勝利,③竟使西班牙殖民地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勢,这种新形勢很容易被那些正在密切地注視着事態發展的日本人所識破。正当战争进展之际,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