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费尔巴哈在德国哲学中的历史地位是由于他的宗教批判,还是由于他的哲学批判?这是一个涉及到费尔巴哈是在何种意义上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发生影响的重要问题。尽管一提到费尔巴哈,人们首先会想到那为他博得盛名的《基督教的本质》,但是本质地说来,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不过是作为费尔巴哈早期思想精脉的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的延续和拓深。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是费尔巴哈思想的核心与精髓。  相似文献   

2.
对宗教的界定是宗教观的逻辑起点。以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解多从革命的意义出发,忽略了马克思本人所处的历史阶段和他对宗教问题看法的特定视角,也忽略了马克思从多视角对宗教的界定。从多视角看待宗教,也就合乎逻辑地从多视角分析宗教的功能。宗教作为人的自我意识和一种文化使人远离动物;它作为一种信仰和价值体系,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意义支撑;它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起着道德的作用;它作为一种中介,既可以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联结起来,也可以造成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它作为一种终极关怀,为人提供精神家园,从而使人通过心灵的慰藉找到人生的归宿。  相似文献   

3.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好的领导者,部署与他没有私交,人们仅仅知道他的存在;其次好的领导,部署亲近、赞美他;再次一等的领导,部署畏惧他;最差劲的则处处遭到部署  相似文献   

4.
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中,对宗教的批判是比较深刻的一部分。在他看来,封建专制和宗教神学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而宗教神学又是封建专制理论的基础,因此,他把批判宗教当作自己一生的主要任务,当作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而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对宗教的批判以及对无神论思想的阐述从数量上看也是相当大的。他说“我在我的一切著作里面从来没有过宗教  相似文献   

5.
毛姆的巅峰之作《刀锋》反映了世界大战时期人们的思想和生活状态,毛姆以独特的文学形式将历史隐约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刀锋》中的主人公拉里的救赎之路,就是一面难以逾越的刀锋,但他执着地探索人生的道路,历尽艰险,终于在印度的宗教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是西方迷惘的一代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6.
梁治平先生的《死亡与再生:新世纪的曙光》一文对伯尔曼先生的《法律与宗教》一书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篇代译序,它更是一篇《法律与宗教》中国化了的预言性文章。文章不乏真知灼见,虽属说理性文章,但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见解力不仅为我们概述了《法律与宗教》一书的思想精髓,而且为我们开启了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法律与中国宗教的大门。文章中富有深刻思想性的"我们的危机"的观念,不仅对《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所提的西方的"整体性危机"一词有了中国化的透视,而且也形成了对生活于现代法制下国人的警醒。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是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著名散文,历来为人所称道。关于该文中古诗的引用,笔者谈谈自己的管见。 一、《西洲曲》是一首情歌 《荷塘月色》的结尾,作者引用了南  相似文献   

8.
父亲生前写过两篇纪实小说,其一《往憾之一》,其二《往憾之二》。他写道:"在我已有的生活过程中,我整理起来,有三件大憾事,第一件便是我的父亲的死亡,第二件是我祖父的死亡,第三件是我自己参加革命。"他只写了其一、其二,其三呢?我今日写出来,以还先父之愿。我将题目定为《往憾之三》,有过之而无不及。人固有一死,又何足悲,但死而不得其年与时者,实在令人悲痛。父亲还未完成他的伟大事业,就年轻而去,是憾事一桩。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原所长杜继文研究员为即将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弃绝邪教“法轮功”》一书所写的序言。征得该书作者解成同志的同意,我们将它先行发表,以飨读者。 解成同志是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与反邪教研究中心秘书长,省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多年来从事党在宗教问题上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同时关注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进行的科学世界观(包括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是我省较早挺身而出声讨“法轮功”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之一;对各大宗教在我国特别是在河北省的历史和现状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弃绝邪教“法轮功”》一书,是他应花山文艺出版社之约撰写的,省内外一些专家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我省各宗教团体的负责人读过书稿后都对该书给予肯定。杜老的序言就代表了他们的心声。 杜老的序言充分肯定了该书优点和作者理论创新的勇气,同时针对当前比较流行的三个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认为,杜老以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和深厚的学术素养所作的具有真知灼见的分析,对于广大读者正确认识若干历史事件和当前我国反邪教的形势,学习和掌握党的有关理论和政策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会永恒存在,它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但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灭,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①这不是五十年、一  相似文献   

11.
光凡 《人事天地》2008,(8):13-15
早年的边沿少年 在奥巴马奋起反抗心中的自卑感和堕落的冲动之前,他经历过一段街头混混的生涯。 奥巴马在自己的传记里对自己曾一度酗酒吸毒的经历毫不讳言。他在自己的自传《我父亲的梦想》中回忆说,“我在十几岁的时候是个瘾君子。当时,我与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他抽大麻,也用过古柯碱,还经常酗酒、吸烟。“我希望这些东西能够驱散困扰我的那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全国政协常委、重庆市人大副主任、民盟重庆市委主委冯克熙同志在他出版的文集之二《路漫漫其修远》的序中有一段文字,简要地对自己的一生作出了概括:“我生活过  相似文献   

13.
多角度审视布莱克力作——《老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虎》一诗是英国18世纪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杰作之一。该诗也是布莱克著名诗集《经验之歌》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它同《天真之歌》中的《羔羊》一诗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一幅诗的双连画”。这两首诗歌忠实体现了布莱克的哲学思想和创作主题。“他认为人生有两个方面,即天真与经验,……人就是从天真阶段走向经验阶段的。这两者之间有着特殊意义的循环,而且成人经历史兼有之。”在《羔羊》中,诗人歌颂自然界中的天真、淳朴、和善;而在《老虎》中,诗人向读者揭示的是神秘、暴力、恐惧。诗人在表现这个主题中显示出他的杰出诗才。他的谴词…  相似文献   

14.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采取内心独白的形式 ,描述了普鲁弗洛克的意识流动。普鲁弗洛克象征着陷入情感危机和精神空虚的现代西方人 ,他所处的世界象征着处于半生半死麻醉状态的现代西方社会。《情歌》将古典主题和现代城市生活题材结合 ,展现了现代人的挫折感和异化感。诗歌结构上的碎片性与主题的碎片性相得益彰。打破时空的连续性、意象隐晦、继承与创新、讥讽和幽默是《情歌》主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艾略特创作了具有经典英美文学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荒原》。在《荒原》这首诗中,艾略特认为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西方社会处于一场没有信仰和没有秩序的危急中,他觉得志勇重新建立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才能拯救整个西方社会。然而因为基督教的观念没能很好的把握现代世界,因而导致了他宗教救赎的失败告终。虽然艾略特失败了,但是他的努力是很有价值的,宗教救赎的无路可走正是提醒我们要开辟新路,救赎世界,这就需要我们在艾略特的指引下继续探索和进步。  相似文献   

16.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鄂西南地区土家族的历史与文化都与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鄂西南地区复杂的地理、历史和社会变迁过程,使这里的宗教文化也表现出它独有的特点。巫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有其特定的发展过程,并与当地人们对自然及社会的朴素认识结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了具有土家族"巫"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西藏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西藏发生了两件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件是西藏的和平解放 ,一件是在西藏平息叛乱和民主改革。这两件大事无一不和毛泽东的名字紧紧相连。 2 0 0 1年公开出版的《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选》首次公布部分毛泽东关于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的重要文稿 ,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西藏工作的基本思想 :祖国统一 ,实事求是 ,慎重稳进 ,民族平等与团结 ,民族区域自强等  相似文献   

18.
梁治平先生的《死亡与再生:新世纪的曙光》一文对伯尔曼先生的《法律与宗教》一书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篇代译序,它更是一篇《法律与宗教》中国化了的预言性文章.文章不乏真知灼见,虽属说理性文章,但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见解力不仅为我们概述了《法律与宗教》一书的思想精髓,而且为我们开启了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法律与中国宗教的大门.文章中富有深刻思想性的“我们的危机”的观念,不仅对《法律与宗教》一书中所提的西方的“整体性危机”一词有了中国化的透视,而且也形成了对生活于现代法制下国人的警醒.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文学神话框架的核心是《圣经》。弗莱对《圣经》有着独特的文学理解,他在狭义和广义的圣经文学下,开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圣经与文学。对比弗莱的"U型结构"理论与《鲁滨逊漂流记》,可以看出,《鲁滨逊漂流记》具有典型的宗教结构形式:它通过阐释鲁滨逊的精神超越过程,探讨了西方圣经文学的精神主脉,是西方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次精神突围。  相似文献   

20.
文学,往往与梦有割不断的联系。鲁迅先生曾坦率地谈到《呐喊》是由梦孕育而成的。他说:“我在年青的时候也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使整整几代民族先觉者们都做着形式各异的强国梦。从“五四”时期以至当代,强国梦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主线,一条包孕了先觉者们爱我中华、壮我中华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思索的主线。 在这条主线上,近年来中国文坛已逐渐缭绕着另一个梦:民主梦。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向前推进和法制文学的长足发展,民主梦日益显示出它的清晰面目和无穷魅力。民主梦其实是这样一种愿望结构:从横向看,它表达了三种典型的“民族情结”;从纵向看,它深入探寻了丑恶与犯罪的历史文化根源;从立向看,它用血与泪向万里长空写下一篇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宣言。换言之,民主梦是由情感机制、探寻机制和呼唤机制所共同构成的愿望结构。剖析这个愿望结构,有助于清理强国梦在当代文坛的发展和嬗变,有助于理解当今社会生活向文学提出了什么要求,有助于了解今天法制文学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