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一雷 《群众》2023,(23):27-28
<正>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7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又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人文经济学,实现经济与人文互促并进、相得益彰,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
任平  李扬  战炤磊  王俊 《探索与争鸣》2023,(9):144-158+180
<正>2023年7月5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苏州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关于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其实早在几个月前,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就布置下这样一个题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相似文献   

3.
洪银兴 《群众》2024,(1):28-30
<正>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学说的是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现实中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做到人文与经济完美结合的。  相似文献   

4.
张健 《群众》2023,(18):45-46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对苏州干部群众的亲切勉励,也是对苏州未来发展的殷切嘱托。牢记嘱托、践行使命,苏州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永葆“探路者”和“挑大梁”的实践行动中,以干部教育培训为抓手,精心育才、凝心铸魂,打造一支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敢于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5.
尽管经济学是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与消费的科学,但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文化一直是经济学研究中很难回避和摆脱的问题,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得到展示和重视。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价值,文化本身也具有一定经济属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对文化的经济价值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对文化的经济学分析及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的解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潘讯 《群众》2020,(3):42-43
2020年新年伊始,屹立于改革开放潮头的苏州,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气魄,召开“开放再出发大会”,引发各路媒体高度关注。对于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系中的苏州而言,开放再出发具有全局性、引领性意义,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动员令”,也是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宣言书”。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多次强调:“苏州既要做创新的高地、产业的高地,也要做生态的高地、文化的高地。”在“开放再出发”的新要求下,应如何建构苏州的文化高地?激活苏州文化传统的开放基因开放是历代苏州繁荣的驱动力,是苏州文化最深厚的基因。开放基因根源于经济、商业的培育与刺激。明代中叶大运河疏通之后,苏州以开放的胸怀迎接南来北往的行商坐贾,甚至跨江逾洋、联通海外,一跃成为中国经济枢纽城市。  相似文献   

7.
何保国 《创造》2003,(3):20-21
当前,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县乡(镇)规模、建筑、道路、广场等县域文化之“形”的发展,而县域人文素质、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等文化之“神”严重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提高人文素质,挖掘文化内涵,熔铸文化意蕴,提升县域文化品位势在必行。(一)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县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四有”新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8.
6月12日,上海世博会第二场主题论坛“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在江苏苏州开幕。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汉斯·道维勒出席论坛并致辞。  相似文献   

9.
蔡丽新 《群众》2013,(2):58-59
党的十八大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任务,赋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以新的历史任务。对此,苏州市宣传文化系统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目标,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策划并实施了“家在苏州”主体品牌,经过一年来的培育和实施,“家在苏州”的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被誉为苏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凝聚力工程”。  相似文献   

10.
陈传善 《群众》2006,(2):30-3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江苏”,同样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而“三创”(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正是构建“和谐江苏”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之源。正如省委书记李源潮所说:“如果所有的人都充满着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都竞相开展创业创新创优的实践,‘两个率先’的事业就会活力无穷,江苏的未来就不可限量。”构建“和谐江苏”必须弘扬“三创”精神。文化与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纯粹的经济活动,也不存在纯粹的文化活动,一切经济领域无不包含着文化,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文化生产力有其鲜明特征:物质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当前,我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文化体制还不够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仍然滞后、文化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所以,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造就大批文化人才、推动产业的文化化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2.
吕方 《群众》2011,(11):20-22
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江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需要创新文化的引领、支撑和推动。我们应该深入认识创新型社会中文化与创新的关系,认识文化发展的规律,依托江苏优秀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江苏创新文化建设,使文化强省建设为“美好江苏”的创造性未来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王欲明 《群众》2007,(6):56-57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任务,如何在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加快文化资源整合,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江苏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王雪春 《群众》2007,(3):68-69
江苏是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为了进一步充实发展内涵,提升发展层次,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文化强省”需要有发达的文化产业做支撑,这意味着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在战略上有  相似文献   

15.
李静 《小康》2006,(1):77-78
苏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现在因为全面小康又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作为城市的“掌门人”,市委书记王荣已成为这个城市的名片。2005年12月8日,来京参加“2005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的王荣接受了《小康》的专访。苏州的崛起是开放的结果《小康》:苏州作为长三角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一直受到全国关注,苏州是如何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王荣:1983年,小平同志到苏州地区考察,并且充分肯定苏州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2003年,胡锦涛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分别与江苏代表团举行座谈,殷切希望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所以我们苏州坚定…  相似文献   

16.
梁勇 《群众》2006,(10):37-39
最近,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作出了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江苏的决定,制定了“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以及加快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对建设文化江苏作出了全面部署。会议提出,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发展先进文化生产力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导向,大力发展先进思想文化,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文学艺术生产,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让全省人民共享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这标志着我省文化建设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天台县具有丰富的文化人文资源,以道教南宗、佛教天台宗发祥地“佛宗道源”著称,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养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融合文化、旅游和健康产业的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在都市日益成为一个新兴的朝阳经济产业。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社会和谐进步的“润滑剂”和精神基石。在海峡西岸,深厚的人文底蕴正成为经济建设的“新动力”,文化与经济和谐共进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但要实现福建省的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要下真工夫。  相似文献   

19.
正因为人文学科无法像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学科那样,直接有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财力和政治实力,也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有助于发展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因此一些西方国家才不愿投入较大的财力去发展。不仅如此,每当国家的经济发生危机时,首当其冲遭到裁减的便是大学的人文学科及其科研项目。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厚人文传统和文化积淀的东方大国,人文学科研究始终没有中断。当我们的经济繁荣时,我们切莫忘记为人文建设投入资金,而当经济受到暂时困难时,也决不能首先拿人文学科开刀,否则,若干年后我们将后悔莫及,因为人文学科的成果及影响需要长时间的历史积淀。西方国家当前遭遇的人文学科的危机足以供我们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每个企业的文化都是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然而其文化底蕴又与本行业的特色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民族机器纺织工业至今有一百多年(128年)的历史,江苏纺织业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09年)。目前还健在的,一百岁以上的有“南通大生一厂”和“苏州苏纶纺织厂”,八十年以上的更多。因此,我们的纺织企业文化历史悠远,根深底固。既有行业特色,又有各自的企业特色,是一笔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