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性化人格模式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双性化人格模式的女大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安全感较高、高自尊、自我评价积极、情绪积极健康等特点。“80后”女大学生更多呈现出双性化人格模式的趋向。双性化人格须和其他一些因素协同作用才能使女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双性化人格模式是指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具备男性与女性的兴趣、能力和爱好,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与优点。双性化人格模式的女大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安全感较高、高自尊、自我评价积极、情绪积极健康等特点。"80后"女大学生更多呈现出双性化人格模式的趋向。双性化人格须和其他一些因素协同作用才能使女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好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了解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现状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女大学生的成才及发展提供心理依据。从6所不同类型大学抽取1141名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 I)、龚耀先等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以及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I)对其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①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约占14%,不同地区的生源性别角色类型差异较大,而且具有双性化特质的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总体趋向于稳定的、外倾性;②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在安全感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和中性化人格的个体,代表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心理健康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发展对女性的性别角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形成双性化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会拥有更良好的心理品质,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类型。因此,在女性教育中应培养其双性化人格的心理模式。研究认为:双性化人格是对传统的社会人文理念的冲击。先天的遗传定向是女性双性化人格产生的生物学基础,社会因素为导致双性化人格趋势增强的主要原因。教育者有的放失地提出双性化人格教育对策,对提高女性的心理素养,开发女性的发展潜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治人格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是外在政治行为的内在动力系统。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培养是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的课题。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主体表现是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个体独立意识和精神尊严、具有积极正确的参政意识、具备一定的理论素质和良好的政治素质、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但也存在着一些差距与不足。要从政治人格培养的内容、环境、主渠道和实践模式等各个角度入手,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关于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人格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是外在政治行为的内在动力系统.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培养是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的课题.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主体表现是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个体独立意识和精神尊严、具有积极正确的参政意识、具备一定的理论素质和良好的政治素质、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但也存在着一些差距与不足.要从政治人格培养的内容、环境、主渠道和实践模式等各个角度入手,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高等教育无法满足女大学生性别差异化教育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文化成为促进女大学生成才的有效补充。网络文化可以帮助女大学生解决成才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帮助女大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拓宽女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她们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促进女大学生的就业,将女大学生成才落到实处。但女大学生利用网络文化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并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监控,以克服网络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高校应积极采取开设女性学课程、进行女性职业心理辅导、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加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对女大学生进行维权普法教育等措施,帮助女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9.
个体职业人格对职业行为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采用MBTI人格类型量表考察400名女大学生的职业人格特征发现,女大学生中具有E、S、T倾向的人数显著地多于一般人群期望值,在四种心理功能类型中,ST型与一般人群差异最大;与一般人群相比,ISTP、ISTJ型在女大学生中分布非常集中.我们应针对女大学生的职业人格特征,采取相对...  相似文献   

10.
女性群体的公民参与研究——基于性别角色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的公民参与是关乎女性权益的重要方面,但在公民参与的事实领域,女性代表的构成比例远远小于男性.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进行分析,从性别角色的视角探讨了公民参与的性别差异.在运用多种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结果显示:性别本身不是影响公民参与的主要因素,双性化模型的性别角色有更理想的公民参与表现.根据研究结果,要提高女性的公民参与需要从根本上加强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女性发展出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