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80年代以来,巴西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之中。进入90年代,其经济形势仍无明显好转迹象。1990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6%,人均产值下降8%,工业生产下降8.9%。1991年虽略有好转,但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1%,人均年产值下降1%。恶性通货膨胀有所减缓,从1990年的1795%降至1991年的460%,但仍高于其他拉美国家。失业率1990年为10.3%,1991年上升至11.7%,全国失业人数已达300万。1992年,农业生产获得了增长,工业仍处于萧条状态,月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0%以上。由于1992年4月和7月巴西同有关国际金融机构达成了重新安排和部分减免债务的协议,债务危机有所缓和,但外债总额仍维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因此,90年代巴西经济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巴西经济持续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  相似文献   

2.
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巴西在多元化外交政策指导下,从过去的同美国保持单一结盟逐步转向同西欧、日本、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发展关系,积极而广泛地加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最近十年来,多元化外交政策使巴西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巴西从1950年在拉美国民生产总值(按197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中占19.3%(阿根廷占24.9%),提高到1978年占拉美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的38.5%,相当于墨西哥、阿根廷和委内瑞拉三国的总和。在1963年到1983年的二十年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236.7%,其工业生产能力增长368%。从对外贸易来  相似文献   

3.
巴西汽车制造业从建立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汽车产量从1957年的三万辆增加到1978年的百万辆以上,1980年产量达一百一十六万辆,一举成为世界十大汽车生产国之一。目前,巴西汽车工业生产总值约占巴西国内生产总值的2.5%,年生产能力超  相似文献   

4.
(一)经济继续处于停滞状态。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最新报告《1990年拉美经济概况》估计,1990年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近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3%。这一年拉美经济形势比1989年(经济增长率为1.1%)更严峻。巴西和阿根廷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下降5%和3%(1989年分别增长3.6%和下降7%)。另一些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也明显下降:智利从1989年的10%降为2 %,哥斯达黎加从5.6%降为3.8%,危地马拉从4%降为2.8%,洪都拉斯从2.9%降为1.2%。拉美石油输出国的经济发展也不令人满意;委内瑞拉原定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4%,现在估计至多增长2%;墨西哥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3%,估计只能达到2.1%左右;厄瓜多尔的经济增长率不会超过1~2%;  相似文献   

5.
1963年至1977年期间,由于巴西四届政府的努力和人民的劳动创造性,巴西取得了巨大进步,具体可由下而几项社会经济总指标来衡量: 一、在1963年至1977年期间,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由五百四十六亿美元增加到一千六百四十四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8.2%(在此期间总共增长201%)。人口增长了48%(由1963年的七千六百四十万增加到1977年的一亿一千三百二十万人),而按人口  相似文献   

6.
1997年巴西的经济与政治形势吕银春1997年是巴西经济保持连续稳定增长的第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5%,年通货膨胀率为4.5%。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外国资本大量涌入,外国投资由1994年的17亿美元上升为1996年的95亿美元和1997年的140...  相似文献   

7.
1968—1973年期间,巴西经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10%以上,被誉为“经济奇迹”。对于巴西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经济界人士褒贬不一。我国对巴西经济奇迹期间取得的成功经验做过一些介绍,但巴西经济奇迹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经验教训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巴西的经济奇迹主要表现在:(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快,在1968—1973年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历年分别增长11.2%,10.0%,8,8%,13,3%,11,7%和14.0%。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经济增长迅速,1948—197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7.2%。特别是自1968年起,巴西经济曾一度飞跃发展。1968—1974年巴西“经济奇迹”期间,年平均增长达10.1%。到七十年代术,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八位。198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二千八百亿美元。钢铁、汽车、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电力和核能等工业部门发展迅速,农牧业和制造业也建立起较好的基础。从1968年以后的短短二十年间,巴西已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相似文献   

9.
经济几乎完全陷入停滞状态 80年代是拉美经济“失去的十年”,1989年是“失去的十年”的最后一年,更是拉美经济形势暗淡的一年。据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估计,1989年拉美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0.2%。阿根廷、巴西和委内瑞拉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据统计,它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4~-5%、-0.5%和-7~-8%。秘鲁经济形势更糟糕,出现大滑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5%。厄瓜多尔的经济完全停滞,增长率仅为0.01%。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的经济形势略好于1988年,增长率分别为2~2.5%和4.5%。智利的经济形势仍然不错,  相似文献   

10.
拉丁美洲是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十多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约5.5%,超过了除石油输出国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如表1所示,拉丁美洲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960—1975年平均每年增长约6%。七十年代头五年提高到平均每年增长约6.5%,超过了联合国国际发展战略所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6%的标准。但拉丁美洲国家之间发展速度不平衡。以1970—1975年为例,年平均增长率  相似文献   

11.
东亚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巴西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巴西的经济规模相当于阿根廷的3倍或墨西哥的2.5倍,其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占整个拉美GDP的45%,达到8000亿美元,居世界第8位,是韩国的2倍,比中国GDP还多。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巴西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仅次于中国,约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拉丁美州地区的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1950-1980年三十年间,整个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 6%,仅低于石油输出国组织(6. 6%),而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5. 3%)和工业发达国家(3. 2%)。按当年对美元平均汇率折算,1980年拉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约为七千六百亿美元,其中巴西约二千四百八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初期,拉美地区总的经济形势仍然是困难大于转机。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看,继1989年负增长l.5%后,1990年再次负增长0.5%。这是1981~1983年拉美经济危机后的首次连续两年负增长;地区人均产值下降3%,是连续第3年下降,1981~1990年地区人均产值共下降了9.6%。1990年,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3.8%,阿根廷负增长2.6%,乌拉圭处于停滞状态,仅增长0.5%,形势严峻的还有尼加拉瓜和秘鲁。委内瑞拉扭转了下跌趋势,经济增长了4.4%。墨西哥经济出现转机,但仍然徘徊在3%。哥伦比亚也在同一水平上。智利1989年增长10%,1990年的增长率低于2%。厄瓜多尔增长近2%。低速艰难增长的国家还有玻利维亚、巴拉圭、危地马拉、多米尼加共和国等。  相似文献   

14.
巴西矿物资源丰富。铁的储量居世界前列。锰的储量也很大,是世界4大产锰国之一。巴西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圈中的重要一员,在拉美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拉美GDP的35%,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巴西的市场吸引了推行全球战略的各国公司和企业,特别是巴西汽车工业的发展为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西经济发展进程的分期,巴西经济学家的意见基本上一致,即依据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增长水平,分为五个周期:第一个周期(1947—1961年),以国内生产总值高增长为特征。其中,1947—1955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8%,1955—1962年期间为7.1%。第二个周期(1962—1967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3.2%。第三个周期(1968—1973年),经济奇迹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1.2%。第四个周期(1974—1980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其中,1973—1976年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3%,1976—1980年为6.2%。第五个周期(1981—1983年),经济衰退,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负数。这个周期被公认为经济危机时期。也有不少经济学家称第二个周期为经济危机时期。  相似文献   

16.
一、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原因东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1960—1970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4%,1970—1980年为7.8%。1981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价格计算)达到1819.39亿美元,其中印尼占42.5%,菲律宾与泰国分别占19.1%和18.4%,马来西亚占13.2%,新加坡占6.8%。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新加坡最高,为5045美元,马来西亚次之,为1167美元,菲律宾与泰国分别为703美元和694美元,人口最多的印度尼西亚也达到了514美元。  相似文献   

17.
巴西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希望发展对外贸易,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巴西政府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71年,巴西进、出口贸易总额为六十一亿五千万美元,1981年增加到四百七十三亿七千万美元,增长七点七倍。差不多在同一时期(1970—1980年),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仅增长六点二四倍。在此期间,世界进口平均每年增长18.9%,出口平均每年增长19.3%;而巴西则分别增长24.3%和22.1%,超过世界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在执行引进外资、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政策中的一些失误,巴西对外贸  相似文献   

18.
东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1961—1970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5%,1971—1980年为7.5%。1983年五国国内生产总值(按1980年价格计标)达到1,597.87亿美元,其中印尼占36.3%,泰国占21.8%,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分别占16.7%和16.1%,新加坡占9%。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1983年新加坡最高,为6,658美元,马来西亚次之,为1,956美元,泰国与菲律宾分别为815美元和660美元,人口最多的印度尼西亚也达到了510美元。 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新加坡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商港,第三大金融中心,第三大炼  相似文献   

19.
战后,委内瑞拉经济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得到发展。从1950年到1980年,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① ,成为第三世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在拉丁美洲则跃升为仅次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的第四经济大国和按人口平均国民生产总值领先的国家。因此,分析探讨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成败得失无疑具有某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际小资料     
什么叫“最不发达国家”? 1981年5月联合国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标准规定: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低于250美元(按1970——1978年间的平均价格计算);2.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低于10%;3.识字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低于20%。另,如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50——300美元之间,但符合其它两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