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唐太宗纳谏     
唐太宗纳谏□李宝华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在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应是最善于纳谏的一人”,实在是不错的。最显唐太宗纳谏实绩的,首数灭突厥一事。太宗刚继位,突厥即率大兵进犯,离长安只有四十里,太宗率兵隔渭水与之对阵,最终形成“便桥之盟”,给突厥...  相似文献   

2.
千古贤后说长孙○郑风“贞观之治”使唐太宗李世民成了千古名帝,但其“内助”长孙文德皇后的贤德风范却鲜为人知。唐太宗脾气比较暴烈,容易发怒。太宗的这一弱点,长孙皇后时时给予提醒和规劝。每逢大臣直谏触怒太宗时,只要长孙皇后知道,她总是支持大臣,力陈大臣忠君...  相似文献   

3.
羞杀贪官     
在唐太宗时代,有长孙顺德者,人家来求他办事,他收了别人的贿赂绢绸数十匹。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要求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金銮殿里“开大会”。太宗没讲别的,只是“通报”长孙顺德的受贿情况。末了,唐太宗问:“长孙顺德受贿数十匹,这说明了什么?”下面诚惶诚恐,不敢出声,唐太宗于是便提高好几个分贝,大声说:  相似文献   

4.
魏征识人的『六正』、『六邪』□耿余耀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谏臣,颇得太宗的器重。他帮助太宗安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与他知人善任,广揽天下人才无不有关。他曾向太宗陈述自己观人的秘诀:“……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  相似文献   

5.
从唐太宗虚心纳谏说起张智永偶翻中国通史,又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卓著政绩。其实,他取得政治成就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谏议大夫魏征死后,太宗说过两句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在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去,我...  相似文献   

6.
“死囚归来”探赜李永忠据《新唐书·刑法志》记载:贞观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将390名判了死刑的囚犯放回家,并与之约定明年秋季自行到京城引颈就戮。"及期,囚皆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千百年来,这则史料引起不少人的圈点评说,颂扬唐太宗体恤仁慈的...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轶事     
唐太宗“二喜一惧”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贞观十五年九月,唐太宗对大臣说:“朕有二喜一惧,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欠服,边鄙天虞,二喜也。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此一惧也。”  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可谓“国泰民安”。但唐太宗却“居于安而思乎危”,正是这种可贵的居安思危精神,才使得唐太宗殚精竭虑,施政爱民,使唐初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贞观之治。  “太宗辨弓”  《资治通鉴》中载:贞观元年四月,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说:“朕少好弓矢,得良…  相似文献   

8.
《江淮》2010,(7)
<正>追求享乐,贪图安逸,也许是人类的本性,连一代明主如唐太宗者也不能例外。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爱好玩鹞鹰,一日正在宫外闲逛遛鹰,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从远处走来。魏征以敢谏而不留情面著名,太宗不愿  相似文献   

9.
鲁民 《学习月刊》2012,(3):54-54
贞观18年春,唐太宗对群臣道:“朕想听听自己有何过失.尔等要畅所欲言.专谈朕的缺点。”长孙无忌等大臣都说:“陛下以恩德教化,使天下太平,有何过失。”侍中刘洎却说:“陛下圣德确如长孙无忌所言.但近来有人上书.陛下觉得不称心.当面诘难.使上书者惭愧退下.这不是褒奖进言之路。”太宗听后,高兴地表示:“爱卿说得对.朕一定改正。”后人评价说.正因为唐太宗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才取得留名青史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李世民曾止于一卡寸下.曰:“此嘉树。”随行的字文士及立刻附和,赞不绝口。太宗正色说道:“魂微尝功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相似文献   

11.
私恩与公法     
邓忠强 《党课》2014,(10):77-78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濮州刺史庞相寿犯了贪贿罪,被朝廷“追还解任”(受到免职处分,并追还赃款)。不料庞相寿毫无思过之心,为了保住乌纱帽,竞不知羞耻地向唐太宗上书,哀求太宗念在“故旧”的情分上予以宽恕。  相似文献   

12.
读好无字书     
秦中 《学习导报》2009,(4):20-20
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每人必须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身为中郎将常何门客的马周.替其只会舞枪弄棒的主人常何写了一篇文章,得到了太宗的极大赏识,太宗召见他并问及如何读书时.马周说.人要善于读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另一本则是无字之书。要了解历史、了解前人的得失就要读有字之书。要了解风土人情、了解社情民意就要深入庶民之中,读无字之书。  相似文献   

13.
贪官污吏罪不容赦孙剑封建社会,历朝各代帝王出于种种原因,常常大赦天下,以示仁政。但通观大赦历史,罕见有赦免贪官污吏的。仅以最强盛的唐王朝为例。唐王朝是历史上大赦最频繁的朝代之一。太宗贞观年间,国力强盛,天下太平,唐太宗于贞观四年下大赦令,规定罪无轻重...  相似文献   

14.
读好无字书     
秦中 《新湘评论》2009,(4):20-20
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每人必须写一篇关于时政得失的文章。身为中郎将常何门客的马周.替其只会舞枪弄棒的主人常何写了一篇文章,得到了太宗的极大赏识,太宗召见他并问及如何读书时.马周说.人要善于读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另一本则是无字之书。要了解历史、了解前人的得失就要读有字之书。要了解风土人情、了解社情民意就要深入庶民之中,读无字之书。  相似文献   

15.
以己为镜     
唐太宗擅长照"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太宗照镜子照出了门道,照出了真知,照出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盖缘于此,开创了后世帝王难以望其项背的"贞观之治",成就了一朝盛世。近读唐朝吴兢著《贞观政要》中关于"唐太宗亲修国  相似文献   

16.
魏徵拒升官唐初政治家魏徵先后向唐太宗陈谏200余事,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发俭”,“任贤受谏”等等,辅助唐太宗创造了“贞观之治”。一天,唐太宗宴请群臣。他说,为国家利益着想,敢于向他提意见,帮助他纠正错误的只有魏徵。他决定加封魏徵的爵位,以表彰其卓著功勋。魏徵却担心个人爵位高了容易滋长骄气;个人俸禄高了容易趋于奢华。他婉言谢绝了太宗皇帝的加封。又一次,魏徵主持修完了朝廷的“五礼”(祭礼、朝天子礼仪、军礼、婚礼、丧礼)。唐…  相似文献   

17.
刘诚龙 《唯实》2006,(6):63-64
成林先生将隋炀帝与唐太宗从功过两面进行了比较谈,从政绩方面来说,炀帝干了几件惠泽千秋的“形象工程”,他首开科举,凿通大运河,开发西域,仅以运河的实际功用来看,功胜长城;唐太宗除了所谓贞观之治,实在例举不出几件大事,从“贞观”经济来比,隋朝实际上也富过唐太宗.从“败笔”方面看,两人是半斤对八两,成林先生举了十二条来比较,如争位,两人都曾夺嫡;如孝行,炀帝疑杀其父隋文帝(无确证),太宗则幽禁其父致死;如悌德,炀帝对作乱的四弟五弟未杀,太宗则杀了其兄斩了其弟,等等,有比较则有鉴别,就这些来看,炀帝并不逊比太宗,但在后世后人的心目中,两人的形象则差若霄壤,一个是千古暴君,一个是万代明君;一个狗屎不如,一个光辉灿烂;一个遗臭万年,一个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18.
闲来翻阅古文,读到一则饶有兴味的史料。说是有一年冬天,唐太宗得到了一只漂亮的鹞,非常喜欢,便把它托在臂上玩耍。兴致正浓时,忽然看见魏征从远处走来,太宗吓得急忙把鸟儿藏在怀里。哪知魏征奏事不止,太宗只得静听,不敢顾及怀中之鹞,以致鹞鸟闷死在怀里。其实,此事说怪也不怪。因为唐太  相似文献   

19.
由李世民“钱、才观”想到的王定福《资治通鉴》载:有一天,唐朝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宣,饶两个州有银矿,若大量开采,可得钱数百万缗"。而太宗却说:"我贵为天子,最需要的是能为我治理国家出主意的人,如其多得数百万缗的钱财,不如得一贤才。"...  相似文献   

20.
正魏征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被俘入唐。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魏征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为唐朝贞观年间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魏征病死后,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