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五年,人们一直认为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所以把政策与战略的重心放在文化体制改革上,似乎只要市场化了就等于产业化了。实际上,文化产业是内容为王的产业,既不同于农村包产到户、联产承包的市场经济运营,也不同于国企改革的工业体制的市场化运营,必须在内容生产上下大功夫,才能进入产业规律与市场轨道。否则只能是文化资源的发掘,审美创造的艺术生产,而难以形成文化产业的内容再生产创新要素。  相似文献   

2.
刘布弱 《创造》2003,(9):10-10
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立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口号提出已经有几个年头了。今年,省委、省政府再次提出了加快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的要求,这表明了省委、省政府对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视,从另一方面,也表明这几年我们的民族文化产业作为产业发展是不尽如人意的。那么,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为什么这样迟缓?产业规模难以扩大?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大究竟应该表现在哪里?如何把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这些问题的核心在哪里?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做强云南文化人。  相似文献   

3.
王立人 《群众》2009,(4):48-49,53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是推进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杠杆。近年来,无锡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列人全国和江苏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的契机,大力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实践,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管理运行体制机制,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城市的软实力、综合竞争力得到新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李宁 《群众》2013,(10):12-13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区域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因素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技术、文化、制度等“软实力”在区域竞争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软实力建设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文化软实力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建设和提升江苏的软实力,使软实力实实在在起到推动江苏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作用,有必要将文化产业发展为江苏的先导产业,把汀苏文化软实力做得更硬更强。  相似文献   

5.
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概念,并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因此,为其构建合理的产业平台成为理论和现实的迫切需要。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基础着手,寻求文化产业的功能属性本源,并探讨拓展其功能属性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进而理清当前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在此基础上,从中探索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道路,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荆楚文化是具有鲜明精神特质的区域文化。只有发掘和依托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制定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新战略,理清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构建内含荆楚文化精神特质的湖北现代文化产业,以荆楚文化精神打造湖北文化产业的特色和品牌,才能做大做强湖北文化产业,加速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盛长荣 《今日浙江》2008,(16):52-53
现代社会将文化与产业两个不同领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主要包括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它是一个朝阳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文化产业园区是指文化功能园区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一种更高业态。  相似文献   

8.
周筠 《统一论坛》2023,(3):37-42
<正>文化产业一直以来是一个国家与地区的传统又朝阳的产业,它是本国、本地区传统文化与先进科技相结合而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晶。在21世纪的当下,政府与民间更加重视文化产业,以文化活动、数字创新及大数据资讯科技导入、科技运用,延伸出业态丰富而且内容包罗万象的文化产业链条,如影视、音乐、艺术、出版、游戏、动漫、文旅、数字创意等都被归纳到文化产业中。  相似文献   

9.
投融资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投融资渠道狭窄、不畅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文化产业更高效地发展。因此,应通过发挥政府资金对文化产业的引导、扶持作用,放宽、鼓励、支持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银行信贷支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股的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等措施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民族文化大区向民族文化强区跨越,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才能为实现民族文化强区打下坚实基础。为全面落实好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摸清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课题组成员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提出了发展内蒙古文化产业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我国文化人才宏观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从纵向结构看,一方面,高端文化人才紧缺,另一方面,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薄弱,难以完全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人才需求;从横向结构看,文化专家队伍、文化科研力量仍需进一步充实,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从行业结构看,一方面,传统文化人才青黄不接、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新兴文化产业人才匿乏;从地域结构看,东中西部文化人才分布严重失衡。我国文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的成因非常复杂,既有历史背景,也有现实因素;既有思想认识问题,也有体制的制约;既有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不足,也有文化艺术人才使用、管理、评价的局限。解决我国文化人才结构性矛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练合解决。  相似文献   

12.
付延慧 《前沿》2013,(21):173-176,182
从“十六大”报告首次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分离,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生产被纳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乘风破浪、高歌猛进。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化生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按照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由于缺少对什么是先进文化的社会共识,使“社会效益优先”的生产法则难以贯彻落实到现实的文化生产实践之中来。在GDP大棒的指挥下,各种观念\意识\品相的文化产品泛滥成灾,严重搅乱了社会共同体的认知心理和思维方式,加剧了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矛盾对抗,美丽中国不再。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任何时期像现在这样重视文化建设。 中共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被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重视。从2003年开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到2006年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再到2009年制定《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相似文献   

14.
文化市场、文化产业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不仅是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实现文化跨越的重要条件。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乌鲁木齐市的文化市场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序到规范的历程,初步形成了包括演出市场、影视市场、音像市场、娱乐市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升综合国力,推进文化建设的战略决策。新形势,新阶段,如何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繁荣城乡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文化贸易的发展在推动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北京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增强北京文化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将成为未来北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优化文化产业政策布局,夯实文化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直接关系到北京文化贸易竞争力的高低。  相似文献   

17.
王欲明 《群众》2007,(6):56-57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文化大省,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目标任务,如何在文化建设方面,通过加快文化资源整合,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江苏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是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王国中 《群众》2012,(10):74-75
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最根本的问题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制定政策法规,加强对文化发展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做好引导、扶持和服务工作。近年来,无锡从城市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引导作用,全市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19.
周先来 《政策》2008,(10):47-48
安陆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唐代诗人李白这一历史文化资源,极具开发价值。随着武汉城市圈文化产业的加速融合,深度保护开发利用李白文化资源,做大李白文化产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安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桂海论丛》2013,(2):F0002-F0002
陈少峰,男,福建省漳浦人。1980年起先后在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大学学习。1991年获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1至1993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2000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兼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国家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专家、中国文化产业前沿论坛召集人,中国文化产业前沿网首席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管理哲学和文化产业,近年来着重研究文化与管理哲学、国家管理与社会正义、企业管理哲学、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等专题。出版《中国伦理学史(上下册)》、《伦理学的意蕴》、《正义的公平》、《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文化产业战略与商业模式》、《企业家的管理哲学》、《企业文化与企业伦理》、《文化的力量》、《文化产业商业模式》、《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2》、《中国文化产业十年》、《新中道的企业管理哲学》等多部专著或编合著。曾多次主持区域或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园区策划与规划、文化企业发展战略与商业模式策划与规划等。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考》(本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