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权力腐败的产生不仅是制度设计问题,还是一个文化问题,任何腐败现象都有其政治文化背景和根源。我国现阶段的权力腐败也渗透着某些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官本位”意识和权力崇拜观念,以情代法、情大于法的权力远行逻辑,道德自律的德治主义传统,公民权利意识和公共意识的缺乏,政治信仰危机和政治价值迷失等落后政治文化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促发了权力腐败现象的产生。利用政治文化的方法可以透视腐败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基于党的十八大后反腐败斗争在各省份取得的效果差异构造准自然实验设计,为理解宏观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个体社会政治价值感知的变动逻辑提供了窗口。使用2012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期平衡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进行政策效应评估,实证考察腐败治理对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及其群体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腐败治理显著提升了民众的政治信任,反腐败力度越大,对民众政治信任的促增效用越强;(2)群体差异性检验发现,腐败治理显著提高了低收入群体的政治信任,但对高收入群体的影响微弱。上述研究发现表明,腐败治理对政治心理产生了积极效应,夯实了国家治理的民众政治信任基础。而且,腐败治理不仅能够在整体层面提高民众的政治信任,还可以缩小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间的政治信任差距。因此,实务工作层面,应着力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关注腐败治理过程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腐败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它对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危害极大,因此对腐败的治理成了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可避免也会出现腐败现象。这其中,多数腐败案件是由于官员失责造成,因而要求对官员问责的呼声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4.
腐败现象本质上是权力的蜕变,是权力在行使职能过程中的一种非正常行为。当前腐败现象的新特征是集体腐败。集体腐败既是腐败的一种重要类型,又是腐败的一个总体特点。由于集体腐败是一种集体行为,其规模大,组织化程度高,因此,它的危害性更强,治理难度更大。分析集体腐败现象产生原因的特殊性,将使治理集体腐败的措施更具针对性,从而达到彻底治理集体腐败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腐败问题十分复杂,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我们在反腐败的斗争中,既要从大处着眼,又要从细微处入手,不仅要注重对高官名人的腐败现象和大案要案的追查,同时也要加强对其它可能形成腐败或暂时还没有引起人们太多注意的腐败行为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遏制腐败现象向社会蔓延,才能做到防微杜渐。近几年,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掌握了部分权力资源,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案件,一个新的腐败群体正在社会上悄然滋生,对此,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应引起高度重视,共同关注专车司机的行为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桂华 《工会论坛》2005,11(3):95-97
腐败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尤为突出。由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存在,组织就成为经济系统的必然存在,腐败产生的基础是组织治理结构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因此,如何进行制度创新,提高委托代理链的监督效率是治理腐败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政治域腐败的重新界定,对我国出现的腐败现象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并对治理腐败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腐败是全球性问题。在我国,腐败现象已达到触目惊心、令人发指的地步,成为妨碍经济发展、威胁政治稳定的公害。就目前来讲,我国产生腐败的原因有:新旧体制转轨出现制度上的漏洞;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执法实践存在严重问题。为了减少或消除腐败现象,就必须加强权力对权力的制约,而这又要靠制度、机制和有关人员的素质来加以保证。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导致我国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腐败仍是一个“低成本,高收益”的行为。试用经济学的“成本一收益”模型,将腐败主体~公职人员设定为“理性经济人”,分析腐败产生的原因。提高腐败成本,降低腐败收益,使之成为“高成本,低收益”的行为,是有效预防腐败的有效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论民主的监督机理及对腐败的遏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政治内含着深刻的监督精神,民主制度无不以监督机制作为其实现的基本方式。文章分析了民主政治的监督机理及对腐败的遏制作用,阐述了民主监督制度的政治基础是公民权力的力量聚集和公民社会的形成,指出了公民社会对国家权力具有重要的监督制衡作用。文章还指出了公民享有必要的政治权利和政治手段对于行使监督作用和遏制腐败现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公务员群体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导性阶层。结合该群体在社会变迁中的政治社会化状况,深入分析其职业地位的特殊性,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掌握该群体的政治文化形态,更为我们科学认识权力腐败、全面推进反腐工作带来新的突破。文章试图从公务员群体的职业地位出发,揭示职业地位与权力腐败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而为反腐工作寻找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寻租理论视野下的腐败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制止腐败现象的发生,过去学术界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官员的思想品德上,认为腐败是由于政府官员的道德品质败坏导致的,缺乏对腐败产生的制度因素分析,从而不能准确地找到腐败的根源。寻租理论的出现,为我们研究腐败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解决腐败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期间,党的权力总体处于有效有序的状态,但是权力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从政治生态学维度看,这些腐败的诱发主要还在于权力运行的内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迁,是相应地滋生了诸多诱发权力异化的劣变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13.
伴随“入世”进程 ,转轨时期的中国政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权力的市场化操作侵蚀着政府机能 ,并且危及社会生活秩序和稳定。如何遏制目前这种贿赂公行、腐败成风的局面 ?文章从腐败、利益、权力涵义出发 ,阐述非正当利益、失去监控的权力与腐败现象的关系 ,提出从源头上根除腐败产生的土壤 ,即进行制度设置 ,才能防止“政治之癌”的蔓延。  相似文献   

14.
腐败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不相容的社会公害。真正有效地消除和遏制腐败现象,必须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监督机制的改革完善入手,只有建立和健全科学完善的政治、经济体制,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才是反对腐败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腐败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制度缺陷是一切腐败的根源,目前我国约权遏腐方面的制度性缺陷主要表现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干部人事制度和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四个方面。我们要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就要进一步运用制度的力量降低腐败收益、提高腐败成本,严控用人腐败歪风并建立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6.
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趋势为何难以有效遏制,反腐败的信誉度也还不够高。关键在于社会对腐败与反腐败的价值导向上。腐败成本低,收益高;反腐败成本高,廉正收益低。因此,要使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成效,必须加大腐败成本,提高廉正收益。  相似文献   

17.
腐败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腐败产生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经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腐败主要是权力的腐败.权力本身具有膨胀的特性,加上主体的私欲,便使腐败由可能变成现实.要想真正遏制腐败现象,必须从经济、政治、体制、法律、思想道德等多方面全面入手,其中,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及相关法律制度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扼制腐败现象,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对腐败的成因进行了剖析,强调指出,深入进行反腐败斗争,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9.
判定当前不断蔓延的腐败现象是体制性腐败还是素质性腐败,这是反腐败斗争的首要问题。当前的腐败现象首先是体制性的腐败,其次才是素质性的腐败。体制(包括监督机制等)的缺陷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是反腐败成效不尽人意的主要教训。从体制性的角度来分析,吏制腐败是体制性腐败的核心环节。必须以体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20.
腐败行为是对国家神圣宪法的公然对抗,它直接侵蚀了国家的中枢神经,瓦解国家和人民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最终危及国家的政权基础。从宪法学角度分析腐败现象的危害性,并探索遏制腐败的途径和方法,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