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六款规定,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认定为工伤。但是,由于此类事故情形异常复杂,在实践中一直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中的难点。在此类工伤认定中,把握"上下班途中"和"机动车事故"两个因素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  相似文献   

2.
准确界定"上下班途中"是此类工伤认定的关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了"上下班途中"但对其内涵未作限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涵括了"上下班途中"的三个主要因素:上下班目的、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发生上下班途中工伤事故后,存在工伤保险待遇支付请求权和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竞合的情形,采用何种责任分担模式存在广泛争议,补充模式较为可取。  相似文献   

3.
《新疆人大》2014,(10):2-3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正式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四种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进行了解释,其中,上下班途中买菜发生意外也可以算工伤最为引人注目,对此,相关负责人指出,上下班途中买菜时发生意外可认定为工伤,须有两大限定:一是发生交通事故;二是认定者为非主要责任。  相似文献   

4.
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此时产生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待遇竞合。处理这类案件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司法实践对这类案件的处理方法也极不统一。根据工伤保险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以及相关法学理论,在这类案件中.交通事故肇事者是终局责任人,应当承担最后的赔偿责任,用人单位支付工伤待遇后有权追偿,所以,受伤职工不能同时获得交通事故赔偿与工伤待遇。  相似文献   

5.
新政     
《创造》2011,(1):8-8
新版《工伤保险条例》 认定范围扩大,待遇标准提高 《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规定,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  相似文献   

6.
《公民导刊》2011,(1):35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工伤保险条例》作出修改。修改后的条例草案从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出发,完善了有关制度。草案扩大了工伤保险适用范围:除现行规定的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外,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也应当参加工伤保险。扩大了上下班途中的工伤认定范围:  相似文献   

7.
《民主与法制》2010,(4):67-67
编辑同志:某公司员工郭某在上班途中被一辆卡车撞伤造成九级伤残,因卡车司机负全责,郭某已获得按交通事故法规规定的全部赔偿。后郭某听人说,员工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受伤属于工伤,并且可享受工伤和交通事故损害的双重赔偿。因此,郭某要求公司为其申请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但公司认为,即使郭某被认定为工伤,因郭某已获得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公司也无须再给工伤赔偿。请问,郭某可否得到工伤和交通事故损害的双重赔偿?  相似文献   

8.
上下班期间往往是交通事故最容易发生的时间段。然而在遭遇机动车事故伤害后,一般人只知道向肇事方要求人身伤害赔偿。其实,这种事故的发生,受害职工还拥有一种获得工伤待遇赔偿的权利。因为,《工作保险条例》第14条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属于工伤。据此说明,参加工作保险,不仅仅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更主要是劳动者的一种法定权利,  相似文献   

9.
媒体搜索     
《人民政坛》2011,(1):4-5
立法国务院修改工伤保险条例扩大工伤认定的范围据新京报2010年12月9日报道,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修改工伤保险条例,修改后的工伤保险条列扩大了工伤认定的范围。备受争议的上下班途中事故伤害算不算工伤之争尘  相似文献   

10.
案例:某日,橡胶厂职工孙福临下班时骑自行车,在途中路口与另一骑车的小伙子相撞,造成手臂骨折,在医院共花去医药费400多元,随后在家休息了近一个多月。孙福临以上下班时间和必经路线发生交通事故为由提出工伤申请,但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未认定其为工伤,孙福临不服,便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咨询,认为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的处理是正确的。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认定工伤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一是企业规定的上下班时间;二是上下班必经路线;三是非案例:分析:本人主要责任的事故;四是与机动车相撞发生的伤害事故。本案…  相似文献   

11.
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通常保险公司参与其中所需承担的责任有两种:一是基于交强险,在交强险限额内承担无过错赔偿责任;二是基于与被保险人签订的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的过错承担赔偿责任。而交强险的法定赔付义务与商业险的合同赔付义务分别属于不同的法律关系,能否进行合并审理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此次最高法于2012年3月21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的《关于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第1条从法律依据上解决了上述争议,让本来因为分属不同法律关系而分开审理的两个诉,合并为一个诉进行审理。文章试从实践出发,讨论该条司法解释对司法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肯定了交通肇事罪中"自首"的存在空间。不能因为行政法规规定了报告义务而认为排斥了刑法评价中的自首情节,行政法上规定的义务不能够简单"移植"到刑法中。把交通肇事后报警并保护现场的行为作为自首情节的评价不仅不与行政规定冲突、不违反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也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还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和节约司法成本。  相似文献   

13.
目前,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日益增多,交通事故受害人因种种原因不能得到救助。为此,笔者以辽宁省某市交通事故处理方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交通事故理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审判的视角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能够引起关注,对进一步搞好涉及保险公司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纠纷的调解工作。  相似文献   

14.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5条,第76条是构建我国“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基础,应予充分肯定,但其不足或可商权之处不应忽视。其中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规定是有悖于保险原理的。该法与《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之间亦存在着矛盾的规定。我国应借鉴他人之成功立法经验,完善交强险制度。  相似文献   

15.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由国家设立的,用于抢救伤者而先行垫付的资金。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对其作出了规定和相关配套措施,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困难重重,最主要的是对其相关的立法不到位。救助基金的来源、管理、使用等环节缺乏系统完善的制度措施。因此,这项旨在以弥补交强险保险人赔偿不足,以保障受害人权益的制度一直未能得到真正实施。  相似文献   

16.
新刑法对交通肇事罪进行了比较重要的修改,涉及到的“逃逸致人死亡”问题,在理论上争议颇多。本文将交通肇事罪中被害人最终死亡的具体情形一一作了分析、排除,借鉴日本刑法中的有益理论,将“逃逸”行为单独评价,以结合犯观点来理解新刑法中所作的修改。  相似文献   

17.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共犯的相关司法解释仅规定了四种主体,但对实践中出现的其他主体的类似行为如何处理?对该问题的解析需要从司法解释的性质入手,若要明确司法解释的性质,需要从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及其客观表现着手。只有在明晰"交通肇事致人死亡"主观罪过包括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基础上,就各个罪过类型的客观表现进行区分,才能在此基础上将相关解释定性为"注意规定",并以此对疑题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8.
建设学习型交警队伍,是落实科教强警战略,构建现代警务机制,实现公安交管工作和队伍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交警工作是一项社会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政府部门联系群众的窗口。因此,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交警掌握专业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这就需要交警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和技能。本文在明确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交警队伍的涵义、特征及创建学习型交警队伍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探索了创建学习型交警队伍的主要途径,为公安机关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318国道鄂西段是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 ,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路面状况等诸多因素 ,交通事故频繁发生 ,针对 318国道鄂西段近三年来发生的重特大交通事故从事故形态、交通方式、天气情况、驾驶员等方面分析了事故特点及原因 ,提出了排查和整治危险路段 ,改革勤务方式 ,加大路面监控力度 ,强化农用车辆管理等重要措施 ,从而达到预防重特大事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