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财富与人的发展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那么马克思的财富思想正是揭示人的发展及以其为目的的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维度.当下正值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从马克思人学的角度出发正确理解财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对于我国在和谐社会语境中树立科学的财富观,在"十二五"期间顺利实现由"国富"向"民富"转型,沿着社会主义方向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富裕道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业春 《求实》2012,(6):9-13
马克思之前,财富是作为与人相对的附属物而存在,财富与人自身发展之间形成了深刻的"历史悖论"。马克思对之进行了批判,指出一切财富形式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再现,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对财富的本质揭示,包含财富物质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统一,蕴含人的多样性发展需求,是人的生物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和主体性需求的有机结合,并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创造财富的终极目的。在揭示财富的真实本质与主体属性的同时,马克思还进一步将其引入社会历史发展,表现为财富生产的目的与手段的颠倒,劳动与资本的异化等财富幻象,以及最终被更高级社会形态所取代的必然命运。  相似文献   

3.
刘荣军 《探索》2006,3(6):92-96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不同的语境下对科学的生产力功能做出了不同的规定,并最终形成了“科学是生产力”这一事实判断。与此同时,马克思也从财富增长的尺度和财富的存在形式、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等方面对科学进行了一系列价值判断,从而显示了科学由人创造并为人服务的思想。因此,马克思关于科学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结合的思想,实际上是对科学的生产力边界的一种界划。  相似文献   

4.
刘荣军 《探索》2005,30(4):111-114
从哲学角度解读,马克思的财富理论在“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的前提下,不仅论证了财富的主体性本质,从人的财富创造过渡到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应于人类发展的三大历史时期,提出了财富演变的劳动时间、科学技术和自由时间即个性的自由发展等三个尺度。联系到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马克思关于财富尺度演变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们党今天提出"以人为本",虽然在字面上与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的提法十分相似,但它却是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其科学根据,是重新解读马克思的积极成果."以人为本"是对以"非人"为本的否定和抛弃,是要强调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为了人.提出"以人为本"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6.
用"普照的光"来表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在马克思学说中的地位,是最贴切不过的.这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回答:第一个层面,价值层面,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追求的最高价值理想和价值目标,正因为如此,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成为马克思全部学说的价值内核,集中体现着马克思全部学说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指向;第二个层面,科学层面或者说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层面,即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历史视野,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理想不再仅仅是一种价值悬想,而是经过科学论证的、可以用来说明和把握历史、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正是在批判继承重农学派的土地财富观、重商学派的货币财富观和国民经济学的劳动财富观的基础上,立足世纪人类实践及其未来发展趋向基础之上,着重从劳动主体19的能力发展和发挥层面认识财富问题,提出了能力财富观。能力财富观注重从人的能力视角看待财富,认为人的能力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主张通过每个人的能力的发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提升创造财富的速度和实行每个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马克思能力财富观是手段与目的、强国与富民、公平与公正的统一。联系到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历史方位,马克思能力财富观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资本主义逻辑框架内,财富的定义是外在于人的物,从而必然陷入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劳动手段与财富目的、个人财富与集体财富、发展科技与以人为本的二元对立的困局。马克思认为,真正的财富是拥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和自由时间,从而将财富的主体重新回归人本身,真正实现了对这个困局的破解。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坚持科学的财富观,拥有解决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制度优势,从而真正实现人民财富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2009年8月22日,来自重庆市哲学界的30余位学者在四川外语学院就"马克思财富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问题进行研讨.参会者对就马克思财富理论的定义、内容、意义等展开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0.
财富的主导形式从使用价值的具体财富、交换价值的抽象财富到使用价值和价值辩证矛盾运动的历史嬗变进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幸福论体系。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亚里士多德、斯密财富幸福观的基础上,把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张力关系置放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框架之中,构建了主体维度和客体维度相统一的立体财富观,从而实现了财富与幸福之间关系的辩证统一。财富与幸福之间关系的理论谱系考察启示我们在新时代语境下,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而"为人民谋幸福",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创建中国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界长期未竟之业。就我们这代人来说,要想在短时期内完成这项使命,恐怕很难。具体说来,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经济学人知识结构难适应 马克思之所以能站在科学之巅,就因为马克思通晓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我国经济学人知识结构残缺不全,是特殊历史条件作成的。由于知识结构残缺不全,讨论经  相似文献   

12.
蔡青竹 《理论研究》2015,(1):39-43,71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因立足于现实中的人而具有了现实性和具体性,是当代中国人的发展事业的科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就是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过程,"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新高度。当前,应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人民主体思想,将"以人为本"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财富理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并形成了其自身的财富研究方法论特点:"历史发生学""社会关系视域""否定性辩证法"。这三者互为关联,是统一的整体。正是有了具备这些特点的方法论,马克思才得以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方式基础上,通过对财富的内在否定性运动的分析,揭示出财富的社会关系本质和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刘军 《探索》2008,13(1):133-136
在马克思的人本经济观中,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对人的本质的揭示、对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探讨以及对人的解放的追寻,始终处于最重要的地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像一根红线贯穿其中.迈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的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辩证关系的全新理解和诠释,对当代中国"人"所处历史方位与现实境遇的准确把握与深切关怀,是马克思人本经济现在当代的回应与演绎.  相似文献   

15.
《求实》2013,(10)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的人学理论作为其基础理论。马克思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从哲学层面对人做的深刻思考,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线索,以人的需要为主题,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人学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实践的人学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人"的发现到"以人为本"--马克思的"人学"发展理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荣海 《理论学刊》2005,2(1):20-25
马克思对"人"的新发现在于揭示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命题,并从人的存在方式的多样性角度提炼出人的本质和特点.马克思人学思想有着深刻的"以人为本"底蕴,表现在人处于实践和理论的出发点地位;社会发展是"人的解放"的过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人学思想有着强烈的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它蕴含了四重逻辑,即生存逻辑、发展逻辑、解放逻辑与自由逻辑。从"地域性"的人到"世界性"的人,从异化的人到有个性的人,从人的非现实性存在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是人的解放逻辑,也是共产主义作为人的自由联合体的科学构想,同时也是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真实意义。只有科学把握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我们才能进入到历史唯物主义这座理论高地;只有把握其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才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实践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正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九个方面阐述了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1.人类发展规律[原理]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应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5,(12)
马克思扬弃了旧哲学人的本质观,科学阐述了"类本质"和"现实的人"的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人学思想从超越抽象的人本主义转向到实践唯物主义;从"类本质"到"现实的人",再到"共同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向,马克思不仅从哲学上关注和回答了人的现实问题,而且在人学思想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这对我们消解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原子化"趋势,确立"类意识"的价值吁求,促进人的本质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资本在我国现实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且作为有贡献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为此而寻找理论根据的时候,有人修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人彻底抛弃劳动价值论,最后殊途同归地归结为一点即资本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论断是科学的,但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不一致的情况是马克思未曾料到的,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历史状况造成的.肯定立足现实的发展策略,但也必须要坚持科学的理论,不可以为"解释"一时的现象丢弃"改造世界"的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