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中国20世纪大学史上,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可谓备得“身后荣耀”,一句“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的名言几乎使他与蔡元培先生比肩而立。而实际执掌北京大学20年之久、且在西南联大时期与梅校长共度时艰的蒋梦麟,相形之下就显得逊色。他最终不无尴尬和酸楚地被迫离别北大,乃至脱离教育界。  相似文献   

2.
《春秋》2007,(5)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然而他的大名为世人所熟知,却不完全在于他学术上的成就,而是因为上世纪他同毛泽东之间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交往。  相似文献   

3.
王蒙先生说,通常是作家决定作品中人物的命运,但他却是被自己的一部作品改变了命运。推而言之,每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似乎也是如此。通常是国家的发展变化决定着个人的荣辱起伏,而整个国家的进步历程又何尝不是由一个个或显赫、或卑微的人物所共同书写的。王蒙先生的故事是一个曾经的文学青年60年的故事;而温铁军先生讲述的则是中国8亿农民的60年;还有那两岸相隔60年的悲欢离合,两岸同胞跨越海峡的血肉亲情,以及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一个民族百.年的工业化之梦,都从不同的角度述说着中国的60年。请您和我们一同品味这一个个关于六十年的故事,感知中国这个宏大壮阔的诗篇和乐章。  相似文献   

4.
齐良迟先生1987年被市政府聘为文史馆馆员,1993年被任命为副馆长,十几年来与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谦虚、诚恳、善良、热心,他爱党、爱国、爱馆,留下了很多感人的事迹。大匠之后齐良迟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第四子,因此,齐良迟的画上常常钤上自刻的“白石四  相似文献   

5.
感受幸福     
幸福是一种人生感受,幸福是人生的追求目标。幸福者不会空虚、迷茫、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幸福者健康、安详,乐现、旷达。脸上常常呈现着悦人的光芒。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感受不到幸福,那他的人生是残缺而悲哀的。  相似文献   

6.
1945年8月8日,在抗战胜利鞭炮声响起的前夕,文学家、新闻学家谢六逸教授溘然去世,报上发出一条消息:“此间各界今在贵阳师范学院,公祭故新闻家谢六逸先生。”噩耗传出,中国文坛为之“同声一哭”。茅盾在《悼六逸》中写道:“听到了谢六逸兄逝世的消息,有好久总觉得心里空空洞洞,说是悲哀吧,也不尽是悲哀,说愤怒呢,也不一定是愤怒——是一种不大可以名状的难受的味儿。”叶圣陶作诗一首悼念六逸先生:“交流百辈春江畔,玉树堂前推谢公。谈说从容抽妙绪,教人宛觉坐春风。战中朋好各西迁,公返柯乡我入川;一遇黔灵憔悴甚,最伤此别判人天。”他的死,使人有“车过腹痛”之感,郑振铎在追忆谢六逸一生之后感慨地说;“我们能不为他——他们——而同声一哭么?”郭沫若得知谢六逸死于“病贫交加”、“心力憔悴”之后写道:“然而中国人民是厚道的,将来总有报答他们的一一天。”这样的一天终于来到,1999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将谢六逸墓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又将谢六逸列为贵阳十大名人之一。  相似文献   

7.
自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诞生后,我自觉得没有什么艺术作品,在对黄河精神的把握上,更令人倾心和神往的了。我不知道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有没有类似中华儿女与自己的母亲河一黄河,这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河流之歌,但我笃信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在《滔滔黄河》一书里的一段话:“一条河流对一种文化、一个民族或民族集合体、一个国家产生如此巨大而长远的影响,一条河流孕育了一种如此灿烂的文化、一个如此人口众多的民族、一个如此幅员辽阔的国家,那就只能数黄河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黄河大合唱》已经问世60年了,可她…  相似文献   

8.
救救孩子     
读罢《少年“黑潮”》、《一个被毒魔扭曲的灵魂》,笔者震颤,心在震颤,不免产生几多悲哀。悲哀之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花开的季节,本该高奏一支迎春序曲。然而,、及中的四个青少年几乎步入同一歧路,自己断送自己,奏响的是一曲曲悲歌。他们就象一个个花蕾,还未开放便*凋零下,真让人婉惜之余,痛心疾首。悲哀之.一:四个青少年之所以步入歧途,与他们的家庭密切相关。家长平日的娇宠、溺爱、放任,父母本身的行为失之检点,都为其子女的成长理下了祸根。而当子女失足之后,转目为*价一,冷酷无情,将其逐出门外,推向社会,促使他…  相似文献   

9.
<正>既然连战先生是一个如此申明大义的人,他会同意花1300万元纳税人的钱修先祖之墓吗?我很敬重连战先生,因为他把两岸缓和与两岸合作,看成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的问题,这是一个民族精英,一个负责的政治家所表现出的崇高境界。但我又反  相似文献   

10.
石述思 《创造》2010,(6):96-96
我至今不敢相信这件事是真的。因为太传奇,几乎堪与最经典的影视作品媲美。 但悲哀的是,它是真的。 在中华文明发祥地河南,一个叫赵作海的底层农民被当成杀人犯关押了11年后,由于被杀者的神奇“复活”,重获自由,只是世间已物是人非,妻离子散。昔日将他关进牢狱的人都已升迁,而将他当成人民公敌、欲除之而后快的公检法机关纷纷对他笑脸相对,真诚道歉。经受如此冰火两重天的境遇,正常人一般会当场疯掉。  相似文献   

11.
20 清新隽永意韵酣浓———朱朴存画意评述刘墨世纪对于中国文化来说 ,是个有着太多悲哀与碰撞的悲欣交集的时代。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天天的流失 ,面对着传统中国画一天天的改变 ,深深热爱传统文化的我总是在面对深具传统意蕴的美时不能不惺惺而惜。当朱朴存先生将他的作品展示给我看的时候 ,我真的惊异于他的绘画意境之高远以及设色之精工 ,原来竟非时人所及。我更慨叹他深居简出 ,少为人知 ,不能将他的艺术理念以及精湛技艺传与时人。艺术虽然是寂寞之道 ,但朱朴存先生也过于寂寞了 ,寂寞得让人心酸。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 ,而是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12.
林子 《广东民政》2010,(6):15-16
在我平生所听过的演讲中,从来没有受到如此强烈的感染和震撼。是他,一个增城市土生土长的企业家、一个广州十大慈善人士、一个中国红十字传播基金的传播者谢东祥先生,在他的演讲中,用一连串的“感动”使我久久地为他而感动……  相似文献   

13.
赵畅 《观察与思考》2008,(10):57-57
为迎接“世界读书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图书馆推出2008年“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我国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周国平以“直接向大师学习——阅读与人生”为题,与300多名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劝诫大家,要多读书,少看电视,少上网:多读经典,少读畅销书;多读原著,少读解读、心得、感悟之类的东西。首先须说明的是,周国平先生的“劝诫”,是辩证之言,他并没有要求大家放弃了电视、上网,丢弃了畅销书,舍弃了解读、心得、感悟之类的东西,他只是希望大家在“多”与“少”之间找好平衡,使之协和。而其之所以如此言之,自有其凿凿之理。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以李洪志编造的“法轮大法”为典型的伪科学在部分地区和人群中一度呈现泛滥成灾的势头,数百万人上当受骗;巫婆神汉们在乡村小镇装神弄鬼,江湖术士们也在名迹古刹占卜算卦,信众人数可观。“江湖型”伪科学大师们被某些媒体炒得沸沸扬扬。①奇功愈奇,异能更异。不少善良、真诚也不能不说是无知的人们趋之若骛,有些人遇事总要占卜吉凶,受骗上当还执迷不悟。“大师们”导演了一幕幕“喜剧”,信徒们却在“喜剧”中扮演了悲剧性角色。悲剧之悲哀在于他们的真诚,确信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喜剧之滑稽在于他们的伪善,尽管他们明白…  相似文献   

15.
斗棋     
梁实秋先生说过:有一种人他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 你想想:棋盘如战场。对方拿着棋子左指右点,犹豫不决,既而抓头挠耳,捶胸顿足,一副痛苦万分的样子。“输了”一声终于长吁而出,另一方紧张的心才像一块石头落地,一种莫名其妙的快感从心底涌起,而且对方越是痛苦,这种快感就越强烈。斗鸡、斗蟋蟀也斗,但都是物与物,绝没有斗棋如此的让人过瘾。  相似文献   

16.
晓玲 《今日广西》2008,(19):41-41
有人说,李阳是中国教育产业里的比尔·盖茨,因为“李阳疯狂英语”让世界语言教学界为之疯狂:也有人说,李阳现象是一种哲学,他的哲学就是让哈佛的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让“海归派”匪夷所思;中国著名策划大师王志纲先生则说他是一场革命,革命就是对传统的一种颠覆。  相似文献   

17.
丁伟鸣,上海市工艺美术博物馆砚刻大师,曾获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大奖。 “我的观察力是天生的” 现年53岁的丁伟鸣出身中医家庭,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雕刻兴趣盎然。14岁时,父亲的好友给他介绍了一位篆刻启蒙老师,黄铁池先生。这位老师又把他引见给金通长(石林)先生学习印纽雕刻。初次见面,金通长给他看了一桌子的印纽,  相似文献   

18.
论儒学的宗教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儒学的宗教精神张允熠作为一种特定人类共同体悠久而普遍的文化现象,宗教应包括构成特定民族文化类型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群体深层心理结构和信仰、价值体系,以此而观,儒学与宗教无疑具有同样的功用。在历史上,儒学之于中华民族,犹如基督教之于西方民族、犹太教...  相似文献   

19.
“大学”乃“大”与“学”之和。关于大学之“大”,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有过精彩的论述:“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那么大学之“学”与其他学问有何不同?大学之“学”又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我的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代宗教学大师吕大吉先生,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了3个多月后告别了家人,告别了他无以数计的学界同仁和后学、各界友人和对他崇敬的人,怀着无限执着和遗憾,告别了他未实现的梦~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之梦”。他走了,走得让人心碎。让人无限怀念。凡是与他相知相交的人无不痛悼地发出感叹。如果让生命的火花再挽留十载春秋,吕大吉先生的“理想之梦”将会再一次的闪烁出思想光芒,将为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再增添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