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自幼便好兵学、经济,二十六岁成会试,考官范鹤生赞誉他“生长兵间,好阅兵家言及掌故经济之书,概然有经世志”。二十七岁登进士,尔后殿试对策,列一甲第三名。接着授为翰林院编修,后历任湖北学政、四川学政。1877年任满回京后,便加入清流派,以评论时事为能事,以不避权贵标  相似文献   

2.
王开林 《同舟共进》2013,(11):55-61
194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晚清洋务派的总体评价不断走低,张之洞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也长期跌落不起,这位晚清儒臣、洋务巨擘被斥为“洋奴”、“汉奸”和“民族投降主义者”。但近年,一些研究晚清史和民同史的学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张之洞的另一个角色定位上——他竞超越孙中山、袁世凯,被夸赞为清王朝的“头号掘墓人”。张之洞以良相自期、以忠臣自许,在湖北经营十余年,编练出一支精锐的新军,本想延长帝国的气数,结果事与愿违,一次擦枪走火就震断了王朝的筋脉。  相似文献   

3.
颂阳 《前进》1995,(11)
向着理想的目标冲刺──记太原市滨西玻璃钢厂厂长李贵颂阳年仅29岁的李贵带领着太原市滨西玻璃钢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脱颖而出,被北郊区团委授于“十大杰出青年”的光荣称号,并当选为北郊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李贵是1988年被调到太原市滨西玻璃钢厂搞玻璃钢制品...  相似文献   

4.
梁纪锋 《现代领导》2011,(12):40-41
从正五品的左春坊左庶子.升为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其实是正常升迁.并不是破格提拔,没有体现慈禧对张之洞有多么倚重,张之洞似乎有些失望。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慈禧觉得张之洞是一介书生,他没有做大官和做大事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20(4):F0004-F0004
2007年6月6日,张之洞建警105周年暨湖北警察史研讨会在湖北警官学院隆重召开。一批在张之洞研究、中国警察史研究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应邀到会。湖北省公安厅党委委员、湖北警官学院党委书记、湖北警官学院中国警察史研究所所长赵志飞作了题为“1902·张之洞建警”的主题发  相似文献   

6.
何峰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20(1):F0003-F0003
湖北近代水警的前身是1853年由曾国藩创办的湘军水师,1868年改称长江水师。1902年张之洞创办武昌警察总局时,设立的水局是湖北近代真正意义上水警之始。1909年,张之洞从汉、岳两标水师营各调舢板船十余只,每船配以三生七快炮,常川派驻武汉岳洲两处,专意训练炮学教育,讲求战术。此为水师将士集合教练学习新智之始,也是湖北近代水警的前身水师教育之始。1910年,武昌府知府、湖北高等巡警学堂提调陈树屏借清廷“立宪”之机,再次提出筹办湖北水面警察局。总督瑞澄以驻鄂水师的巡防营与水警性质类似为由,拟将驻防湖北的长江水师共八处…  相似文献   

7.
风文 《中国减灾》2008,(3):42-43
很多人只知道张之洞是我国近代工业先驱,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减灾方面亦很有成就。作为一代名臣,张之洞对民情尤其是减灾工作一直相当重视。在张之洞督鄂期间,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汉口的水患问题。修建了后人称之为“张公堤”的堤坝。千百年来,这些都一直被当地人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8.
刘志林 《世纪行》2009,(10):34-34,37
9月3日,由全国政协文史委、武汉市政协主办,汉阳区政协承办的张之洞督鄂12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汉阳晴川假日酒店召开。我国一批专家学者齐聚武汉,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张之洞督鄂期间推行新政的历史作用和深刻影响,为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曾任两广总督,其间,香港华商在中法战争中向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法军情报,协助他筹措巨额军费,对中国取得最后胜利发挥了特殊贡献。香港华商还踊跃捐款、捐物救济广东水灾,启发张之洞发展近代采矿业。为感谢香港华商对赈灾的贡献,张之洞还奏请光绪皇帝赏赐匾额给香港东华医院。  相似文献   

10.
《长江论坛》2011,(1):100+97-F0002,F0003
在“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内,有大量的实物与图片述说着这段历史。 1890年(光绪十六年),张之洞在汉阳龟山北麓创办湖北炼铁厂,因地处汉阳,一般均称作“汉阳铁厂”。  相似文献   

11.
熊茂松 《人民论坛》2012,(14):150-151
张之洞主张以"办洋务、开新学"为手段来维护满清王朝的统治,与维新派在政见主张上有相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界限。维新派对张之洞寄予厚望,当维新运动失败,维新派就骂张之洞背叛了他们,后世学者也因循之。其实,张之洞并没有背叛维新派。  相似文献   

12.
黄俊棚 《求索》2012,(4):115-117
作为清末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不仅在实业救国方面卓有成就,在教育救国方面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张之洞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深受儒家熏陶,这对于他日后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处于近代社会背景下的张之洞,其所作所为无不以保国保种为目的,并为此提出了兴办教育、留学教育、拟定学制等教育兴国的学术主张。张之洞对于发展教育的所有主张,其落脚点都在追求效率之上。从现实角度看,张之洞做出教育效率优先的主张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这种见识和勇气正是张之洞在多年的儒家文化熏陶和浸润之下形成和树立起来的,符合张之洞本人的儒家情怀,更契合近代中国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就任湖广总督后,高度重视茶叶种植、加工和贸易,视为鼓励商战,堵塞漏卮,挽回利权之要务。张之洞振兴茶务的主要举措包括:调整政策,劝农种茶;改变种植方式,提倡科学种植;倡导机器制茶,提高制茶效益和制茶品质;建立绩效考核机制,鼓励产茶州县官吏勤政务实;严把种茶、制茶质量关,确保上市茶叶价优质良,维护良好营商环境和市场秩序;出台恤商政策,支持两湖茶商做大做强制茶贩茶产业,等等。这也从推动以武汉为中心的茶叶贸易和振兴两湖地区商务的视角,反映了张之洞“湖北新政”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世纪行》2017,(4)
<正>"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这是毛泽东对张之洞的评价。张之洞,字孝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影响深远,在近代实业、教育、军率、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张之洞一生的非凡生涯中,之所以能够赢得迅捷的发展,之所以能够获得史家的赞誉,不仅与他政绩卓著、倡导新学、兴办洋务有关,更因  相似文献   

15.
近一个时期,看了很多有关张之洞的资料。看着看着,就被张之洞这个人迷住了。这里且不谈他的经世之学、济国之功,单说他为官从政之职业精神、职业操守,就很值得我们今天大大小小的官员学习。敢做大事,敢为人先。《清史稿·张之洞列传》说张之洞"莅官所至,  相似文献   

16.
黄桂英 《乡音》2013,(11):29-29
她是一位下岗职工,刻苦研习太极拳30余年,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武术名师;她是一位播撒爱心的使者,义务授太极拳十余载,累计有2000多人受益,通过练习太极拳而重获健康体魄与快乐;她多次带队参加省市比赛并获得大奖。她,就是定州市第七届政协委员、老年体协义务太极教练张国匣,今年已是59岁。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末民初的学术界,杨守敬堪称是一位经历不凡,成就突出的大学者。其在历史地理学等方面的独特造诣为张之洞所赏识,并因此而被罗致到张之幕府。杨守敬先后在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勤成学堂、存古学堂任职,为张之洞的文教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仕途上,张之洞都对杨守敬关爱有加、提携备至,这些都体现了杨、张二人深厚的情感和友谊。  相似文献   

18.
<正>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自1867年出任湖北学政伊始,就与教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后几十年的仕宦生涯中,他几乎从未中断过教育活动,正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巽所言:“其平生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他敢于直言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发展近代教育的主张,如兴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派遣留学生、创立新学制等,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思想,实业教育是其中颇具特色的部分。实业学堂不仅是张之洞实业教育思想的有机构成,而且是实业教育的重心。围绕实业学堂的生源条件、师资来源、学堂种类、课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年,武汉城市在初步近代化中出现了有别于封建士人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成员多为张之洞派赴国外的留学生或武汉各学堂的学生。这是武汉资产阶级中最具活力的阶层,是武汉地区新兴的社会力量。在这个群体中,产生了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革命组织的建立张之洞督鄂后,为  相似文献   

20.
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发起并组织的“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近期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来自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和中国内地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及相关人士出席了这次盛会并提交了约40篇论文。大会围绕着“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这一主题,从多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下面就这次讨论会中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张之洞与中国、武汉近代化的关系张之洞督鄂18年,在湖北兴办洋务,推行新政,对武汉乃至全国的近代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次学术讨论会以“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