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由于学业负担过重,师长期望值过高,外部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紧张,异性交往等问题的困挠,使许多青少年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与障碍。表现为:厌学情绪严重;严重的焦虑感、紧张;逃学,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出走现象尤其是少  相似文献   

2.
“穿越”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满足了心理需求,但是“穿越热”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穿越”作品限制了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导致青少年对历史的曲解.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来有效应对,舆论引导青少年直面各种现实问题,增强青少年对流行文化的判断力,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精品,从而带领青少年走出“穿越”文化的丛林.  相似文献   

3.
“尊重他人”是青少年必备的品行。“尊重他人”教育对青少年品行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青少年“尊重他人”体现为尊重父母、尊重同学及尊重其他与自己交往的人。青少年“尊重他人”的途径是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克服嫉妒心理和培养宽容意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诱发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的因素大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杂事”和“琐事”。按理说,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是不足以促使青少年为之“拼命”的,事实上,导致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直接原因在于他们当时的激情,即所谓激情犯罪。  相似文献   

5.
时代特点和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弘扬青少年的主体性。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践反思,确证了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的辨证关系。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要实现从“重教”向“重学”的视域转换,由“教会顺从”转向促进青少年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由成人化设计转向为青少年量身定做,由重说教转向重青少年的体验,由单向控制型师生关系转向多(双)向互动交往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的重要转折期。随着网络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了网络成瘾。笔者根据前人关于网络成瘾的文献资料,围绕该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几种心理需求,从“补偿失败”、“逃避责任”、“寻求人际支持”、“躲避现实”、“从众”、“发泄不满情绪”等方面阐述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机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心理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青春期的青少年容易产生“网络情结”。要严格区分有“网络情结”的青少年和网瘾患者二者的界限。由于“网络情结”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教育机构要实施关爱教育.帮助青少年摆脱对网络世界的依赖。  相似文献   

8.
对68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孝道观念调查发现:青少年的“尊亲恳亲”和“奉养祭念”等核心传统孝道观念仍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而“护亲荣亲”和“抑己顺亲”等变迁传统孝道观念则随时代发展而明显弱化;青少年孝道观念具有地区差异,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孝道观念显著弱于较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青少年;青少年孝道观念存在年级、性别、家庭环境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6年对上海市普陀区“社区青少年”发展状况调查的实验研究管理,对易于“边缘化”的“社区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网络与社会支持网络的构成、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促进它们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为“社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电影产生于十九世纪,繁荣和发展于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已经成为深具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艺术类型,对青少年观众的审美教育影响深远.传统的影院观影,因为存在“审美距离”,所以均是“观赏型观影”,青少年观众的“审美体验”受制于编剧和导演的“审美叙述”,形成青少年观众与编剧和导演之间的“审美主体间性对话”,青少年观众可以获得较为完整和稳定的审美体验.“VR电影”的发展打破了“审美距离”,在“现实世界”、“想象世界”之外新创了“虚拟现实”,青少年观众“深度浸入”,甚至参与“VR电影的审美叙述”,形成更为复杂的“审美主体间性互动”.同时,因青少年观众自身主体构建的“未完成性”和“波动性”等,也容易带来部分青少年观众审美体验过程中的“情感亏空”以及“价值偏离”和“伦理混乱”等问题.因此,未来的VR电影创作者如何在保证VR电影的美学和伦理学的底线和边界的前提下,重新创立一整套适应VR电影的电影叙事语法和生产法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迁,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日益凸现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本文总结了十五年来国内对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问题研究的状况,探讨了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将“青少年是否实施越轨行为”看作一个“因变量”,通过对越轨社会学的七大理论取向进行分析和评估,从中提取符合中国社会情境、可以解释中国青少年越轨现象即对本文设定的“因变量”产生作用的12个“自变量”。在提取“自变量”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整合,建立了一个可以分析我国青少年越轨现象的整合性理论模型,并根据整合后的理论,对预防和解决中国青少年越轨现象提出了系统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非主流”文化是青少年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是,以非积极元素为主的“非主流”文化在青少年的推崇与社会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青少年狂热追求“非主流”,有其心理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负起共同的责任,以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有资料表明,到2000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到1580万,居世界第五。在众多的网民中,青少年已成为上网主体,被称为“网络世代”。青少年的“网络生存”已成为青少年工作必然面对的一个问题,而如何建立富有人文意义和传统道德的全新的价值观,尽量避免“网络生存”的负面效应,则是解决青少年网络生存问题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成长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在影响青少年社会化诸因素中,社会文化是社会化的催化剂,社会文化环境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当今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种种不良现象,警示人们,要像关注自然界的“沙尘暴”那样关注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沙尘暴”,采取切实措施,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展示一系列中美青少年“流行语”,初步分析青少年社会心理及文化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本文还描述了作者对一些在中国留学的美国青少年有关“流行语”的问卷调查情况,并分析了“流行语”所折射的青少年嘻哈文化、校园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研究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是当前青少年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国外的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般作法 从目前国外普通教育实施创造教育的实践来看,“思维教育”已经得到特别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报刊和有关资料陆续报道和介绍了前苏联的“思维课”、美国的“思维技巧课”、保加利亚的“思考课”等等。  相似文献   

18.
上海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上海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身体素质持续滑坡、营养状况不良、意外伤害频发等种种令人堪忧的现象。针对上海青少年体质健康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我们应该从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进一步弘扬“体育精神”、大力推进青少年“食育”等方面入手加以解决,以便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浅谈青少年涉黑涉恶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在全国各地已经全面、深入的开展。一批“涉黑涉恶”犯罪团伙被相继打掉。但是,与此同时青少年“涉黑涉恶”现象正在逐步地蔓延,有的已经具备了黑社会帮派势力的雏形。研究青少年“涉黑涉恶”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有利于我们及时扼制住青少年“涉黑涉恶”犯罪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涉黑”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新趋势,是我国又一突出的社会问题。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命运和前途。运用社会学相关理论,阕释“涉黑”组织之特征,继而正确把握青少年“涉黑”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