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本文通过展示一系列中美青少年“流行语”,初步分析青少年社会心理及文化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本文还描述了作者对一些在中国留学的美国青少年有关“流行语”的问卷调查情况,并分析了“流行语”所折射的青少年嘻哈文化、校园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流行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语言现象,反映一定社会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的特征。本文以近些年的大学校园流行语为范本,首先界定了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内涵;然后分析了大学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原因;接着介绍了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特点;最后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校园流行语使用规范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2008年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心理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善于发现和运用新生事物,思维更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因此大学校园成为许多流行语的发源地。同时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可以大胆地发表言论而不担心承担责任,使得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直抒胸臆的主渠道,网络流行语也因此渐渐演变为时尚风向标,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思想动态。  相似文献   

4.
网民对语言进行符号加工及创造形成了网络语言,而大量流行开来的网络语言就是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与网络环境的特点密不可分。网络流行语反应网民的主观意识,影射出某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现象。本文在网络流行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力争加深人们对网络流行语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流行语对其身心发展具有模塑功能,社会多元化发展在流行语中的体现与运用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于青少年流行语中积极、向上的应加以推广、促进其发展,对于青少年流行语中消极的,有不良影响的应正确引导,积极规范。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流行语与校园流行语的理解阈限,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它的创造和使用反映着大学生的幸福感、信仰、人生理想、社会参与意识等方面的思想价值取向,必须科学看待校园流行语,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初期10年日本青年流行语的情况考察,流行语创造者的权威性或社会声望是导致某一词语广为人们仿效的决定性因素。流行语所反映或表征的对象往往是某一时期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或现象。流行语本身对有关现象的生动刻画,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幽默、娱乐的效果等因素,也是一些词语得以在某一时期流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青年既是流行语的创造者,也是流行语的主要使用者.本文主要从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2009-2015年流行语背后的青年社会心态,并分析了产生这种社会心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当前,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日益成为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而青年则为网络流行语生产和使用的主要群体,反映着青年文化的发展方向和特点.本文力图从多学科角度对互联网公共空间中青年文化话语的生产进行深入分析,以青年网络流行语为例,分析其内在和外在的生产机制和网络流行语自身内在功能及其影响等,试探究其在青年中传播的现状、特点等,以兼容并包的态度推动青年的文化话语表达,增强青年对流行语关注以及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当下网络热点层出不穷、各种网络现象异彩纷呈的媒介大环境下,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现象中活跃的一个分支,成为网络传播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分析了此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和传播驱动力,以此对基于社会公共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青年流行语是青年群体亚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上海青年流行语是产生并流行于上海地区青年中的口头时髦语。它是青年彼此间交际沟通的重要工具和媒介,也是相互间理解及心理认同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它在青年社会化进程中角色的习得、体验和塑造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上海青年流行语直接迅速地反映着上海青年群体文化、心理及行为方式的变化,同时也生动明快地折射出上海都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变迁轨迹。 上海青年流行语的产生始于二  相似文献   

12.
“体制创新真奇妙,唯创新天地宽。创新让小钱变成大钱。让没钱生出有钱,让走投无路变得大路朝天,让山重水复变得柳暗花明。”这是流传在仙洪试验区监利片的一句群众流行语。  相似文献   

13.
网络流行语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中应运而生,并广泛传播,对以互联网为主要信息来源的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泛化现象。全面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泛化成因及其折射的大学生心理特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语言顺应理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选择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适应。中学生在流行语的使用过程中对语境和语言结构的选择表明它是一个语言顺应现象,这主要是通过语言现实、心理动机和社会规约三个方面实现的,究其原因,中学生使用流行语主要是为了促进交流的正常进行,获得群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日本流行语所反映的日本青年群体的偏差行为,不仅是相对于整个日本社会的思想、行为规范的偏差,而且是相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正统思想、行为的一种偏差。流行的是一种新奇或变异,而不是一种普遍的规则现象。所以从这一角度上说,不能把某一时期的流行语所反映的现象等同于特定时期整个日本青年的群像。  相似文献   

16.
网络流行语与精神病患者语言特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流行语"与精神病患者语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实际上,它们却存在着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从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正从一个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急剧转变。面对新世纪、新时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我国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价值观念等也必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其中,最能够体现和反映这样变化的工具就是流行语的变迁。流行语以其特有的娱乐性、草根性和开放性得到了广大青年群体的使用、接受和认可。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初探新时期青年流行语的变迁历史,了解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变化,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新时期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培养提供解决依据,从而使青年群体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矫正,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中国网民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网络成为网民信息沟通、态度表达的重要工具和渠道,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空间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成为必然现象。作为一种网络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交流互动过程的工具和媒介,它直接体现着网民的心情心态与自我意识,同时也生动而深刻地表达着当今的社会心理、热点话题和舆情现状,展现着社会结构的变迁走势和价值观念的更新趋向。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化的类型与影响,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终将随着网络管理规范的改善和网络文化建设的推进而走向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盘点2012年在流行语,"元芳,你怎么看"可谓是红透了半边天.这句话来自热播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狄仁杰经常问副手李元芳:"元芳,此事你怎么看?"两人的对话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这句不经意的口头禅,悄然间竞成了网友发表意见、讨论问题的万能句式,有统计显示,一天内这句话就被网友问250万次.事实上,"元芳体"不是源自影视剧的第一个流行的句式,之前曾有"咆哮体"、"甄嬛体"等多种流行语的走红.当今影视剧作品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其中的流行语在人们的津津乐道中传播蔓延.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现象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分析,尤其以调查、统计、排序等方法为主多从语言学、审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评析,社会学和政治学分析较少;对其产生原因的认识比较全面,对其后果和影响的分析比较客观,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比较理性和宽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