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莉莉 《前沿》2010,(7):33-35
思想政治教育从来就是一项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多样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化进行反思,并强调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坚持一元多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把和谐思想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启示是: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建立家庭、社会、学校和谐匹配的机制.同时,各种教育方法、方式应和谐统一,系统性和有效性应和谐统一,还须密切关注"四类人",并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高校政治理论课和谐教学法,是依据马克思"美是和谐"及主体教育理论等美学教育思想,结合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体现和谐理念的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以系统论为基础,通过诱导和激发情感,着眼于立美教育,有助于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当前,人们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种种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本性的"去社会化"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人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自上而下展开的抽象理论说教,试图以统一化、高大全的模式统摄分异性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缺失应有的社会历史纬度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以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用抽象化、统一化的方式理解和把握社会的内涵。加之,现代性的行动逻辑让思想政治教育退隐至社会"后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同步性,从而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去社会化"现象。与"去社会化"现象相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复归社会,展现其应有的社会本性,它需要人们从社会实践本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从具体、现实的维度敞开社会的内涵,立足不同社会境遇下人们的生存方式,以社会成员的思想关切为进入不同社会群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新课题的提出,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规律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充分发挥其内在的适应调控、疏导教育和导向协调等功能,以人格和谐、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为内容构筑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新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回应了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现实所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实践意识和行动自觉性.正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界定;二是深入研究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与传统教育观问题的凸显;三是重点加强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培育的和谐引导.  相似文献   

7.
"美丽中国"内涵深刻,涵盖人、自然与社会。它蕴涵生态良好的自然之美,展现安定和谐的社会之美,彰显明达智慧的人之美。"美丽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充分体现出生态价值,必须研究"美丽中国"的本质,确立生态意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变革和发展。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调整教育目标、拓展教育内容等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把和谐思想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启示是: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建立家庭、社会、学校和谐匹配的机制。同时,各种教育方法、方式应和谐统一,系统性和有效性应和谐统一,还须密切关注“四类人”,并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6,(4)
征地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工作,以失地农民为主的教育对象呈现出复杂性。我们必须以人为本,寓教育于服务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良性的互动模式;优化社区环境,以社区文化、社区活动载体为突破口实现教育的隐性渗透;整合教育资源,强化社会协同性。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政治中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中的政治活动"之间游移不定,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的现实窘迫,其背后则反映了学科在陷入"泛政治化"、"去政治化"和"中性化"争论之中的纠结与彷徨。马克思的总体性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探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引: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脚点"公共性的位移作为一个社会自然历史过程提供了理论证明上的支撑;另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足于公众,走向学科自主与独立予以实践上的规训。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的变革需要正确处理宏大叙事和微小叙事之间的张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业人员要勇于进入公共空间,并在其中操练话语表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情感话语转换,建构公众的历史记忆,促进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创新发展为先导,全面激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活力;以协调发展为保障,广泛凝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合力;以绿色发展为驱动,着力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生态;以开放发展为支撑,科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风尚;以共享发展为核心,精准把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是新时期"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2.
刘先进 《理论月刊》2006,(11):176-178
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系统是由接受主体利益、实践主体利益、本体性主体利益组成的诸利益圈层,它们共存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过程和方面。利益圈层波浪式运动和冲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诸利益圈层遵循利益最大化、利益重合最多、利益波峰最高原则。其最终指向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3.
强军兴军新时代赋予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要求。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辩证把握"四对关系":部队教育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关系;主题性政治教育与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关系;课堂教育灌输与实践培育锻炼的关系;追求社会价值与尊重个体价值的关系,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应该是高层次的教育,着眼于教育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品格和政治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应该从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入手,促使大学生密切关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学会分析和处理身边的问题,适时适当地引领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获得社会实践磨练和积累社会经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模式要凸显"五情"教育——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和学情教育。  相似文献   

15.
"思政网红"生产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富媒体时代下非娱乐化、非利益化、有价值导向的"另类儿",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派",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佼佼者"。在传播特质方面,"思政网红"具有个性化的符号、以受众为中心的意识以及线上线下的融合机制。在生成机理方面,网络场域与技术文化是其萌芽的土壤,青年需求与教育要求是其生长的条件,青年追捧与自身助力是其成熟的催化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成功经验,这为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积极和生动的经验,启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有"我"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和高校要重视网络阵地,把握时机契机,协同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关键在于保持时代感,具有鲜明的价值主线和科学的方法引领。由此,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立足历史唯物主义根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宏观思维,多维度创新合力机制,造就有崇高价值的时代新人,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实践育人的效果,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7.
胡澜 《前沿》2009,(13):105-108
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四川省8所高校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卷调查"中关于德育导向的分析,提出必须针对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找出我们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动机方面认识的不足和指导中的缺陷,以提升前期指导效果,使实践活动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侯国高  张宁 《传承》2008,(12):44-45
建设和谐文化,是针对全球化趋势加强、面对世界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命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环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这对新时期把和谐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阈进行建设,进一步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静 《青年论坛》2008,(2):74-76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情感,真心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社会环境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以达到“无意识性”的教育;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20.
建设和谐文化,是针对全球化趋势加强、面对世界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命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环节促进和谐文化建设,这对新时期把和谐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阈进行建设,进一步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