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70年砥砺前行,70年春华秋实。毕节试验区干部群众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贵州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以深化改革破题,以锐意创新开路,大胆试验,努力探索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路子,破解了"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怪圈,破解了生态恶化、经济贫困的大难题,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创造了人间奇迹。  相似文献   

2.
2009年4月14日,由中央统战部牵头的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和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贾庆林同志在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二十多年来,毕节试验区认真贯彻中央和贵州省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三大主题’,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质量提高并重,跳出了‘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怪圈,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毕节试验区建立22年来,取得了怎样的重大成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在"4·14"会议过去一年的这个时候,本刊特邀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张吉勇对试验区的发展成就、经验、方向进行了梳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毕节地处乌蒙山腹地,位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是乌江、珠江发源地,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曾经一度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 1988年6月,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的倡导下,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开启了治山治水、治穷治愚探索实践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4.
原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农工部部长乔学珩:当时,我去毕节地区做过很多次调研,对那里的生态恶化深有感触,一个“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坏严重损害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而且直接损害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在农业生产环境和人们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条件下,毕节地区人口却出现了急剧膨胀,又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怪圈,当  相似文献   

5.
正以前我们古胜村是地地道道的一类贫困村,不但没有产业,石漠化还非常严重。"靠山吃山,向山要地",越穷越垦,越垦越荒。年轻人在外地娶个媳妇回来都留不住,很多适婚青年都成了光棍,常被戏称为"光头山、和尚村"。1985年我外出务工,慢慢有了一些积蓄,但每次回家看到乡亲们都还  相似文献   

6.
正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毕节试验区围绕三大主题,闯出了一条加快脱贫致富的新路,为多党合作改革发展实践探索了新经验。初冬时节,踏进乌蒙山腹地,高速公路穿山越壑,特色产业星罗棋布……村庄里一栋栋青瓦白墙的黔西北民居勾勒出一幅幅多彩美景。时光倒回40年前,毕节曾因生态恶劣、人口膨胀而陷入"越贫越垦,越垦越贫"的恶性循环,被联合  相似文献   

7.
<正>阳春三月,走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镇南庄村,李花盛开,游人如织。村民崔雪燕忙得满头是汗,她在自家门口卖红苕粉,不到中午就卖了几百元。"过去的南庄,只见大山不见树,苞谷洋芋难果腹。"崔雪燕回忆,10年前的南庄,不是这里缺粮,就是那里断炊。越垦越荒,越荒越穷。绝境之地的南庄村冒了一次险,选择了一条生态致富路:石缝中种植"空心李"。"空心李"因果核与果肉分离而得名,2006年被列为"国家地理标  相似文献   

8.
正一、"毕节精神"是试验区人民改革试验的精神成果毕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是长期困扰毕节发展的三大难题。为改善生存环境、改变落后面貌,毕节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并在生产、工作和生活的磨炼下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特质。试验区的成立,开启了试验区各族人民以改革促发展的新征程。1988年6月,胡锦涛同志在  相似文献   

9.
宁夏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恶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较差,加之计划生育工作起步晚、基础差,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为更好地解决越穷越生、越生越穷问题,宁夏创造性地  相似文献   

10.
正念好"山字经",做足"特"文章。六盘水深刻把握"进与退""多与少""大与小"的辩证逻辑,用釜底抽薪之策突围"三农"困局。曾经,地处乌蒙腹地的六盘水,山连着山、石贴着石,农民世世代代在山林田土里"刨生活",却依然走不出"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发展怪圈。如今,山还是那片山,"成色"已然不一般——行走凉都,目之所及,猕猴桃硕果满枝,刺梨花开正艳,绿浪翻涌的茶园令人心旌摇动;人之所  相似文献   

11.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1988年,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成立。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下,毕节试验区发生了巨大变化,成  相似文献   

12.
正毕节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4%增长到2017年的52.8%,每年增加1.3个百分点,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毕节试验区位于贵州西北部,与川、滇两省接壤,是全国第一个喀斯特地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毕节人民艰苦创业、继续奋斗,逐步走出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  相似文献   

13.
徐树雄 《共产党人》2013,(16):36-37
首轮西部大开发10年来,宁夏固原市的生态建设成绩斐然,遏制了持续数百年的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初步形成了以生态建设和特色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结构,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养殖规模扩大、林业硕果累累,尤其是昔日裸露残破的山塬再一次焕发出绿色的生机和活力。这是历史的重大机遇带给固原山川重生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昭示我们,宁南山区林草丰茂是富民兴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华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彝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奢香夫人作为彝族杰出的女政治家,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古水西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彪炳史册、永不磨灭的卓越贡献,造就了奢香精神横空出世,600年来一直在传颂。1988年,建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经过24年先行先试,艰苦创业,探索出一条人口、生态、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  相似文献   

15.
2月17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的署名文章《科学发展观在毕节试验区的探索与实践》。文章高度概括了毕节试验区建立23年来、在"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指引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阐述了毕节试验区加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具体内容,深刻总结了毕节试验区创造出的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经验、新精  相似文献   

16.
正1988年,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成立,毕节开启了以开发扶贫促进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开发扶贫的生态文明发展探索。不等不靠,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毕节各族人民自强不息闯出了一条脱贫之路。洪家渡电站、飞雄机场、新鸭池河大桥……一个个现代化工程拔地而起。通过坚持改革开放和一系列先行先试的重大举措,毕节试验区实现了弯道取直、后发赶超,从一个"不适合生存的地区"发展成为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的示范性新型经济区。  相似文献   

17.
晏青 《当代贵州》2010,(18):85-86
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自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使试验区较好地发挥了“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8.
正毕节是全国唯一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因改革而生,也因改革而兴。1995年,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毕节考察后撰文说:"在农业时代一直因交通闭塞、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蕴藏着在进入工业时代过程中后来居上的巨大能量。"毕节试验区的巨变,印证了这样的远见卓识。围绕"开  相似文献   

19.
正致公党中央与毕节市七星关区结成帮扶对子14年来,"致福送诊""致福教育""致福光谷"……一个个"致福"品牌照亮了七星关区群众的希望和梦想,同时也开启了致公党参与推进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征程。曾经的毕节,被调侃为"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1988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建立以"开发扶贫、生  相似文献   

20.
正弹指之间,28年过去。俯览毕节这片多灾而又贫瘠的土地,如今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中国西部提供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样本。上世纪80年代,毕节是我国西部贫困落后的典型。1987年,毕节人均生产总值3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2元,贫困发生率高达65.4%;森林覆盖率为14.94%,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2.6%。"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这就是生态恶化、经济贫困的写照。1985年夏,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刚到任即奔赴毕节农村调研,正视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三大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