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构想,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整合沿线各国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新视角。本研究从地理位置独特、旅游资源互补、历史文化互通和合作前景利好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提出了由国际旅游合作走廊、国内旅游合作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和丝路国际旅游港构成的"一带一路"区域旅游合作空间格局。在现有多边合作组织的作用下,"一带一路"区域应在旅游政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交流、旅游投资和旅游客流等领域加强旅游合作,发挥并加强以政府宏观主导、旅游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引导的积极作用,实施日常工作机制、政府协商机制、投资促进机制和应急处置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国黑龙江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都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区域经济,已成为双方共识。双方合作具有资源、客源和地缘优势。双方应进一步扩大合作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3.
旅游合作是中俄两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区域合作、深化合作内容、拓宽合作方式,是中俄两国共同推进跨区域旅游合作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塑造旅游品牌、加强旅游信息交流和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对俄旅游合作的新思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合作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资源互融、客源互动、产品互补、产业联动和利益共享的综合性合作,是以实现区域旅游产业横向联合发展,提高地方旅游总体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新态势与新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魁 《东北亚论坛》2011,20(1):27-33
近年来东北亚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合作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并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也出现了新态势,因此,提出构建东北亚区域旅游共同体,推动东北亚区域旅游一体化日显重要。建议打造一条龙式的旅游路线,推动东北亚区域旅游产品的一体化;制定统一的旅游服务标准,促进区域旅游标准一体化;以东北亚区域旅游一体化为突破口,带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是促进广西与东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加强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意义重大。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已经有着坚实的基础,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旅游产业要素、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对新形势下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俄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古朴原始,民族传统文化完整,民俗旅游资源丰富。依托其丰富的民俗资源开发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是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开展区域文化旅游合作和带动区域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区域组织如何促进成员国之间密切合作是区域研究的重点。本文以东盟旅游合作进程为研究对象,运用区域公共产品理论分析东盟在缺乏霸权国家主导和硬机制运行的背景下如何形成集体行动,有效供给区域公共产品。东盟旅游合作的动力在于全球旅游竞争环境变化催生了东盟各国对区域公共产品的需求,唯有依靠区域合作才能突破自身旅游发展瓶颈。本文对东盟区域旅游公共产品供给动力、合作机制建设和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以东盟旅游部长会议为核心的协商一致对话合作机制、最大程度满足成员国旅游发展需要的包容性公共产品选择机制、以外部性特征为驱动的区域外国家渗透参与机制保证了区域旅游公共产品生产的稳定性,但区域内国家发展程度不一、资金缺乏和旅游市场激烈竞争也削弱了旅游公共产品合作供给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成员国,跨境民族众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加强这一区域的跨国旅游合作,既是我国参与国际合作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进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文章论述了这一旅游圈沿江、沿路旅游带开发的思路,提出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合作共建沿江沿路旅游基础设施、加强跨境旅游合作机制、合作开辟跨境旅游热线、合作共建、简化出入境手续等推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亚国家紧邻我国新疆,在经济上与我国有较强的互补性,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双方在贸易、投资及旅游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需要寻求各种可能的合作途经。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可以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资源和广阔的新兴市场,还可以促进中亚地区的经济繁荣,成为"南南"合作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1.
边境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依托相邻国家边境线上的自然、人文资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它不仅可以繁荣边境地区的经济,还可以促进边境地区人民之间的友谊,巩固边疆的稳定,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国际经贸合作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西作为全国少有的沿边、沿海省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与其他边境地区相比,广西边境旅游发展仍然落后。文章在借鉴国内外发展边境旅游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广西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广西边境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印度是一个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的国家,旅游业是印度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但由于各种原因,印度国际旅游服务贸易长期存在明显逆差。近几年来,中印两国贸易迅猛增长。但无论是一般贸易还是旅游服务贸易,印度都处于逆差状态。本文从历年的数据出发对印度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中印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以减少两国因旅游服务贸易不平衡而造成的矛盾,促进两国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欧洲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冰雪旅游发展历史悠久,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的冰雪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并形成了很大的规模。但与欧洲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需在提升旅游产业的地位,打造冰雪旅游产业品牌,开发冰雪旅游个性与文化精品,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4.
旅游作为俄罗斯的新兴产业,近年来显示出巨大活力和美好发展前景。目前,旅游已成为俄罗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有超百万人在从事这个行业。独特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是其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尤其是庞大的生态资源系统和独具特色的地文景观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旅游者。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海岛旅游安全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南亚海岛旅游资源丰富,是全球海岛旅游热点地区,但在海岛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受环境与管理因素的影响,旅游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2000年以来的网络文献数据,整理出65起较严重的海岛旅游安全事件,从中可以发现当地海岛旅游安全事件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安全事件的发生与人为、环境、物质状态和安全管理有关。当务之急是与周边国家共同构建海岛旅游安全管理协作平台,提升景区环境容量,共同应对旅游安全威胁。  相似文献   

16.
广西东兴京族哈节旅游营销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广西东兴京族哈节的旅游文化价值、开发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旅游营销策略。提出大力整合旅游资源;集中优势,打造"京族哈节旅游文化周"和"海上哈节"品牌旅游产品;加大京族文化和京族旅游宣传力度;做好京族文化传承者和京族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以及注重京族文化保护等旅游营销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中国南宁-新加坡旅游通道,不仅有助于中国与东盟旅游业的合作与发展,而且对维护中国与东盟国家长期和平发展,促进沿途各国各民族繁荣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广西和东南亚各国山水相连,文化相似,旅游资源丰富,各方以大通道为依托,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开辟旅游精品路线,强化保障措施,可使其成为东亚旅游经济增长带。  相似文献   

18.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部宏观经济风险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旅游业的增长绩效,是目前东北旅游业谋求不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东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草原、湿地、冰雪、工业、农业旅游资源在全国独具特色,生态环境优越,是中国重要的冰雪旅游和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解方法测算和分析东北三省旅游业在1999~2010年期间的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情况,并结合面板协整模型分析地区财政条件、区位条件、旅游资产规模、旅行社等因素,可从中找出东北旅游业增长效率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21世纪议程》强调要以长远眼光来对待发展问题,主要是要协调好人口增长、资源供求和环境保护三方面关系,以谋求各国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方面要注意不仅仅谋取经济效益,还要讲究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在此背景下,一种使生活生产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生态旅游(Eco-tourism)已经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各国脱颖而出了①。越南依靠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巨大的生态旅游发展潜能,正在努力发展生态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越南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越南地属热带地区,多样的特色景观、典型生态…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2000年11月6日,朱镕基总理在第五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议,确定为新世纪初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