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三个层次逐层深入的去分析和探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中的实践与应用。审理案件的心理实验技术,是依据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三大学科基础和侦查学、物证技术学、生物电子学、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综合的考虑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侦查实践中带来的便利以及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本身所带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熟人强奸:犯罪类型与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晓峰 《犯罪研究》2012,2(2):67-76
熟人强奸犯罪是近年来国内外在强奸犯罪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在收集熟人强奸案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将熟人强奸分为约会强奸、聚会强奸、非约(聚)会双向互动强奸、非互动强奸四种不同的类型,并通过对这四种类型的分类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熟人强奸犯罪发生与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司法活动的基本目标是查明案件事实。但是,查明案件事实的过程却往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众所周知,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关于案件事实的陈述中存在着大量的谎言.如何识别这些谎言就成了司法人员的首要任务。正如美国著名法庭科学家赫伯特·麦克唐纳所说:“在审判过程中,被告人会说谎,证人会说谎,辩护律师和检察官会说谎,甚至法官也会说谎。惟有物证不会说谎。”不过,虽然物证不会说谎,但是收集提供物证的人却可能说谎。可见,面对形形色色的谎言是司法活动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王静 《法制与社会》2012,(14):263-264
生物物证技术是物证技术中的一门新技术,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对物证技术的进一步研究.由于生物物证在自然界广泛的存在,其自身特征的特殊性决定了生物物证技术在侦查中的利用价值是很高的,本文就其在侦查涉嫌强奸致人死亡案件中的作用浅谈一下笔者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随着虚拟网络的发展,犯罪行为人为避免在现实社会中被他人发现,往往借助互联网实施犯罪,而依靠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电子痕迹很难查明犯罪是何地何人所为。在一次打击网络传播淫秽物品的行动中,技术民警凭借娴熟的技术、慎密的侦查思路,  相似文献   

6.
犯罪情报资料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 《刑事技术》2004,(3):54-54,57
犯罪情报资料是指经过表述了的犯罪情报。而犯罪情报则是指在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的领域里,供决策、部署和行动所必需的犯罪信息以及对其进行加工研究的成果。在侦查破案实践中,侦查员所面临的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到犯罪信息,因为犯罪信息是找到破案突破口的源泉、根本所在,而犯罪信息在相当程度上要来源于犯罪情报,犯罪情报则主要来源于犯罪情报资料和犯罪情报系统。因此,在侦查破案中注重利用和发挥情报资料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在侦查破案中发挥作用的模式不外乎三个方面:(1 )从案到人;(2 )从人到案;(3)从案到案(包括系列案件和串并…  相似文献   

7.
陈思宇 《法制与社会》2012,(14):120-121
便衣侦查工作具有隐蔽性、主动性、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优点,对有效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便衣侦查工作还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情报保障能力不强、专业水平不够、规范化建设水平不高、协调配合能力不强等不足。今后,需要采取提高情报保障能力、加强学习培训、加大规范化建设力度、整合打防体系等措施加强便衣侦查工作,进一步提高对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能力。  相似文献   

8.
诱惑侦查手段在犯罪侦查中存在合法性不足的问题,在实践中的运行处于封闭状态,不符合侦查法治化原则。学界对诱惑侦查合法性界定的"两分法"标准存在缺陷,不能合理地解决诱惑侦查手段在毒品犯罪侦查中的合法性及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对诱惑侦查合法性标准实行"三分法",可以较好弥补"两分法"标准的不足。最后以"数量引诱"和"打预谋"侦查方法为例,分析其合法性及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9.
论智能犯罪及其侦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磊 《犯罪研究》2000,(1):15-18,9
智能犯罪是犯罪分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或精通的专业知识,经过精心策划而在一些特殊领域实施的一类犯罪。在侦查其犯罪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智能犯罪的特点,侦查措施要有足够的针对性,并重视侦破智能犯罪的困难性和特殊性,我们才能展开有效的侦查活动。  相似文献   

10.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运用犯罪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及生物电子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利用专用心理测试系统,通过微机同时同步记录人的多项心理生物反应参数,以此推断被测人心理上与案件事实相关对应的记忆痕迹,进而判明被测人是否“无辜”或为犯罪嫌疑人。这项技术是通过犯罪心理痕迹的动态描绘,编制测试题目,经过测前访谈、实际操作测试和图谱评判,探查把握被测人情绪记忆心理痕迹的相关程度,以此准确地将无辜者和涉案人员区分开来。我局自购置了SPS型心理测试仪以来,不断地将这项高科技手段运用于侦查破案,相继破获…  相似文献   

11.
万毅 《现代法学》2012,(6):180-193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即《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明文规定在《刑事诉讼法》第二编第二章第七节后增加第八节"技术侦查措施"。但是,《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技术侦查措施的立法技术上采取了"概括授权"的方式,即仅笼统规定侦查机关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有权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而并未明确列举可采取的技术侦查措施的具体种类和手段。与此相关,《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技术侦查措施"这一章节下同时授权公安机关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可以由有关人员隐匿其身份实施侦查,此即"乔装侦查措施"。问题在于,《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在乔装侦查措施的立法技术上同样采取了概括授权的方式,除列举性地规定了作为乔装侦查方式之一的"控制下交付"之外,并未在立法上明文列举乔装侦查措施的具体类型和方式,其结果是造成《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技术侦查措施"、"乔装侦查措施"等基础概念含义不清、相关法条内容模糊,减损了法条的可操作性,威胁到司法的确定性,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冲击《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和打击犯罪的终极目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施行在即,上述基础概念的界定问题不解决,司法实务中将无法正确操作《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与"技术侦查措施"和"乔装侦查措施"相关的程序与制度。因此,应运用法律解释的方法对"技术侦查措施"和"乔装侦查措施"这两个基础性概念进行规范解释,勘定"技术侦查措施"和"乔装侦查措施"的合理内涵与外延。  相似文献   

12.
左德起 《北方法学》2010,4(4):70-78
我国刑事权运行中存在侦查机关的自行决定权力过大,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制约简单肤浅、流于形式,犯罪嫌疑人的辩护形无力虚,刑事诉讼参与人特别是犯罪嫌疑人缺乏有效的权利救济手段和途径的情况,使刑事侦查权因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而明显失衡,从而导致刑事司法权威与公信力的缺失。根据我国的司法实践结合国际公约的要求,必须在刑事侦查阶段建立中立、公正而又及时的司法审查,由法官主持司法介入审查刑事侦查权力行使的合法性,以防止侦查中滥用强制性措施对犯罪嫌疑人造成伤害,避免侦查权的异化,依法制约和规范刑事侦查行为,完善司法审判权的设置运行。  相似文献   

13.
贾永生 《政法学刊》2013,30(4):73-81
犯罪现场概念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化的概念.狭义的犯罪现场概念是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场所及载体.广义的犯罪现场概念是与犯罪行为有关的人、物、时、空存在及其内在联系的总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对犯罪现场广义概念的认知更加具有现实层面的应用意义.树立与大数据模式相应的犯罪现场观,通过各种与犯罪现场构成要素及其联系相关数据库的发掘与应用,可以带来侦查破案思维与工作模式的大变革.  相似文献   

14.
万毅 《金陵法律评论》2006,(5):18-23,48
刑事侦查权的配置应当围绕检察官为中心而进行.作为侦查权的法定主体,检察官具有控制警察活动的合法性,负有防止警察国家重现的重要使命.我国目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警察权恣意、失范,侦查程序缺乏监督、制约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检察机关的权限和地位,将其塑造成为审前程序的主导者和警察权力的控制者,就成为必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论侦讯系统     
陈闻高 《政法学刊》2004,21(6):62-65
侦讯是一种法律概念,通过讯问等相关概念的比较,凸现出其区别特征。侦讯系统由活动、法律、对策三要素构成第一层次。由主体、对象、环境构其讯活动要素;由涉嫌证据、侦讯记录、证据体系构成其侦讯法律要素;由谋略、方式、手段、技巧、气氛构成其对策要素。而每一子系统内又有其系统。如活动环境,则由案侦背景、人物关系、讯问场地、侦讯时间构成;用谋方式,由起点、方向、步骤、突破点和各种步骤方式构成;侦讯手段由利用矛盾、使用证据、说服规劝、心理测试构成等等。  相似文献   

16.
网络犯罪借助现代科技,使得传统侦查手段难以应付,而网络留痕的技术特征使实施网络搜查打击犯罪成为可能。实践中的网络搜查包括网络通信审查、"黑客行为"、植入计算机"病毒"、利用后门程序等类型,具有专业技术性、远程非接触性、受客观条件限制小、高度封闭性和秘密性等特征,可能给公民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造成威胁。为实现网络搜查的依法运行,应明确其本质属性仍为搜查,需遵循搜查之原则,如强制侦查法定原则、比例原则、令状原则、司法审查原则。根据此种属性和原则,可以通过限制网络搜查的适用案件类型、程序启动的证明标准,明确司法审查机制和实施程序,实现对我国网络搜查制度的合理规制。  相似文献   

17.
侦查机关内设鉴定机构的负面影响与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侦查活动的特殊性使其染指于司法鉴定,侦查机关基于侦查工作之必要内设鉴定机构。侦查机关内设的鉴定机构又因侦查的追诉性质在鉴定活动中难以保持中立性,致使侦查机关的鉴定机构的性质与法律的中立性要求出现一些紧张关系,在诉讼中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旨在借助司法行政部门对司法鉴定的统一管理来催生侦查机关的鉴定机构和侦查活动相分离,从而保持侦查机关的鉴定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通过制度调整后的外在监督力量与程序的制约机制来缓解这一紧张关系,以促进侦查机关的鉴定机构在诉讼中真正发挥发现事实真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侦查决策,即侦查中的决策活动。“决策”是“侦查决策”的种概念,“侦查决策”是“决策”的属概念。侦查决策是侦查主体在侦查活动中,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为确定侦查的行动目标和行动方法而进行的一系列筹划、优选和决断活动。侦查决策这一概念的引入,为我们在侦查决策理论学术研究中开辟了一条深入研究侦查活动中的决策活动的道路,也开辟了一条从决策这一独特角度深入研究整个侦查活动过程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强奸案的证据通常应具备暴力证据和性交证据,机械性损伤、使用药物和生物检材等是构成暴力证据和性交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加害人实施强奸时手段的不同以及个体性行为的差异,损伤的类型、形态、部位及生物检材的种类、遗留部位、遗留客体也会呈现不同特征。如果不仔细地检查和提取,就会使这些物证灭失。本文通过对120例强奸案件的分析,总结了案件中损伤、药物、生物检材的发现、提取和检验的相关信息与技术细节问题,同时结合案情对案件发生的时段、地点、环境、区域、作案手段与方法、嫌疑人和受害人的职业特点等进行了讨论,希望对法医学鉴定工作和民警办理案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侦查适度公开原则与犯罪新闻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志华 《政法学刊》2007,24(4):47-50
犯罪侦查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群众的参与,而长期形成的保密制度使侦查程序往往是在"屏蔽"指挥的谋略下进行,虽能避免一些法外因素的干扰,但其封闭性也滋生出诸多负面效应。确立侦查适度公开原则,允许新闻媒体对犯罪信息进行恰当报道,不仅有利于破获案件和收集证据,还能在强化公民知情权的同时监督侦查活动的合法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