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民意识是对公民角色及其价值追求的自觉反映,是公民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独立人格和理想批判精神的综合反映。本文认为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法治价值,公民意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是从法律制度规范走向现实法治秩序的重要桥梁。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优良的公民意识能充分有效地使法治理念、法律制度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们的生活信念和准则,从而建立起普遍有效的法治秩序。而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先天不足,这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是十分不利的,为此,我们必须从全方位探讨建立孕育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个性化、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   总被引:75,自引:0,他引:7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多年梦想,它标志着中国正以坚定的信念和步伐跨向二十一世纪的“法治时代”。然而,建立现代法治国家是一个总体性进程,公民意识作为一个关键的结构性要素,必将发挥重要的内在动力机制作用,特别在我国缺少民主与法制传统,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整体转型过程中走向法治,公民意识的“文化霸权”作用就更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是民众在民主政治生活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意识,具体包括:公民的人格意识、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公民的纳税意识、公民的自由意识、公民的法律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没有公民意识的基因,要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必须客观公正的审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借助于西方传统文化,才能塑造出建立法治中国所必需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5.
构建我国公民意识生成机制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昀  王素平 《河北法学》2003,21(3):125-129
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培育健全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生成是一个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运行机 制中,在法治目标指引下,在法治建设实践中官员和民众双向互动的过程。培育公民意识应全方 位构建公民意识的生成机制。为此,必须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民主 政治,承认并培育市民社会,公正立法与执法,开展公民教育,发展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6.
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应强化人本意识和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敏 《中国司法》2008,(12):93-9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报告强调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法制观念教育。无论是法治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都要求重视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如何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关键要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中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载体,努力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法治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7.
黄娟 《行政与法》2008,(9):11-1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赖于与之相适应的公民民主意识等政治文化心理的建立.民主意识的缺失,一直是困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大难题.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及房地产事业的发展,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论证了这种变化对公民民主意识发展的促进作用,揭示了当前我国公民民主意识的缺陷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民主制度的核心是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政府权力若不受监督制约,资源配置只会符合权力原则。而民主制度的建立依靠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的培养。公民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践行,同时要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创造公民意识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9.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公民以及公民意识生成的前提。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公民意识生成的逻辑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对于公民意识的分析与认识的客观基础,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所奉行的运行规则的差异性。法治国家意味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对法治文化的尊重。公民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法治社会法律秩序内化的关键,法治国家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和发展,农村地区的公民社会能否形成关系到我国公民社会整体的构建和发展,增强以主体意识、权利责任意识、参与协商意识为内容的农民公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影响农民公民意识提高的众多因素,应该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健全基层民主法治,加快农村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保障,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更是实现社会正义不可或缺的力量。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结合自身的工作.重点谈谈公民的法律意识。其作为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民意识作为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内在精神动力,鉴于公民意识的欠缺阻碍着中国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进程,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现代公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概念,法律意识属于公民意识的维度之一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导向.通过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研究发现,我国公民较改革开放初期已有较大的提高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分析影响公民法律意识的因素及对策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尤其是法律意识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公民的权利意识是现代民主的核心与精髓,提高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行,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总体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本文主要分成三个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现状以及权利意识淡薄的原因,最终来探求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张志昌 《政法学刊》2002,19(3):18-20
完备的较高的宪法意识是走上民主宪政道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化的必要前提。从宪法意识的经济后盾及宪法实用性、宪法研究与宣传教育诸方面入手,培养公民宪法意识、贯彻宪法至上的观念、推动宪政思想,不无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雪松 《法制与社会》2012,(8):189-190,198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法治社会的现实要求,是社会管理创新对社会主体的观念要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政府与社会的不断分离,促进了公民社会形成、公民意识觉醒,但制约因素仍然很多。为此,必须重视公民意识培育,依法保障公民参与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6.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4):105-105
王绍臣、于进水在2005年1月31日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该文认为,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是社会有序运转、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元素。政府和公民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培养全民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该文从4个方面论述了法治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有序社会;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民主社会: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公正、公平、正义的社会;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尊重和保障人的权利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共存、在矛盾中求协调,是宪政的重要功能和目标,也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基本利益价值法则。公民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衡量标准。和谐社会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为基础。本文指出应通过宪政建设唤起公民的主体身份意识、权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而公民意识反过来又会促进宪政建设,以一种自觉性、集体性的的理性,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和监督宪政国家更好地促进。  相似文献   

18.
没有公民意识的主体自觉和思想观念,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治国家理论。公民意识在法治国家理论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法治的思想基础和人文基础。公民意识是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自觉认同。在我国全面推进法治国家进程中,只有大力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法治的构建才有坚实的思想认同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考察,探求西方社会主要的政治意识例如平等、公共精神、法治、契约的产生。透视了古希腊民主下所产生的公共精神,审视了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出的民主观念以及现代民主理念如何伴随公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未来公民意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公民意识是建设中国法治的思想和观念基础,对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中国法治的实现意义重大。本文指出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培养中国当代公民的公民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靠一部分精英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政府、公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