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本"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针对"以神为本"的,在当代中国是针对"以物为本"的。在这两种场合,都不涉及在人的内部以哪个特殊部分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承鳌 《传承》2012,(24):56-57,77
育才学院是为实现陶行知生前想办"育才大学"的遗愿而创建,经过10多年的求索,形成了"立陶创特"的实验模式,在坚持以"创"立陶、以"做"立教、以"真"立人的特定目标上,有效促进了育才事业的优质发展和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敏 《政策瞭望》2010,(8):47-48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时期,由于外部环境、体制改革、工业化、信息化及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将会表现出诸多与"十一五"时期不同的新特征、新趋势。由于外部需求萎缩,  相似文献   

4.
覃卫媛 《传承》2011,(21):62-63,69
释居简是南宋时期的诗僧,他提出的"以自己为准的"诗歌主张见异于时流,充满独立而兼收并蓄的创作精神。这个主张既受当时禅思想的影响,也是对当时文坛流弊的一种反拨。这一观点看似平凡,但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却颇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启蒙时期。这种启蒙,集中表现为对上古神本概念的祛魅与对人自身作用、地位、本性的觉醒。具体表现为周代以"天"代"帝",作为至上神,进而由"人"定"天",由民意决定天意,走向重人轻天,同时并不唯天是从,而是从对"天"的迷信走向怀疑,更相信人力、道德在决定个人命运和国家事务中的作用。于是,道德地位在周代极大提升,以"孝"和"德"为代表的道德概念在周代极大丰富,德治文明凸显为周代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6.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禅宗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当代治国理政,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借鉴意义.将"禅"思想与"廉"文化进行结合,总结提炼出以"九心"为内容的"禅廉文化"价值理念:以敬畏之心破无忌、以慈悲之心破嗔恨、以禅定之心破妄念、以般若之心破贪执、以平常之心破功利、以精进之心破无为、以感恩之心破抱怨、以宽容之心破狭隘、以觉悟之心破痴迷.  相似文献   

7.
郑智辉 《前沿》2003,(10):174-176
"孝敬"在传统"德治"方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仁之本",它分别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任人制度、教育制度相结合,使历代封建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以孝治天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孝敬"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弘扬优良孝敬传统是家庭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有助于发展"亲族型企业";可以淳化社会风气;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汉语中,“以”字的用法极为复杂。它的基本用法包括做动词、介词、连词等。本文采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对先秦“以”字的用法做系统的描述,以期管窥先秦时期“以”的各种用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指出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以德治国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本文从统一战线性质和方法论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儒学史上,周公、孔子的关系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周公"以德配天",在获得并试图保存政权、否定有常天命的前提下,以道德论证和捍卫权力;然而由于天人关系为王权阻隔,以致天人不通,道德沦为权力的附庸.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突破性地"以仁释礼",翻转道德与权力的关系,以道德评判和制约权力,并跨越王权,以仁心沟通天命,重建天人关系.周公建制、孔子立言,儒家形而上学与政治哲学之格局基本形成,两圣可谓双峰并峙、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