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自然思想和生态伦理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代西方自然思想的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摆脱自然的束缚,求得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更大的自由。但是到了近代,工业文明的长足发展使得不可逆的自然退化发生,环境危机开始向人类亮出黄牌。进入本世纪以来,一些先觉者开始把目光投向道德领域,对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对环境危机的解决进行道德思考,这便产生了现代意义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2.
廖鸿 《中国减灾》2004,(4):48-52
20世纪中叶以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反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环境生态和减灾救灾保护运动迅速崛起。国际生态环境组织的迅速发展就是一个重要标志。它们不仅在各个环保和减灾救灾领域发挥较为专业的、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成为全球环境决策中不可低估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当人类进入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社会,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文明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早在20世纪中叶,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提出人和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产生了新的生态道德观,呼唤人类走向现代生态文明时代,为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化进程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欠债”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生态自然伦理观的批判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吸取了人类哲学史上自然观的优秀成果。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现实状况的思考而作出了对人与生态自然认识的哲学概括,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辩证的对立与统一的新的认识理论。而当今工业社会的发展却使人类和生态自然走上了相分离的道路,人类征服、支配、主宰甚至可以说是虐待自然,结果导致了人  相似文献   

5.
韩晶磊 《求索》2013,(12):111-113
工业文明的成果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但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使地球生态要承受更大的承载压力。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之内在要求保持一致。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智慧(本文以道家思想为例)与现代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完美契合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与此相应,“自然无为”就成为道家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有二:一是顺应自然,二是勿强行妄为。以此为根据,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这对于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来说,无疑是一股清凉的甘泉给当下的生态危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张秀芬 《前沿》2009,(1):96-98
从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将环境问题置于由自然环境子系统和人类社会子系统构成的人地复杂巨系统中,讨论了我国当今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环境危机的根源、实质与发展过程,提出人类应尊重自然,积极调整自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人地系统诸要素间的结构,保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参与国际合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广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及清洁生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人地系统的总体最佳。  相似文献   

7.
王英伟 《前沿》2011,(2):195-197
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已经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不断恶化。对于身处"有限地球时代"的中国而言,探寻化解生态危机途径是一项关乎我国未来发展的时代任务。本文分别从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的角度入手,深入挖掘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指出正是自然技术的垄断和社会技术的落后导致了生态问题的频发,探寻从这两种技术的融合中,找出一条解决生态问题的可行之路。提出了要通过发展社会技术来抑制自然技术的滥用,实现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融合,共同促进生态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相应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支配的欲望。这种欲望的过度膨胀导致20世纪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如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森林锐减、某些物种灭绝等等,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应对全球的生态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取向,就是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和谐。其实,类似的观念在维吾尔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中早已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9.
吴权 《群众》2013,(4):19-20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进步与自然和谐状态的反映,本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发挥人类所特有的能动性,“取之有度、有取有予”,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维护资源环境对人类的长远供养能力,为当代和后代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营造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10.
近代社会的经济增长无不通过工业化得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就表现为单向度地追求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经济效益,无论是先发国家,还是后发国家,或者是追赶型国家,都循环着同一个经济增长的模式.这个模式给人类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利益,但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当人类在吞食着这个`酸果子'时,开始意识到生存危机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寻求一个社会、经济、生态和谐发展的方式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成为联合国的议题,并形成决议,也成为各国政府和群众关注的重要问题,行政的和法律的措施纷沓而至…  相似文献   

11.
王京华 《前沿》2008,(3):78-80
生态文明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方式,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根据世界生态批评发展提出的自已的美学观念。世界大环境处于一个遭到破坏的境地中。环境污染严重,人类精神出现危机,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人类生存的困境。中国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根据中国的现实和长足发展提出来的,而在文学界生态美学的提出也势在必行,这是与生态文明的相互照应和促进。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政治报告。这是人类对自身的深刻反思和重新认识.与此同时,生态美学的发展和探索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美学将着眼点放在了空间“和谐”之上,在肯定人的能力的同时,肯定了自然的不可亵渎性,最终将人类与自然界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放在一个和谐的空间范围中,使人类的本质在世界中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美学具有物理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上海支部生活》2012,(12):43-43
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化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目前相当多的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把自然作为人改造,甚至征服的对象,结果就是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不断强化。若不破除这种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并见诸行动,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在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思想经历了一个由"极端人类中心主义"过渡至"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心路。作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映,毛泽东在"大跃进"前后的生态意识是"向自然开战"──人作为绝对主体而征服自然、造福自身──的思想。它具体表现为:在本体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多力量大"之发展生产力的构思;在认识论意义上,单向度的"积极平衡"之发展经济的思路;在价值论意义上,单向度的人类利益视角之"改天换地"精神。这种生态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对新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促使毛泽东经过实践检验而扬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改择马克思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这具体反映在毛泽东的思维上:在本体论意义上,中国应该确立人口规模与"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协调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在认识论意义上,认知与实践要做到"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在价值观意义上,改造自然的活动应做到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双赢。毛泽东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源头,为以后的生态文明思想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前提。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20世纪以来,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酿成了一系列危害自身生存的严重危机与问题。生态危机无疑是其中之一。如何解决好生态问题,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当今共同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江泽民以政治家特有的政治远见和历史责任感,从哲学、伦理学的视角,对全球特别是当代中国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思考,提出了许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乃至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启示意义的宝贵思想。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精辟论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李卫华 《前沿》2010,(6):191-194
生态文学是20世纪工业和后工业文明的发展所导致的生态恶化而催生的绿色文学。作为后现代文学的一个分支,生态文学解构反人类中心主义,深刻反思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行为,倡导人类改变对自然价值所持的陈旧观念,回归自然,树立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化、推广生态伦理、培养生态审美观、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等现代理念。生态文学从关怀自然和人类的双重视角进行价值重构,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个自然和人类双赢的、生态和心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6.
儒家生态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精髓。它既倡导"参赞化育"的生态观,主张人类合理地征服和占有自然,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范围内,建立人类和自然界自然的协调关系,达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自然优化平衡的状态。儒家"参赞化育"生态思想我国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中庸》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神怪小说《西游记》虽内容相当庞杂,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但从某种意义上看,《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儒家"参赞化育"生态思想较为丰厚的文学经典著作。挖掘《中庸》和《西游记》中所蕴含的这种"参赞化育"的儒家生态情怀,对于我们今天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一、环境伦理的提出生态环境问题古已有之,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类刀耕火种、砍伐森林、盲目开荒等引起的水土流失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沼泽化等等生态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但环境问题恶化成危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盲目无理性的片面经济发展,带来了世纪性的灾难: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破坏范围扩大,局部地区的问题打破了区域和国家的疆域演变成全球性的问题;暂时性的问题相互贯通变成长远问题,潜在性的问题进一步恶化,蔓延成公开性的问题。历史的脚步已走近21世纪的大门,然而生态环境危机愈演愈烈,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自环境问题产生那时起,人们就开始了反思环境问题,开始时是就环境论环境,到后来则从“人与  相似文献   

18.
黄向 《思想战线》2022,48(6):160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其管理模式是实现保护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鼎湖山保护区因历史原因一直形成双机构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下,鼎湖山经过两种权力主体的事权划分,形成独特而稳定的生态系统生命权力运作体系,达成既不“生态破坏”,也不“生态威权”的生态正义局面,人际生态正义、人地生态正义和种际生态正义在权力运作的过程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9.
王茵 《湖北社会科学》2004,3(12):100-101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要从根本上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与自然真正地达到和谐发展,寻求其恶化的根源极其重要。应从认识论、价值观等角度,剖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进而确定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20.
今天,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们纷纷举起价值理性的大旗,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深入反省技术革命的双重意义:一方面为改善和提高人的生存状态作出了贡献,同时又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革命的核心在于否定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意识,将以往只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反省过程中,我们不妨将视野回望于中国古代圣哲.思索、总结、缕析一下他们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基本思想,对我们有着不可小视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