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深入挖掘一座城市、一条街道、一个胡同的历史,以雕塑、牌匾、碑刻等多种形式展示到城市的大街小巷、广场和公园里,让历史活起来,走进市民生活,让整座城市变成一个开放性的博物馆。街巷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元素,承载着城市最为细腻、广阔而深厚的文化;更是百姓生活与工作的聚集地,这里有市民最直接的存在感、获得感和自豪感。"街巷文化"是广大市民的身边文化,一座雕塑、一堵城墙、一块老碑、一条旧牌、一个街道名、一张旧地图,就像一座"城市博物馆"的展览陈列区,静静地开放着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2.
在白先勇的《台北人》与《纽约客》中普遍存在的乡愁,实际上包括小乡愁、大乡愁与文化乡愁三种类型。这三类乡愁在境界上是有层次之别的,即小乡愁大抵指向“家”,大乡愁多半指向“国”,而文化乡愁更加侧重涵盖广远的“文化传统”,三者之间不仅在景、物、情上存在着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概括这一逐步递进的序列,而且在境界上也存在着由微观到宏观、由具象到抽象这一逐步上升的层级,从而使他的小说创作意蕴丰富、色彩斑斓。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座美丽的海湾之城,蓝色之都,"六新大宁德"建设令蕉城八面来风,动感时尚。瀛洲仙境·洪口、洞天古镇·霍童、雁乐溪·赤溪、八卦村·邑坂、房车村·贵村、荷花村·洋岸坂、碧桂园·八都……一个个"美丽乡村"就像霍童溪畔的珍珠链,让人们记住乡愁。乡村广场舞、"三都澳"新民乐队演出、"绿音"百人口琴演奏、"蕉城霍童溪杯"全国摄影艺术展、骑行梦之队运动与"海风机车"摩旅在霍童溪畔奔驰……让蕉城群众文化绽放风采。蕉城,一座时尚之都,充满生命力和激情的背后是经济活力的推波助澜,蕉城一路高歌"产业  相似文献   

4.
<正>曾几何时,浅浅的台湾海峡是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浅浅的海峡尽管咫尺之隔,却让人望而却步,如天堑般难以逾越。迈过海峡,踏上回家的路,走了整整38年,或者更长。浅浅的海峡,承载着台湾游子的万般无奈和浓浓的乡愁。正如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中深切地呼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  相似文献   

5.
晏悦 《当代广西》2014,(15):M0002-M0002
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关于乡愁的描述令人神往。然而在广袤的贫困农村,仍有不少乡情与生计的需求不相兼容,《当代广西》第13期《吴天来:为了生存永不放弃》一文正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凌云县泗城镇陇雅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地",曾有考察团认为,陇雅村只有搬迁才有发展前途。为了  相似文献   

6.
《小康》2020,(3)
正寺庙在浑源山水间星罗棋布,鳞次栉比,雕塑、壁画、建筑艺术神奇瑰丽,梵音禅韵悠悠不绝。浑源这座老城就像是一座宝藏,散发着浑朴之气,书写着浑厚之质。浑源之美,在于它的浑朴之气,浑厚之质。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老城,"老"得让人欣喜,就像看到了一座宝藏。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6,(11)
布依族民俗仪式主要有图腾崇拜仪式、巫术仪式、生命礼仪和时序仪式四大类,其核心特征是强烈的生命意识。现代化进程中布依人的"乡愁"是他们对流动性和多变性极强的现代生活以及逐渐归零的物理距离表现出的抗拒、叛离与反思,根源是现代化对于布依族民俗文化的冲击和对其文化个性的同化。留住布依族"乡愁"的根本途径在于围绕传统聚落保护的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让他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相似文献   

8.
正"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而南宁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愁就是一座村史室。从2014年起,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中,南宁市、县两级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在全区率先探索开展市级示范性村史室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充分挖  相似文献   

9.
邱君德昌是我老乡,更是我大学时的同窗,我常叫他"老班长"。他在大学一年级时就开始文学创作,毕业参加工作后,笔耕不辍,迄今已出版诗集两本、长篇小说两部。最近,他捧出由海峡书局出版发行的诗集《山水性灵》,送我一阅。细细翻阅、品味他的诗集后,我的思绪里流动着一条名叫"乡愁"的暗河。乡愁是什么?在余光中的《乡愁》里,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湾  相似文献   

10.
正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本厚厚的家书。它记忆着文化,承载着乡愁。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栋建筑、一个传说,一段历史、一段眷念。乡土记忆在历史的洪流中越积越厚,浓浓的乡愁在这里变得立体而鲜明。行走在南宁市马山县的乡间,羊山村三甲屯、古统村动吉屯、古寨瑶族乡本立村古朗屯……一个个经过风貌改造后的古村古寨,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错落有致、乡土味浓郁的村庄散发着悠远香醇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1.
若兰 《两岸关系》2015,(3):59-61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著作的《乡愁》的最后一段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余光中先生又续文一段:"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也去那头。"而今,我应了余老先生《乡愁》的续文,我真的通过武汉开放赴台湾个人游这条长长的桥梁,去了海峡那头。2014年3月16日,我与先生舫兄登上飞往台湾班机,我庆幸,梦想多年、筹备多日的台湾之旅终于成行了。自1949年在昆明与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一别,他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 走好     
正《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个代表两岸"文化共同体"的符号诗在这头诗人在那头台湾的乡愁大陆的痛一首《乡愁》让无数读者认识了余光中。2017年2月14日,享誉两岸的台湾"乡愁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医院病逝,享年89岁。  相似文献   

13.
应雄  袁卫 《今日浙江》2014,(10):26-27
正浙江是一个让人来了不想走的地方:一座座小城镇干净整洁,一个个美丽乡村连点成线,钱江两岸是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热土。生态环境质量连续10年全国领先。在浙江经济爬坡越坎之际,全省上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出了"向污染宣战"的最  相似文献   

14.
正一条山路甩上峰岭,穿越四合山壁,拐过几十道弯,就见山峦怀抱的村落。一群古树遮蔽着村口,有白鹭从溪边飞来,栖满枝头。站在高处俯瞰村子,房屋沿着山坡向上延伸,黄墙黑瓦、鳞次栉比,形成一个恢宏的建筑断面。这就是被称为"江南小布达拉宫"的松阳县杨家堂村。它和浙江境内现存的具有较大价值的970个历史文化村落一起,成为绵延千年的乡土文化的记忆。历史文化村落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等。每一座历史文化村落既是一扇厚重的窗口,望山看水,承载着乡愁;又是农耕文  相似文献   

15.
<正>五月下旬春暖花开的日子,我来到了博鳌。天空中游动着中世纪油画一样的云彩,三角梅攀在墙角向路人递来妩媚的秋波,漫步在青砖灰瓦、彩绘墙楣的博鳌小镇,顺着空气中弥漫的海风湿湿的腥甜味儿,像是收到这座小镇递来的微笑,让人心醉神迷。只有一条主干道的博鳌小镇,街道两边的建筑在2012年进行了一次"回归本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正乡愁作为一种怀旧情结,体现着本体对生命自我的本源追寻。长久以来,在工业文明的破坏中,人处于"被抛"和"断裂"的生存状态中,乡愁成了人们追溯过去,反省现实困境的方式。现代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加剧使人的身心变得茫然而困惑,人在现实的困境中越发疲劳,乡愁成了每个人心中不可割舍的牵绊。人渴望得到精神的救赎和审美化的生存,而生态美学将人的诗意栖息作为人类生存的理想追求,在保持人的本真性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刘根生 《群众》2014,(3):58-58
<正>在今年江苏省"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一定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千万别让大拆大建毁了美丽"乡愁"。有位省政协委员称: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地城乡也出现大拆大建,部分古村落、民俗文化、乡土风貌等正在消失。以盐城为例,小城镇建设普遍"千镇一面";古村落、农耕文化急剧消失;村镇常住居民显著减少,乡村吸引力严重减退。同时,植被减少,清水变浑,土  相似文献   

18.
台湾,曾是课本上的一片绿叶,摇曳在余光中的《乡愁》里,那么的柔弱和遥不可及;台湾,曾是海峡中的一只香蕉,散发着邓丽君的《甜蜜蜜》,那么的香醇和亲切熟悉;为加强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两岸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合作,3月19日,芷江民族艺术团一行16人应台湾大甲镇澜宫董事长颜清标的邀请,赴台参加大甲妈祖观光文化节活动。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6,(5)
正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除了聚居地之外,还应是文化、生态、艺术等的展现之地,而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简单排列组合。春节返乡又激发了一大拨人的"乡愁",人们在谈论故乡的面目全非时,多语带是贬义。县城里突兀出现的高楼,乡村里明亮晃眼的瓷砖,都在昭示着一种改变。在大城市病逐渐蔓延的当下,以此为榜样的"小城市"正在亦步亦趋。因此,时隔  相似文献   

20.
赵博 《两岸关系》2014,(5):59-60
<正>"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这是一位台湾老兵的话,寥寥数语说尽乡愁无处安放的凄凉。在那个海峡隔绝的特殊年代,跟随国民党撤退台湾的大陆籍老兵们与亲人隔绝两岸、无法相见,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一串沉甸甸的故事。这些故事,被创作成31集电视连续剧《原乡》,也被浓缩成六幕歌剧《回家》。在2014年的这个春天,老兵们锥心刻骨的乡愁深深打动着无数人的心。从《原乡》罕见地以严肃题材数次成为收视冠军,到《回家》唱响国家大剧院让全场观众动容落泪,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记住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