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陆蓉 《当代贵州》2014,(12):58-58
正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夜深入静时父亲伏案在微弱的灯光下孜孜不倦读书的身影,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受父亲的影响,有时甚至是严厉的教导,让我从小便养成与书为伴的习惯。从《三字经》到《我要读书》;从《烈火中永生》到《欧阳海之歌》;从《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唐诗宋词到毛泽东诗词……我就像鱼儿一样在书的海洋里吮吸着营养。10岁那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父亲被打成"走资派",我失学了。一天早上,我倚着门框,看着昔日的小伙伴背着书包去上学,心里阵阵酸楚,眼里滚动出泪水。这时,父亲用  相似文献   

2.
解帮 《江淮》2012,(8):47
读书的习惯,养成于我的童年时代。幼时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父亲却很注重我的启蒙教育。在我刚懂事时,父亲便买回家一块小黑板,教我认字,读书给我听。渐渐我识的字多了,便开始对书产生了兴趣。记忆中,我有两次较为深刻的读书经历。一次是临近中考前。语  相似文献   

3.
<正>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对《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很感兴趣,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他多次引用成语、典籍,多次提及《史记》《春秋》《诗经》《礼记》《管子》等书或书中的故事、名句。2014年2月7日,在俄罗斯索契接受采访时,习近平说,"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们得到智慧  相似文献   

4.
正读书增长智慧,充实大脑,培养兴趣,修炼心性,砥砺品格。李苦禅说过:"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手执一书,沉坐静品,或纵观古今、或博览四海、或专攻术业,在智者的思潮中全意舒展,开阔眼界,感悟人生。儿时读书如管中窥豹,似懂非懂,多数见其文不明其意,但不知是哪里冒出来的一股劲儿,看见没有读过的书,总会想方设法或借或买,一旦入手便疯狂"啃食",爱不释手,沉醉于文字和  相似文献   

5.
如今我已经步入知命之年。倘老爸还活着已是95岁的耄耋老人了。60年代中期,我十几岁的时候,老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手里总是攥着一本书,那就是《共产党员》。那时我小学四年级,有时在老爸忙别的事儿时,我也拿起爸爸的《共产党员》翻看。乍看时,就是看看热闹。久之,便被书中许许多多的共产党员形象吸引住了。  相似文献   

6.
李金明 《湘潮》2012,(4):45-45
我一直喜欢读书。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买书,我便常常翻看父亲的书。1982年5月,父亲从高平区农业站站长的岗位上调往周旺公社任党委书记。有一天放学回家,在父亲办公桌上,我发现笔筒下面压着一本杂志,我便翻过来看,这便是《湖南党史月刊》。翻着翻着,便读入了迷。  相似文献   

7.
读书的乐趣     
正喜书,爱书,缘自童年时代。小学三年级时,自己写的一篇作文《蚂蚁》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看见同学们眼中的惊奇和赞赏,我仿佛穿上了最华美的衣裳。这之后,对于我便敲开了一扇鸟语花香的读书之门。记得年少时漫长的暑期,从同学手里借到一本《三国演义》,拿着书,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心里满满当当的,充盈着巨大的雀跃和期待,因为  相似文献   

8.
心性与读书     
《廉政瞭望》2012,(6):51-51
某兄:就读书的方法而论,自当各有所本,并无惟一标尺。我不敢担保我的读法一定适合你。在你这个年纪,我是受问题意识的驱策而读书,常常数书并览,有时一本书读到一半,便柬之高阁。如你所忧心的虎头蛇尾、有头无尾的阅读,在我身上亦不鲜见。然而我并不以此为憾,  相似文献   

9.
袁浩 《奋斗》2010,(8):63-63
读书是最不挑剔时间场合的,只要你手头有书。古人可于厕上、马上、枕上读书,还可负薪读书,挂角攻书,甚或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如此说来。还有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不可读书呢?  相似文献   

10.
王茂华 《学习月刊》2010,(14):24-24
工作是忙碌的,但这不是影响我读书的理由。我喜欢读书,读几本有益的书反而可以给忙碌的工作减压,调整一下我的工作思路。今年上半年,我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感觉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1.
正关于读书,本人有如下五个忠告——人要不读书,是没有希望的这句话是我家的"读书劝勉语"。我们家庭以"书香浸染全家,人人崇尚创造"为特点,荣获"全国最美家庭""全国第一届文明家庭"等称号。不读书极可能导致灵魂堕落。为了激励全家人多读书、读好书,我便总结并强调这句"读书劝勉语"。记者来我家采访,问:"为什么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对书情有独钟?"我回答说:"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几乎都是拜书之所赐;而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尝到了甜头,‘复制’就成为一种高度的生命自觉。"  相似文献   

12.
焚书     
<正>"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的风潮席卷全国,也波及鄱阳湖北岸的一个小乡村。那年我刚从乡村进入县城中学读高中,在我因事回家的那几天,正赶上以大队长为首的"破四旧"工作队挨门挨户查抄"封资修"物品,凡与"旧"沾边者,必欲砸之、毁之、焚之而后快。那天,大队长领着一帮人来到我家,看见我便说:"你是读书的,这个形势你是知道的。我们数来数去,就是你们家封建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我则是好读书,不求解。比陶公的散淡更进一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把读书当作一种娱乐活动。立足点如此,便只求从书中找到轻松惬意娱目怡神的感觉,能  相似文献   

14.
徐捷 《党史纵横》2001,(7):36-40
那是一个春风微拂的傍晚。我同往常一样.乘车回家。同座位的女孩儿是个刚刚工作的大学生,说话细声细气儿,斯斯文文的。几句应答之后.她指着我手中的书问道:“雪峰是谁?为什么胡耀邦要给他题词?”看她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我便将在《回忆雪峰》、《雪峰文集》、《鲁迅研究》、《鲁迅传》等书中了解的情况,尤其是冯雪峰与鲁迅之间的友谊向她做了一个略述。  相似文献   

15.
一书一天堂     
王桂环 《前线》2013,(3):84-85
当我读完《党代会现场99个历史深处的细节》(以下简称《细节》)一书时,“一花一世界、一书一天堂”这句话便映入脑海。  相似文献   

16.
正理想是造火车我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母亲是普通家庭妇女。儿时印象中,父亲每天下班回家时身上的衣服都是油污,脸上也沾满了煤灰。周边的邻居凡是与火车打交道的,个个形象如此。父亲"跑车"时总带个铁皮箱子,里面装着随身工具和生活用品。每次从外地回来,他都会买几个烧饼,放在铁皮箱里。所以父亲一进家门,我便迫不及待跑去翻他的铁皮箱子。  相似文献   

17.
<正>日前的一天,一位和我在初中、高中都是同班的老同学来我家做客时,当他在我的摆有千八百本各类书籍的书橱前游览一番后,拿出一本书问我:"这本没书皮的书你咋还保存着?"我从他的手中接过一看,见是《革命烈士诗抄》一书,就说:"我的这本书的来历你是清楚的,而且当年在高中读书时  相似文献   

18.
正读书可以明理,读史可以明智,"读"不同于"看",读是对话,是思考。我们需要读书,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精神追求,一种人生境界。读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让我们坚持下来才能把书读进心里。一个人的阅历总有限,借别人的眼和笔,欣赏了不同的生命的风景,确是件好事。但是有些书,你一读便放不下手,且还不愿意读得那么快,要好好享受,慢慢品味。现  相似文献   

19.
淘书的乐趣     
淘书乐:乐胜故人重逢;乐胜铮友交心;乐胜把盏临风……此间之乐,与您分享。我出生农家,父母都不识字,到了要读书的年纪,家里找不到一本书。书,便成为我心中神往的"女神"。长大以后,一有机会,我便淘书。淘书之乐,其乐无穷。羡而得之之乐。2010年正月里,我随省委主要领导到鹤峰出差,这里是写过《最后一只白虎》的著名作家李传锋的家乡。  相似文献   

20.
正每个人都渴望成功,然而成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的成功之路大多是一个博览群书、厚积薄发的过程。回顾我的青少年时代,好书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幼时家贫,无钱读书,就借书来读。从邻居家那儿我认识了《辽宁青年》、《中国青年》、《时代青年》、《读者文摘》、《青年文摘》等一大批"好朋友",真正领略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内涵。因为书是别人的,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