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伸手必被捉!”王大海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是陈老总一首诗中的名句。最初读到这首诗,是2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陈毅诗抄》还未公开出版,所见的还是手抄本。正是“大革命”时代,诗为海歌为洋,神州大地上也不知产生了多少“诗”与“诗人”……但是时隔不久,...  相似文献   

2.
“将军诗人”是对陈毅的美称。这一美称最早出自郭沫若1955年5月《赠陈毅同志》的诗:“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既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元帅,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一生写了大量诗词,现尚存700余首,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毅诗词选集》  相似文献   

3.
许虔东 《今日浙江》2004,(12):42-43
陈毅既是身经百战的元帅,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词,197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毅诗词选集》只收录了其中的一部分。1955年5月,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称陈毅为:“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有关浙江的诗作不多,笔者从相关史料中搜集到几首。较早的一首《野营》,作于1936年春。当时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部分红军和游击队江南坚持斗争。那时陈毅因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陈毅在给奥地利医生罗生特信中简述他的经历时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  相似文献   

4.
王亚平 《政策》2006,(5):60-60
1954年仲春,被毛主席称为“会写自由诗”的陈毅元帅创作了组诗《感事书怀》,他在序言中说: “观宇宙之无穷,念人生之须臾,反复其言,以励晚节。”组诗之四是七古《手莫伸》,令人发聋振聩的著名警句“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就出自这首诗。这首诗语言流畅易懂,内容非常深刻,具有深  相似文献   

5.
姚建 《黄埔》2023,(1):72-74
<正>不堪回首六十年,世事沧桑自作愆。少壮迷途失东隅,收之桑榆未为晚。60岁生日这天,黄埔军校4期生、陆军大学9期生、国民党原第38军军长、四川省政协委员姚国俊写下这首题为《六十述怀》的诗。这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唯一的一首诗。诗中的“东隅”和“桑榆”来自《后汉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即过去的时光无法挽回,但在未来可以去获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过往的感叹、愧疚和对未来的期许。  相似文献   

6.
蓝永信 《传承》2012,(19):56-58
《论语》日:“君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意思是说,成就大事的人,必须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才能成事。这使我想起我们党历史上一段往事。陈毅老总一生的革命事迹可谓彪炳千古,但他向来虚怀若谷。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决定他出任副总理兼外长,协助周恩来总理抓外事,他就曾惴惴不安,并说“我这个人干外交恐怕不行”。毛主席得悉后,  相似文献   

7.
“谅解”说     
佐人 《现代领导》2010,(4):32-32,31
“党既能谅我,我亦谅别人。别人更谅我,互励互除乘……”这是陈毅同志当年在《六十三岁生日述怀》一诗中掷地作响的诗句。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能诗。最初读到的是1941年1月为“皖南事变”而写的四言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据说,这是重庆《新华日报》欲登载抗议文字,遭新闻审查未为允准而开天窗,周恩来激愤之中即兴写下的篇章。真是“愤怒出诗人”,寥寥十六字,称得上沉郁顿挫,慷慨激昂。1977年初,  相似文献   

9.
“一身是骨,嶙峋,槎桠\亭亭如绿宝石\连一片叶子也不要\栽一株于阳台\谁都说像我的一首诗。”这是皖籍台湾著名诗人大荒刚刚出版的诗集《剪取富春半江水》中一首题为《绿珊瑚》的诗。他将绿珊瑚比作他的诗,而他此集的诗也确像这株绿珊瑚“一身是骨”。大荒,原名伍鸣皋,安徽无为人,1930年1月2日出生,曾就读芜湖中学,到台湾后,毕业于台湾师大国文科,任国民中学教师,1951年开始写作,参与“创世纪”诗社的筹建,创办《现代文艺》杂志。小说有《有影子的人》等,写普通人性,流露出反战情绪,是台湾党禁时代最早反省战争本质的力…  相似文献   

10.
如今是商品经济大发展的年代,有商品便要流通,有流通就少不了广告。外国人说过:“广告之于商业,犹如蒸汽之于工业,是第一动力。”于是乎,各种广告借助各种媒体纷涌而来,铺天盖地,夺人视听。既如此,便有人提出了“广告文化”。一为文化,自然也就有渊源。广告文化的源流何在呢,就有人来考证,经考证后有人便说,广告之道,古已有之,且以李白为证。因为据说这位诗仙就写过不止一首的“广告诗”,比如下面这首——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琅琅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首诗乃当年李白知游齐鲁时所作。他在诗中对兰陵…  相似文献   

11.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句顺口溜不知在民间流传了多少年。据《三国典略》记载,九头鸟又称鬼车鸟。最早见于宋代一个名叫梅尧臣的学者的一首《古风》诗,诗中写到昔时周公居东周,很讨厌一种后称“九头鸟”的叫声,想方设法把这种鸟赶走,吆喝不能,箭射不中,只得请求天廷派天狗下来驱赶,终于将“九头鸟”原有10个脑袋咬下一个,只剩下九个。传说咬下的这个脑袋经常流血不止,血流往哪里,哪里必有祸灾。明代学者刘基考证“九头鸟”说,九头鸟之所以成为一种聪明智慧、不可侵犯的象征,一是因为它曾受过伤,一个脑袋被人咬掉,能…  相似文献   

12.
郑黎明  小山 《福建乡土》2011,(4):17-18,20
先从一首古诗说起吧。长乐人陈烈的《题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米。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这首诗写于北宋元年,诗系为民请命而作。当时的福州太守为粉饰太平,于元宵节前强令百姓每户捐灯十盏的恶行激起诗人义愤,送诗太守,为民鼓而呼,以诗代檄,挂上这盏名闻天下的诗灯。  相似文献   

13.
《传承》1997,(1)
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听一位美国记者说:“在日内瓦看不到共产党统治下几亿中国人民的悲哀与愁苦。”周恩来不久便为外国记者举行电影招待会,放映了《一九五二年国庆节》,让外国人从电影里看看中国,了解中国。谁知电影放映后,又有一个美国记者说“这部电影说明,中国是在搞军国主义。”因为电影中有我们海、陆、空三军威严的检阅队伍镜头。周总理并不生气,他让再给他们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工作人员为放好这部片子,还准备了一份长达十五六页的说明书。周恩来看后批评道:“这是不看对象,对牛弹琴。”那位准备说…  相似文献   

14.
清时戏剧作家洪昇著述等身,除传奇名作《长生殿》外,还有多种传奇、杂剧和诗章,更有人甚至考证其为《红楼梦》原著者,曾雪芹只是“披阅增删”而已,这当然不是定论。他自凭学优才赡轻蔑他人诗作说:诗应如龙,而他人诗作无头无尾,连鳞、爪也没有,故非龙也非诗。当时有一个无名的小司寇(官职)却不买账,讥笑洪昇说:诗乃神龙,只能见其首而不见尾,有时在云中只露一爪一鳞,怎能见其全貌呢?后人就以“神龙见首不见尾”比喻有才能者往往行踪神秘,不轻易露出真相。  相似文献   

15.
①此诗及《清明》二首均作于杜甫大历三年春由衡阳重至长沙时 ,与之相关的其它三首诗的时地也应作相应的改变。②追求七律的变化是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的一个重要方面。③宋之问“题壁”诗应是《题鉴上人房》二首 ,唐道林寺建于乾符中 ,明毁 ,其遗址在今屈子祠残址及其以下一带 ,清道林寺别在一处  相似文献   

16.
冯锡刚 《同舟共进》2010,(10):48-55
【“我没有别的武器,就是写了几首诗”】 1964年1月4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报纸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党政机关报,都在第一版头条位置,以大号字体刊登毛泽东的《诗词十首》,并配发作者的大幅近照。这一前所未有的版面安排,堪称新闻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17.
谭先进 《当代广西》2006,(14):60-60
“学问为诗古亦讥,胸无学问更堪悲;要须尽入洪炉冶,动得真情有好诗。”这是黄云同志诗《无题一首》,深刻地阐述了做学问与写诗的区别和关联: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动真情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既是黄公的诗论,也是他的切身体会和写诗之道。诗如其人。正是凭着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追求和炽热的真情,黄公为社会和诗坛奉献了《桂海桑野&#183;黄云诗词百首》一书。  相似文献   

18.
以有关韶山题材的文论广受注目的中年史学工作者马社香,将其多年考证、研究的成果,熔铸成《韶山档案》一书,新近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雷洁琼同志为该书题词:“韶山魂”。 《韶山档案》,以历史大纪实的文体,详实地探寻、描述了韶山作为毛泽东故居、故园而引发的半个多世纪的波澜起伏的“访韶山热”。在已达三千万之众的瞻仰人群中,该书生动、准确地记载了一批重要的访客: 毛泽东的战友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叶剑英、聂荣臻、陈毅、彭德怀、贺龙、谭政、许世友; 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李先念、李富春、邓颖…  相似文献   

19.
“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在党的军事斗争舞台和新中国外交舞台上,陈毅都曾留下过光辉的身影。陈毅是身经百战的元帅,是挥洒自如的外交家,同时也是热血激情的诗人。陈毅元帅喜诗、好酒,性情奔放,与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曾以诗论酒,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交往故事。那是红军长征期间,国民党反动派一方面加紧军事上的围追堵截,一方面大肆进行舆论上的造谣诬蔑,谣传共产党人在途经贵州茅台镇时,纵容官兵在著名的茅台酒池里洗脚。然而,民主人士黄炎培对此谣传却不以为然,为此,他特意作了一首七绝《茅台》:喧传有客过茅台,…  相似文献   

20.
杜甫作为大家熟悉的伟大诗人,因其集大成而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因真实而深刻地记载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被称为“诗史”。纵观其诗,其主要特色是“沉郁顿挫”。在《春望》一诗中诗人更是把“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此作品更显爱国忧民、意蕴深厚的沉郁之气。 《春望》写于唐肃宗李亨至德二载(757)春诗人身陷长安安禄山营时。《春望》是杜甫踬于长安的第二年春天为感时伤别而作,堪称一首爱国忧民意蕴深沉的佳作。后人评此诗“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而这个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段,诗人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