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浙江“新剪纸”首都放异彩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上,浙江“新剪纸”以其创意新巧、气质娟秀而备受关  相似文献   

2.
<正>跨湖桥文化以其悠久而独特的历史积淀改写了浙江的文明史,诉说中华民族发展源头广博多样、源远流长。2004年12月17日这是一个及其普通的日子,在杭州市萧山区召开的"跨湖桥考古学术研讨会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跨湖桥文化"这一命名。由此,这一个日子又变得不普通。跨湖桥文化遗址早于河姆渡遗址1000年,是当时发现的浙江省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跨湖桥遗址的文化面貌非常独特,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类型。它把浙江的文明史提前到了8000  相似文献   

3.
骆恒光     
《今日浙江》2013,(5):62-62
骆恒光是上世纪70年代浙江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在“文革”刚结束、百废待兴之际,书法在长时间沉寂之后的第一次苏醒,首先即以技法精良作为最主要标志。骆恒光应运而生,以其一手醇真得令人叫绝的米芾书风,以其出入古典法帖的专业风范,以其点划精到无懈可击的深厚功力,独步浙江书坛,成为当时浙派书法中青年的标杆。若论对传统技法的娴熟把握,即使当年美院的本科生研究生们,在艺术上恐怕也未必是他的对手。  相似文献   

4.
三个阶段划分:全面看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浙江经济发展潜能不断得到释放,逐步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态势最好的省份之一,1978~2005年GDP年均增长13.2%(按可比价格),从1978年的全国第12位提升到第4位.浙江经济以其迅速崛起和强势后劲成就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成功的"经济奇观".浙江也成为了全国各地区中发展潜力巨大且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 浙江的工业产品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市场,但浙江地狭人稠、资源匮乏,浙江经济的发展要扬长避短,走精品之路,全社会都要树立精品意识,花大力气培养百万能工巧匠,共同打造精品浙江。繁荣后面的忧虑计划经济时代,地处东南沿海国防前线的浙江,国家的投资很少,社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浙江只是一个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经济小省,在国际上更是默默无闻。上世纪70年代,浙江人以其  相似文献   

6.
叶慧 《今日浙江》2014,(10):22-25
正秀美浙江,山水塑形,绿韵作裳,一片花柳繁华。多年来,浙江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发展生态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重大任务,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一以贯之,一贯到底。"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的建设,始终顺应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千万工程"、"美丽乡村"、三轮"811"专项行动、"循环经济991行动计  相似文献   

7.
"法治浙江"是 "法治中国"的重要窗口,"法治浙江"展示了社会主义法治优越性。而"法治浙江"之所以能够成为展示社会主义法治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完全缘于"法治浙江"自身的先驱地位、实践经验和独特优势。当然,在建设和维护"重要窗口"的背景下,如何深化"法治浙江"建设,也是需要我们理性思考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徐震 《今日浙江》2013,(8):50-51
新世纪以来,我省以生态省建设为龙头,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相继提出了"绿色浙江"、"生态浙江"、"美丽浙江"等一系列战略目标,这三者一脉相承、互为一体,是我省环境保护实践和认识的重要结晶,昭示着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脉络和方向。"绿色浙江"代表了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生态浙江"是生态立省方略的目标归宿,"美丽浙江"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在表现。厘清这三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浙江人大》2012,(7):3
最近召开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适应浙江发展的新变化,顺应浙江人民的新期盼,确立了努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浙江历史,由此翻开新的一页。回首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浙江人民自强不息、勇于开拓,在急难险重的考验下,在疾风暴雨的跋涉中,闯出了一条"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藏富于民"的特色道路,在全国率先基本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可谓艰苦卓绝。过去30年留下的"浙江故事"如何经久流传?它所形成的"浙江经验"如何昭示未来?浙江的现代化进程,又将实现怎  相似文献   

10.
浙江经济发展的成就,近年来越来越引人瞩目,吸引了人们对"浙江现象"和"浙江发展模式"的探讨。浙江模式成为一种浙江经济发展中的制度资源,作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信誉资产,对于其他地方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浙江模式,是浙江精神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中的表现,是文化观念、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的自由和开放精神的产物。从浙江经济发展的形式来看,体现  相似文献   

11.
期待与祝福     
正时间无痕,岁月有迹。65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率先推进农村工业化,率先推进内外开放联动,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率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形成了"浙江现象",写就了"浙江骄傲",创造了"浙江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浙江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浙江的光荣使命和重大政治任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浙江要在省域层面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探索"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的浙江方案,以浙江先行探索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探路,为"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贡献更多具有成效、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浙江智慧和浙江样本.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是全国海洋工作抓落实年。对浙江来说,从2005年到20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的战略机遇期。浙江省发改委发布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浙江要在2010年基本建成"海洋经济强省"、在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在民营经济"笑傲江湖"的同时,"海洋经济"又将是浙江的"一记重拳"。"双雄会"提示我们,浙江的明天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14.
浙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从人民群众生动实践中,认识到了滋育着浙江生命力、催生着浙江凝聚力、激发着浙江创造力、培植着浙江竞争力的精神力量。在世纪之交,浙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面临着"先天不足"和"成长烦恼"。习近平从破解先发难题、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使命出发,提出,要与时俱进地弘扬浙江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是从实现中国梦高度,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从弘扬浙江精神到弘扬中国精神,其间一以贯之的,是习近平对精神文化力量的高度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  相似文献   

15.
建设"法治浙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浙江的具体实践,"法治浙江"逻辑地是法治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法治浙江"由于所针对问题具有先发性、建设实践具有先行性、经验做法具有可复制性,因而之于法治中国具有多方面的先行示范意义。今后的"法治浙江"建设,必须以归零的心态,找准补齐短板,通过深化改革,继续发挥好先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虎林 《今日浙江》2007,(10):50-51
自省委提出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重大战略决策以来,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广大干警,勇于实践、探索、创新,认真履行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职能,在推进"平安浙江"特别是"法治浙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浙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省。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史,是一部以老百姓为主角的创业富民史,是一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创新史,是邓小平理论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邓小平理论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是邓小平的"猫"论、"摸"论、"先富"论使浙江的民营经济突破束缚、先行发展;二是邓小平的"不争"论、"三个有利于"论使浙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三是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印证了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的巨大生命力,实现了邓小平"先富带后富"的愿望;四是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相似文献   

18.
济时彦 《今日浙江》2013,(11):32-32
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倡导"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大背景下,一个新名词——"四换",在浙江大地走红。所谓"四换",就是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腾笼换鸟"、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机器换人"、集约节约用地的"空间换地"、创新商业模式的"电商换市"。"四换"的概括带有明显的浙江特色,是典型的浙江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浙江的"转方  相似文献   

19.
史巧云 《浙江人大》2015,(Z1):26-30
建设美丽浙江,是美丽中国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是我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建设美丽浙江,首要任务是建设美丽生态,这是江南山水、诗意家园的自然诉求,也是创造宜居环境的必由之路。代表们认为,要想"创造美好生活",在"五水共治"倒逼转型升级之际,更要实现生态变美和百姓增收的"统筹"发展。在日前召开的省人代会上,代表们纷纷就如何实现"两美"浙江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建设美丽浙江是我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蔡荣章摄  相似文献   

20.
<正>钱江潮涌,数不尽风流。去过浙江的人,都会感叹浙江发生的变化;了解浙江发展历程的人,都会惊叹浙江人抓机遇的本领。浙江,这块"插根筷子也能发芽"的神奇土地,不断地在创造"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