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訪長壽之鄉     
在中國南疆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有一個巴馬瑤族自治縣。全縣二十三萬人口中,現有百歲老人三十二人,九十歲以上的老人二百六十九人。這個縣的西山人民公社,六十五歲以上的有一千零五十二人,佔全公社總人口的百分之六點三,其中九十歲以上的五十九人。人們稱這個縣為‘長壽之鄉’。  相似文献   

2.
根据本院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七日關於各級人民委員會的全稱及省長稱謂等問題的指示,縣名前不冠省名。因此,自治县名稱可僅冠地名和主要民族名稱,即:鑪山苗族自治縣,丹寨苗族自治縣,台江苗族自治縣,雷山苗族自治縣,羅甸佈依族自治縣,惠水佈依族苗族自治縣,威寧彝族同族苗族自治縣。各自治縣下加「人反委員會」字樣,即為各該自治縣自治机關的名稱。  相似文献   

3.
在中國體育活動中,最具特色、最為豐富的是少數民族體育活動。去年十一月在中國南方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举行的第四届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以下簡稱民運會),不僅充分地顯示了自己的絢麗色彩,而且在內容、人數方面都超過了前三届,也表現了各民族團結向上的新面貌。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了人口众多  相似文献   

4.
被朋友們戲稱為“書法大俠”的何錦明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自從一九八六年首次進京擧辦個人書法作品展覽以來,他每年都來北京,每次都引來那麼多舊雨新知,每次都有那麼多文化或企業團體請他去表演、交流。今年,他的書法作品集由《今日中國》出版社出版,使更多的人能够領略這位書壇奇才的風采。  相似文献   

5.
貴州簡介     
貴州省,位於中國西南部,面積十七萬六千平方公里,其中高原、山地佔百分之八十七,丘陵佔百分之十,盆地和河谷壩子僅佔百分之三丝谌б话俣呷f二千七百人(據一九八八年末統計),省會設在貴陽。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外,還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壯、瑶、滿、白、土家等少數民族,共佔貴州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各民族都有悠久的文化和獨特的習俗。貴州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達六十三種,其中煤、磷、鉛、汞、錳、銻、稀土等藏量,皆居於全國前列。  相似文献   

6.
現在每年約有三十多萬外國旅遊者到我們廣西壯族自治區遊覽‘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風景,但是現在也有不少外商來廣西。因爲這裏的對外經濟關係的發展吸引着他們。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除漢族外,壯族人數最多。他們大部份聚居廣西。所以一九五八年這裏建立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區面積二十三萬六千平方公里,人口現爲三千八百萬人。除了壯族外,還有漢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水族、回族、彝族、仡佬族、毛難族、京族等。廣西又是中國第三大僑鄉。廣西在海外的華僑有一百五十多萬人,留在故鄉的僑眷有八十多萬人,加上地處西南,接近港澳和東南亞,這些都是廣西開展對外經濟合作與交流的便利條件。 現在,廣西已與一百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了貿易往來。去年外貿出口三億七千二百萬美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十五點五,創歷史最高水平。廣西出口的商口結構也起了變化,五六十年代以農副產品爲主,而現在工礦產品上升到百分之六十。利用外資範圍和規模也有新的發展。一九八一年以來,廣西與外商共簽訂利用外資合同二百五十六項,金額達四億九千萬美元,外商直接投資爲三億七千萬美元。去年在桂林首次舉行的廣西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洽  相似文献   

7.
國务院批准貴州省人民委員会关于撤銷三都縣、松桃縣和設置三都水家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的請示报告,并决定: (一) 撤銷三都縣,設置三都水家族自治縣。三都水家族自治縣的行政区域为:原三都縣的行政区域和荔波縣的陽安、板仰、廷牌、和勇、拉近、板考、水东、甘坤、恒丰、达便、中心、板悶、新楊、洞甲、板甲、楊拱、水業、水閣、水慶、岜鮮、拉祥、水維、威崖、水碰等24个鄉,都勻縣的翁降、南庄、合群、潘洞、富河、基場、奉和等7  相似文献   

8.
通過改革開放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這在中國北部的美麗牧區——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已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證。這個盟四年來的成功試驗使工業經濟增長了一倍。呼倫貝尔盟(以下簡稱呼盟。盟是自治區以下、旗或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單位)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北與俄羅斯聯邦等國為鄰,西與蒙古人民共和國  相似文献   

9.
黑龍江全長四千三百七十公里,是世界第八大河流,其幹流中的一千八百五十公里,流經以它的名字為稱的黑龍江省,並構成了中國與蘇聯的彊界。在西部,大興安嶺由北向南,蜿蜒於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之間。西南部是沃野千里的松嫩平原,東北部是曾被稱為“北大荒”的三江平原。這片廣袤的土地,是一個擧世聞名的民族——滿族的發祥地。統治全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帝國的奠基人努爾哈赤就出生在今日黑龍江省以依蘭縣為中心的松花江下游一帶?裉?滿族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的一員,人口有四百多萬,其中九十一萬三千多人仍生活在黑龍江省。  相似文献   

10.
勤劳勇敢的水族,是唐代从百越族群中发展而成的一个古老民族。唐宋时期的中央王朝,便在水族聚居的今广西环江一带设置以水族族称命名的羁縻州县:抚水县、抚水州。水族因之被称为“抚水蛮”。《宋史·蛮夷传》载,抚水蛮“夹龙江以居”。龙江是都柳江支流,发源于今之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经周覃,转荔波,流入广西河池、环江、宜山、柳城等地。可见,水族至少在唐宋时期,即以环江为中心,散居于龙江流域的黔桂两省区毗邻地。经官兵多次“进剿”,大中祥符9年(公元1016年),改抚水州为安化州、抚水县为归  相似文献   

11.
浙江奉化雪竇資聖禪寺,通稱“雪竇寺”,是中國佛敎禪宗十刹之一。十年動亂期間受到破壞,今喜重興,香客、遊人絡繹無虛日。雪竇寺與彌勒道場雪竇寺位於雪竇山中,在蔣介石氏故里溪口鎮西五公里。據史書記載,該寺建於唐代(六一八——九○七年),始稱“瀑布觀音院”。北宋眞宗(九九八——一○二二年在位)賜額“雪竇資聖禪  相似文献   

12.
貴州省大方縣,適宜漆樹生長,素來被譽爲“生漆之鄕”,是全國生漆生產基地縣之一。大方漆器始於明洪武年間(一三六八——一三九九年),初期,以生產民間杯、盤、碗、罐、瓶、壺、盒等產品爲主,飾以山水、花鳥、魚龍  相似文献   

13.
白馬鄉一日     
在四川省西北部,汽車盤旋在海拔兩千多米的峽谷山路上,不時可見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我們到達武平縣白馬鄕時,已是中午時分。深秋季節,這裏已寒氣逼人;東面的摩天嶺,西邊的岷山,已是白雪皚皚,銀裝素裹。聚居在這裏的少數民族被外界稱為“白馬藏人”(意即藏族中的白馬人)。他們自稱“貝”(少數民族之意),並認為自己是中國古代民族“氏”的後裔〗稚系陌遵R人以好奇的眼光打  相似文献   

14.
內务部轉报四川省人民委員会1956年3月20日(56)省一民字第184号公函及附件均悉。同意將四川省綦江縣第十区吹角鄉所屬的过江、龍蟠兩村划归貴州省鳛水縣领導。  相似文献   

15.
根據廣西省人民委員會和內務部轉報青海、雲南等省的請示,現在將自治州、自治區、自治州所轄縣或者自治縣的人民委員會的全稱和工礦地區的國家行政機關的名稱問題,一併批覆如下:一、省、自治區所轄自治州的人民委員會名稱,都不冠省、自治區名。如: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稱‘玉樹藏族自治州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批准广东省人民委員会关于設置十万山僮族瑶族自治縣和欽北僮族自治縣的报告,并决定: (一)設置十万山僮族瑶族自治縣。自治縣的行政区域为原屬防城縣的十万山偏族瑶族自治区10个鄉、那良区13个鄉鎮、东兴区9个鄉鎮、江平区9个鄉鎮、那梭区4个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水族主要分布于富源、彝良、宣威等县市,是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古敢水族乡是富源县水族的主要居住地,这里风景秀丽、生态良好、文化深厚,有着世代聚居的水族村落,富源县水族的生活变迁,是水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住在水边的人" 水族的族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百越"中的"骆越".2004年出版的《中国水族文化研究》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认为,水族自称"睢",居住在古代中原的睢水流域.族称"睢"被"水"取代,与唐代开元年间在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的抚水州(安抚以水家人为主体对象的羁縻州)有关.水族的生活习俗多与水有关,被称为"住在水边的人",历史上有水家、水苗家、水仲家、水边等称谓,后逐步发展成为单一民族.  相似文献   

18.
中國民族器樂中的打擊樂器羣,俗稱鑼鼓。據唐代杜佑《通典》記載:“自宣武以始好胡音,治於遷都,打沙鑼。”(按:宣武是北魏宣武帝之略,在位於公元五〇〇——五一五年。)這種沙鑼是在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堪稱中國鑼的祖先。近年在廣西貴縣羅泊灣出土的一件銅鑼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鑼,據說是西漢時期的,距今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了。鑼是銅製圆形打擊樂器,用槌敲擊,大小不一,最小的鑼可攥在手掌中,而大鑼要兩人抬着  相似文献   

19.
在廣東、福建、江西、湖南、廣西、貴州、四川、台灣等省和自治區的山區、丘陵區,聚居着為數眾多的‘客家人’。新中國成立前,據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的估計,大約有五千餘萬人,佔當時全國人口總數的八分之一以上。我不是歷史學家、也不是社會學家,但我是‘客家人’,單單生長的環境就给予我極多的啟迪。‘客家人’究竟是什麼人?一句話,他們同樣是炎黄子孫,只是在東晉(三一七——四二○年》末年,當今黄河以北、河南和河北兩省相交的那片稱為中原的地方,戰亂頻仍,居住在這異的‘漢族人’,  相似文献   

20.
火車沿京廣鐵路到廣東省北部的大城市韶關,再往東北方向乘一個多小時的汽車,便到了有“深山明珠”之稱的仁化縣。仁化縣位於南嶺山脈南麓,正是廣東、湖南、江西三省交界之處。戰國時屬楚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南面邊境就是該縣的城口鎮,唐朝垂拱四年(六八九年)始置仁化縣。如今的仁化,面積一千八百多平方公里,人口已有十三萬五千多。仁化山多,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說。這裏氣候屬亞熱帶,年降雨量有一千六百多毫米。地勢又是北高南低,形成了衆多的河流,流域面積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五條,最長的錦江,達一百零三公里。過去他們沒有綜合開發水資源,只是用水灌溉農田,照明靠松明、竹篾,還遭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