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员干部为官从政必须处理好"无我"与"有我"的关系,时刻持有"无我"的清醒清白,坚守"有我"的责任与担当。当官发财"无我",但为民造福必须"有我"。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出来做官,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逍遥做官,一种是踏实做事。党员干部绝对不可以为了个人功名利禄、荣华宝贵而做官,而是为着更好地做事,为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  相似文献   

2.
论《筱园诗话》的诗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良运 《思想战线》2003,29(3):69-73
《筱园诗话》是清代最后一部理论价值较高的诗学著作,作者赋予了"积理养气"说的"理"与"气"以新的内涵,提出了"真气"说,由此从"诗贵有我"又"须无我"而标举"真我",指出"有我"不是"自身份",而应是具人类之心、表现人性之美的"上下古今,神而明之,众美兼备"。作者又以宏观诗史的目光,列"大家"、"大名家"、"名家"、"小家"为历代诗人之"家数",此种具有审美判断的命名,优于清代已有的多种品评法,为后人沿用。  相似文献   

3.
从文本出发,文章论述了"我"的三层含义,接着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无我"的建立,认为佛教"无我"思想与它的无神论直接相统一.阿含经典追求人的彻底解脱和自由,如果宇宙或人存有一个主宰的神、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那么,世界和人就要受其主宰,这样人就不可能获得彻底的解脱和自由.在这种意义上,阿含经典的"无我"思想清楚地表明了佛教创立之初的无神论立场.  相似文献   

4.
秦鉴 《前进论坛》2014,(7):26-27
<正>这两年,有两句话比较时髦。一句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想,那是因为没有将自己的小梦置身于民族和国家的大梦之中。另一句是"幸福来得太突然",我想,那是因为谁都没有想到逐渐实现的中国梦会给每一个中国人带来如此巨大的红利。  相似文献   

5.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的最大悲哀在于哲学"无我",哲学成了对各种文本的解读、成了概念积木的混搭,不再是源于热爱的批判和关切,不再是苦难生存中的引路阳光,也就不能在对现实的伟大满足中实现自己。因此哲学必然边缘化,个中缘由除了今天的实用社会对哲学的排挤以外,哲学自身的问题不容推卸。我们没有给哲学以时代根基,没有给哲学民族品格,没有给哲学以个性风采,自然也就失去了哲学应有的救赎功能,丢掉了哲学应有的位置。因此,将哲学从教科书背景中解放出来,真正创造中国自己的"有我"哲学,是时代交给哲学家的使命,也是当代中国哲学应尽的本分。  相似文献   

6.
“无我”论     
鄙人所言“无我”,乃思想境界上的无我。无我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原始社会的人无我,因为那时人们并不知道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为何物。据达尔文在他的旅行记中载,生活在南美的火地岛人,直到十九世纪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他们还没有观念(当然包括“我”的观念)。一个火地岛人在海上发现了一条搁浅的鲸鱼,他即使是快饿死了,也不会偷食一块鲸鱼肉,而是报告本氏族成员共同享用。随着私有制  相似文献   

7.
在自然观上,庄子“以物观物”,其境界是“无我之境”,陶渊明“以我观物”,其境界是“有我之境”,虽然庄子与陶渊明常因共同的亲和自然的态度而往往被人并提,但两人在自然观上仍存在巨大差异。王国维的观物理论与境界说对于描述庄陶自然观之区别甚为妥贴,然其所谓陶诗“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却是对陶诗的误读。  相似文献   

8.
韩凤鸣 《理论月刊》2005,(12):72-74
从古老的瑜伽禅定到佛教对智慧的追求,佛教的解脱论就以鲜明的“心性解脱”的面貌为特点。原始佛教证得“缘起”和“无我”智慧,在修行实践上戒、定、慧同重,重于解脱实际而不大关注抽象思考;部派佛教有更多的关于人生和宇宙问题的抽象思考,上座部十分重视禅定,解脱论有从“人无我”发展到“法无我”的事实;大乘法直观一切法本空、清净而入于涅?,大乘的入世普度精神是其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沙子 《小康》2018,(22)
正艺术家们常常独自专注于如"饥饿"般烧灼他们性命的艺术之中,有的一直贫穷、财富"饥饿";有的永远孤独、精神"饥饿";有的不被理解,情感"饥饿",但他们却对艺术完全投入。"我几乎没有用餐的时间……我没有时间吃东西……十二年以来,我的肉体被疲倦所毁坏了,我缺乏一切必需品……我没有一个铜子,我是裸体了,我感受无数的痛苦……我在悲惨与痛苦中讨生活……我和患难争斗……"伟大  相似文献   

10.
正"我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而牺牲。我的革命目的达到了,惟是对你很是对不住,因为数年与你艰艰苦苦,我用全副精神为革命而努力,没有和你享过一日的安闲快乐的日子,我们夫妻可谓因国而忘家,为公而忘私啊!""只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谁无父母,谁无儿女,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一封封家书不禁让我潸  相似文献   

11.
张文勋 《思想战线》2008,34(3):58-63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但其核心是一部人生哲学.庄子所追求的虚无之"道",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之道,又是一种主体性的精神境界;他追求的"逍遥"是无已、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他所说的"坐忘",就是"吾丧我",由"吾丧我"而至物我两忘,以此构建虚静愉悦的精神家园;他倡导一种生死面前的乐观主义及"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的人生情趣.  相似文献   

12.
新论集萃     
《浙江人大》2012,(6):62-63
"法治精神"应成为一种信念我们现在到底是最缺"德"还是最缺"法"呢?我认为,现在中国人不是缺"德",而是缺"法",是我们现在更加感到法治的不足。在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人、每个主体都要行使权利,同时承担责任,而不能侵犯他人和社会的公共权利。当然,说我们现在缺"法",主要不是说我们缺少法律和法条,不是说我们的法律法条比以往少;而是说,法治意识、法治精神现在更为需要,更显得不足了。比如我们遇  相似文献   

13.
王小波小说创作的历史观有三方面内容:"历史脐带论"是说"一切历史都是虚构史",作者将历史的虚构性合法化、常态化,从而消解了历史的真实性、必然规律性与崇高性;"古今一是论"是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者以一种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气质来统领历史,使历史故事充满现代性;"历史导向论"是说"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作者将一种现代批评观念用福柯式的思想史体察方式纳入到历史故事的写作当中去,使文本中充满了现代批判意识,政治与权力对人性与自由的压制和戕害成为批判的重心。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19,(11)
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回答的一句话,此言引起国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习近平主席讲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说,每一种政治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5.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法治建设也是如此。没有精神的法治,犹如没有灵魂的人体,再刚性的法条也难免沦为摆设。因此,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历史上,管仲指出"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明代张居正感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法之必行"的真正动力来自哪里?有人说靠监督,有人说  相似文献   

16.
"我将无我"大境界,"不负人民"重承诺,短短几个字,饱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心为民、一心向民的为民情怀与政治担当,体现了总书记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与大国领袖的赤诚情怀。拳拳公仆心,悠悠为民情。"无我"是一种情怀、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承诺、一种担当,为广大党员干部修身立德、无私奉献提供了思想引领和价值标杆。  相似文献   

17.
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的宗教性本质决定了它首先表现为其信众内心固有的精神信仰,进而内化为一种意志信念。佛教的慈悲不是简单的世间的悲悯慈爱,慈为"无缘大慈",无缘即无条件、无分别,也就是对人不分亲疏,甚至没有人与动物的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悲为"同体大悲",同体即人我一体、平等无碍。佛教同体慈悲的生态伦理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尚顺顺 《中国减灾》2011,(5X):61-62
<正>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走廊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跟妈妈彻底吵崩了,赌气从家里搬出来,一个人在火车站附近租了一间简陋的单人间。长沙火车站一向都是鱼龙混杂的地方,我租的房子在十一楼,是顶楼,楼下住的是只有夜间工作的"小姐"。住我对门的房客我一直没有见  相似文献   

19.
代表微博     
正市人大代表王长元:围绕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议:一是突破港区经济贸易、仓储、加工、展示等传统业态的束缚;二是在改革开放措施上更注重与国际接轨,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市人大代表邓蜜:关于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建议:一是注重文化功能性建设的平衡,加大文化配送和建设脚步;二是对标国际标准,突出品牌文化和学术高度,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学术研究百家争鸣、海纳百川;三是"上海制造"要注重"上海智造",加强产业集群建设。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主要生活在20世纪的一个人,我当然是不同于19世纪或21世纪的了,但是我所承继、所憧憬的,却也会溢于20世纪之外,即使并不那么自觉。"成幼殊,民国著名报人成舍我次女,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中共地下党员、《南方日报》创建人之一、女外交官和大使夫人……无论身份如何流转,成幼殊依然是个诗人。父亲的历险办报父亲前后从业近80年,秉承独立办报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