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刘熙载曾说《庄子》一书“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庄子》使人读来爱不释手,流连忘返,其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善于将丰富的内涵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述,使书中深邃的哲理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得到深刻的阐发,从而增强了《庄子》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全书中的寓言共有一百多个,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的严峻现实。所以庄子只有借寓言曲折见意,将其蔑视礼法,不愿与世俗相融的思想掩盖于“不庄”之语的寓言中。《庄子》寓言,既包含其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也反映其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东西,他的美学即是他的哲学,他的哲学也即是他的美学。”  相似文献   

2.
庄子哲学的根本宗旨是超越困境而实现自由,他视个人的自由为人的终极性价值或终极追求,追求心灵的自由境界是庄子思想的灵魂所在.庄子哲学以安命论为基础,以齐物论为起点与归宿之间的桥梁,以"体道论"为达到最高境界的途径,从而构成了庄子人生自由论的基本框架,最终达到了人生的逍遥,即超越困境而达到心灵的绝对自由.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心理学思想是当代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避免片面理解《庄子》所蕴涵的心身关系问题的论述,本文在心灵哲学的视域内、在《庄子》哲学思想的取向内探讨了其有关心身关系问题的论述。以时间的递进为线索,注意到《庄子》后学对前期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展现出心、身交替超越的演进过程,给学术界关于《庄子》心灵哲学本体论的定位提供了“中立理论”的参考结论。  相似文献   

4.
读书     
正《庄子哲学讲记》郑开著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定价:46.00元通往庄子思想世界与精神境界的力作庄子善于以汪洋恣肆、神鬼莫测的文字表达空灵深邃的哲学思考,启示那种超逸出尘、天马行空的精神境界。他以独特的思想深刻性与文字消遣性,揭示了对物之沉沦的反思和对道之真理的洞见,对社会与政治的激越批判和对人性与人心的深度开掘,对得失与生死的达观态度和对艺术审美的亲切体验,触发了千载以来无数读者的无穷兴味和无尽想象。更耐人寻味的是,今天我们仍  相似文献   

5.
韩沫  王铁军 《求索》2013,(5):89-92
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日加剧以及中国自身政治统治的没落,传统庄子哲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把中国“四千年文明”判定为“吃人”文化,比喻为憋死人的“铁屋子”,于是,“别求新声于异邦”,从西方文化中盗来人文精神的火种.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之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庄子哲学批判者则将矛头全部对准庄子和传统庄子哲学,以启蒙话语彻底粉碎了庄子哲学话语.以西方现代理念彻底肢离了传统中国的价值体系.由此将传统庄子哲学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之困境充分凸显出来。为此.本文提出以历史观来化解庄子哲学的现代困境。从而完成庄子哲学的现代建构。  相似文献   

6.
哲学元典的魅力就在于其诠释的无限可能性.<庄子>哲学博大精深,对其解读也是见仁见智.到了近代,章太炎用"平等"观解读<庄子>,认为<庄子>是一种关于自由平等的救世哲学.这个认识的出现,是章氏针对近代历史所开的一剂救世的药方,同时也开了一个先河,即以现代思想去解读古代经典.  相似文献   

7.
吴晶 《求索》2011,(9):139-141
奥斯卡·王尔德是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理论先锋与创作实践者。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思想反映了他对中国庄子哲学的吸收与模仿。王尔德吸取齐物论中阴阳对话模式,颠覆西方二元对立思想,将艺术奉为万物齐一的“道”,并借鉴庄子“无为”哲学思想阐释其艺术无用观与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完整性,同时将其诠释为逍遥驰骋的人生态度与去伪存真的艺术圭臬。  相似文献   

8.
张安 《传承》2008,(24):74-75
庄子哲学的主要特色是对精神主体自由思想的论述。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环境对庄子精神主体自由思想的产生至关重要。乱世不期救世只期保身全生,是庄子精神主体自由思想的出发点。在全生的基础上,庄子通过安命思想和齐物思想来完成对尘世的超越,从而达到精神的逍遥。  相似文献   

9.
马林刚 《求索》2014,(2):119-124
徐复观心性美学思想扎根于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得益于他对庄子哲学的承继和超越。所谓承继主要表现在他发现了庄子的“心”,创造了有虚静而沉潜的“游心物外”的心性美学追求;所谓超越主要体现在徐复观通过对庄子精神的把握,找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心”的体验,借助心斋、坐忘、虚静达到主观心性和客观世界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断传达出道德和艺术的审美契合,从而实现自己关于“心性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论庄子精神自由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精髓。由于无法改变现实,庄子只能通过"游心"的方式来寻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指出了实现生命自由境界的两条路径,一是自然无为,二是"心斋"、"坐忘"。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意味着达至"得道"的人生境界,这种超功利的境界即为审美的境界。庄子哲学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与美学密切相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是孤独哲学。无论是儒家的"内省不疚",佛教的"禅定静虑",还是老庄的"无为虚静"都要求主体处于孤独的心境中。庄子的哲学是孤独的哲学,可以说,没有主体的孤独精神状态,就没有庄子的哲学。无论是道本体的建构,还是对社会理想状态的追求,乃至主体本身精神的超越,都与孤独的主体精神密不可分。本文试图分析《庄子》哲学中的孤独意涵,从三个方面揭示孤独与庄子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庄子人生境界的美学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 《求索》2005,(2):113-115
庄子在进行哲学思考的同时,也建构着自己理想 的人生境界。他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审美的境界,具 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一境界并非虚无缥缈、无从把握,通 过分析可以把握其特征。本文试图从他创制的文本中,具 体地把握庄子人生境界的崇高、自由、天然、宁静、整体美等 属性,并逐一阐述这些属性,同时,分析庄子人生境界的实 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天人关系作为先秦哲学的重要论题,庄子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他站在"道通为一"的立场与"以道观之"的视域,提出了具有三重意蕴的天人观,试图以此解决现实当中广泛存在的天人分化、对立与冲突问题。尽管他的思想包含着某些不足之处,但是其中仍然显示出许多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4.
晴朗 《观察与思考》2010,(11):64-64
我们都知道庄周梦蝶的故事。其大意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相似文献   

15.
关于《逍遥游》,历来有不同看法。关锋认为庄子在《逍遥游》中“举出了‘绝对自由论’的旗帜”,“转化成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内篇译释和批判》下引同)束景南同志一方面同意关锋的观点,说“《逍遥游》集中反映的是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又说达到绝对自由的“途径,庄子在《逍遥游》里并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提出了问题,嘎然一笔收住,留下了这个谜,在《人间世》,特别在《大宗师》里才揭出了谜底,”(《哲学研究》1979年11期)不同意关锋“无己”是达到“绝对自由”的方法这一观点。这里涉及到《逍遥游》的主旨,庄子追求什么,如何实现,以及庄子哲学性质等问题,实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谨抒管见,就教于大方之家。《逍遥游》重点是论述人与自然(包括社会)的关系,阐明庄子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普遍看法,是世界观,实质讲的是认识论。不过庄子不象一般哲学家用抽象的概念和三段论式来说明哲理。他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哲人,象有些先秦哲学家一样,总爱通过娓娓动听的故事,寓言式地表现深邃的思想。“寓言十九。”《逍遥游》典型地体现了这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一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书中特别是《内篇》中关于个体自由的思想,代表了庄周的基本思想,并在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经构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深刻影响,本文拟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绝对自由”的人格理想 在《逍遥游》中,庄子塑造出了理想人格的样特儿——“神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徐复观从艺术化的哲学角度对《庄子》进行“再发现”,他对《庄子》艺术精神的揭示与对《庄子》美学的深度发掘,对启发思考《庄子》具有审美倾向的人生态度多有裨益.文章以徐复观对《庄子》艺术精神的阐释为研究对象,旨在厘清徐复观所诠释的庄子艺术精神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18.
潘昱州 《人民论坛》2013,(7):178-180
文章从“玄学是先秦道家思想长期发展的结果”的内在逻辑出发,以《庄子》在玄学思潮中的地位及影响为切入点,论述《庄子》在竹林玄学和郭象玄学中的重要影响及玄学家们对《庄子》的理解与阐发,藉以窥得魏晋玄学援道入儒、以儒统道的思想性质和方向,探寻庄子在魏晋玄学演变中独有的哲学特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庄子哲学的三种主要思维方式——负面思维、换位思维和换主体思维的含义、特征及其作用,认为负面思维是庄子哲学思维方式的核心,换位思维和换主体思维是为负面思维服务的。  相似文献   

20.
陈延庆 《理论月刊》2000,(11):27-29
本文论述了庄子哲学的三种主要思维方式——负面思维、换位思维和换主体思维的含义、特征及其作用,认为负面思维是庄子哲学思维方式的核心,换位思维和换主体思维是为负面思维服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