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余莉 《唯实》2014,(4):79-83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伦理道德教育。《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早在尧帝时期,尧有感于百姓“饱食媛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状况,任命契为主管教育的官员,教导人民懂得五种最基本的伦理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相似文献   

2.
保持民主与权威之间的适度张力,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这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中华文化为解决此难题提供了有益的资源,这集中体现在“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说所昭示的人际间良性双向互济关系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这个世界上有了君主,就有君臣关系。虽说从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君主制的历史很长,但君臣关系被扭曲到中国明清之际那样,还是少见。西方的君臣,相见之礼,充其量不过屈一膝,礼毕,双方谈事,都可以坐着。当然,在椅子这东西没有传入汉土之前,中国的君臣相见谈事,臣子都是可以坐的。  相似文献   

4.
梁劲泰 《新视野》2008,(1):76-78
等级思想是指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围绕着社会等级秩序关系所形成的各种理论以及不同的观点,等级思想反映了中国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在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存在着纵向的"君臣父子"与横向的"士农工商"两个基本等级序列,每个人在等级序列的地位不同,决定其贵贱高低的差别.等级思想围绕着等级的维护、限制以及道德要求而展开,孔子将等级思想系统化,提出了"君臣父子"的理论,以后等级思想在各家各派的学说中都有大量的反映,不断地被丰富和完善,逐渐成为文化传统中哲学价值体系的重要部分,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周时期的君臣关系体现为宗族关系,孝在西周是一种宗教、政治权力,是调节宗族长幼、君臣上下关系的伦理规范,这是西周孝观念的本质特征,它决定了忠的内涵已经被包含在孝观念中。春秋时期,忠德之所以能够从孝德中抽绎出来,成为独立的伦理道德规范,与这一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状况是紧密相关的。忠德自其产生起,就具有社会道德和政治道德两方面的意义。忠首先是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而产生的,是春秋时期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忠也是一种政治道德,要求包括国君在内的统治者忠于国家、忠于社稷、忠于人民。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道德,忠还是对臣的道德要求,要求臣忠于君。  相似文献   

6.
冯惠 《广东党史》2011,(7):32-35
张治中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一生珍视和平,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为国共两党的和平不断奔走呼唤,可说为人民、为实现祖国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和平将军"。毛泽东称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邓颖超称他是"同我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及文化发展中,道德劝善无力,拜金思潮迭起,不讲信誉,不守规则,铺张放纵等现象在扩展。社会文化生活中出现的这种道德精神的低谷,是在近十年来道德政治化倾向逐渐淡化的总趋势下发生的。政治对道德的干预弱化,这一趋势既包含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步,也带来了道德生活的危机。 道德政治化,政治道德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特征。政治上的君臣关系是伦理关系的核心,政治服从具有至上的道德意蕴。道德化的政治,要求人们从内心深处对君主心悦诚服,从而使政治强制转化为道德强制。同时,政治强制又与宗法家族的伦理强制柔和…  相似文献   

8.
"赵作海案"从法理意义上似乎已经划上了句号,然而此案给人的另类解读才刚刚开始。从静态层面解读,在最应承载民众信任的领域出现不应该出现的闪失,直接伤害的是"犯人"对办案者的信任,这一通常看法虽然与以人际信任为话语体系的视野分不开,却也表达出人际信任的研究范畴应向官民信任的研究范畴递升的现实呼唤。从动态层面解读,基于传统官民鱼水关系的历史铺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发展,和谐社会理想的官民关系应是升华了的官民鱼水关系的产物——官民信任关系,这种关系既由市场利益法则所生,又为市场利益法则所困,寻求在这一法则中突围是建设官民信任关系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9.
论现代社会道德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导致了道德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熟人道德关系为主向生人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直接道德关系为主向间接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固定道德关系为主向变动道德关系为主发展。把握这些发展,对于学科理论研究和人们社会实践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导致了道德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熟人道德关系为主向生人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直接道德关系为主向间接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固定道德关系为主向变动道德关系为主发展.把握这些发展,对于学科理论研究和人们社会实践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许洋毓 《世纪桥》2010,(23):46-47
经济与道德同宗共源,其关系古已有之,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道德对经济活动具有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本文从溯源的角度对经济与道德关系进行研究,以此说明经济与道德关系的协调一致性,为研究市场经济的道德问题提供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试论道德发展的源流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奔 《求是》1997,(11)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道德建设中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以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要求,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现代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二是现代道德与现代社会实践的关系。其中,特别是要处理好社会主义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为了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又需要从规律性的高度探讨清楚:什么是道德发展的源泉,或者说,道德形成、发展和变革的根源是什么?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也反映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道德基础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在劳动关系中的体现,西方道德文化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道德基础的一个重要来源。西方道德文化中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所要求的道德基础进行了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对两制关系的影响相当复杂,"中国威胁论"从一个侧面证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传统安全领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战争"虽然没"硝烟",但同样激烈。全球化在缓解两种制度国家的矛盾和淡化他们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上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中国对此必须做好相应的策略与战略准备。  相似文献   

15.
黄修卓 《世纪桥》2011,(15):103-104,117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正确处理"概论"、"原理"、"纲要"之间的关系;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关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国家课程资源与地方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其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相似文献   

16.
实践中,赔偿与刑罚关系呈现出"赔钱减刑"、"赔钱不减刑"、"不减则不赔"等不同的样本。赔偿与刑罚二者的关系涉及刑事实体处分权的归属、刑法道德属性的坚守、被害人救济如何实现等问题。赔偿与刑罚二者之间的关系亟待梳理,赔偿影响刑罚需要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一种社会规范,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它需要我们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既要传承我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精  相似文献   

18.
王晓玲 《世纪桥》2012,(3):74-75
中华道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源泉,其蕴涵的优秀思想对于现代人仍然深具启发性。本文简略阐释中华道德之丰富内涵,诸如:仁爱思想、以义为上、道德践行等,而后,在中国经济迅猛增长与社会急剧变迁对中华传统道德形成巨大冲击的背景下,研究国人道德冷漠之原因。探寻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在于大力推进社会各领域的制度建设,用完善的社会制度和全社会力量为道德"撑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慈善事业在扶贫、救灾、助困、卫生、教育等领域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慈善事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而最近几年来,各种慈善排行榜的推出,更把社会公众的目光引向关于中国慈善精神的探讨。在各种对富人的批评和谴责声中,出现了"为富不仁"的字眼。"为富不仁"的结论隐含着一个道德预设:不慈善就是不道德。慈善与道德的关系究竟如何?本文从慈善起源,意识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中西慈善意识的差别所带来的慈善事业发展的差异进行分析,就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慈善以及慈善意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王旦的胸怀     
正北宋一代,名臣辈出。政治上影响深远的如王安石;文学上开辟时代的如苏轼;道德品格可作后人楷模的如范仲淹;清廉刚正在民间广为人知的如包拯等等,他们中任何一个,都可以称得上名垂青史,而王旦作为真宗一朝的宰相,虽然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他宰相做了12年,较好地协调了君臣、官民、官员之间的关系。他不仅有远见卓识,而且知人善用,最大的特点是超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