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政治伊斯兰对当前和未来中东北非政局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张能否代表和引导大多数民众。伊扎布特提出,中东北非抗议的民众不是想要民主,而是想要伊斯兰制度。皮尤调查显示,穆斯林大多数民众欢迎伊斯兰在政治中发挥作用,但这不等于他们完全支持政治伊斯兰的主张,更不等于支持极端主义。穆斯林民众向往民主,但他们对民主的理解不同于西方,所以北非剧变不是西方式的民主革命。剧变没有改变穆斯林对美国和西方的评价。在中东北非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各种政治伊斯兰力量将长期存在,并在体制之内或之外继续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2.
奥巴马的戏,如何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勒斯坦人和其他许多穆斯林民众,将很快知道奥巴马的戏不是给他们唱的,要大声喝倒彩,反美情绪不会平息;而美国将继续把维护安全利益的主攻矛头,向伊斯兰激进势力挥舞,而不是转向俄罗斯或者中国。  相似文献   

3.
石勇 《南风窗》2013,(17):92-94
谁都承认,这样的命运,在道德上不是民众应得的。我们把责任指向了权力。但谁又能说,民众对于自己的命运,不负有一点道德责任呢?在平时,他们为权利、为公民的尊严、为对权力的限制鼓与呼过么?又是否关心他人的维权并声援?这样的命运,逻辑上,不就是平时"沉默"的一个结果吗?  相似文献   

4.
张钊 《南风窗》2008,(14):86-89
民众戏剧与灾后重建的结合,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这个"人",其实各有各的特定生活处境与社会背景,而不是面貌模糊的一般"群众"、"灾民"、"用户"、"消费者"或"观众"。  相似文献   

5.
在灾难救治和重建中,中国社会上演的是道德剧,而不是社会协调的行动剧,民众与政府双方部陷入了短期的利益博弈中。如果没有对制度设计、制度安排的认真考虑和讨论,下次灾难来临.一切就仍会重演。  相似文献   

6.
李佳佳 《南风窗》2011,(4):86-87
日本做到垃圾几乎百分之百的回收,依赖的并不是先进、发达的科技,而是全民对环境的敬畏、真挚的感情和高度的自觉性。2010年岁末,我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青年媒体工作者"代表团访问日本。在日本期间,当地民众的文明、友好与彬彬有礼自不必说,印象最深的片段,却都和"垃圾"有关。  相似文献   

7.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年近九旬老人曾我祐次先生率日本"日中友好2l之会"成员访华的第15个年头。2001年起,曾我老先生满怀日中友好之情,不顾重病缠身、年事渐高,每年坚持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带动一大批日本社会各界民众参与其中。15年来,曾我老先生以及"日中友好21之会"的朋友们见证了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也经历了中日关系十几年来的起起伏伏。在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里,我们书面采访了曾我老先生及来华植树的部分成员,将通过连载的形式,共同回顾他们15载植树历史,倾听日本民间对中国和中日友好的心声。  相似文献   

8.
洪朝辉 《南风窗》2010,(24):36-39
美国选择体育明星而不是其他各界著名人士作为首位公共外交使节,反映了体育的肢体语言更能表达公共外交所具有的功能,因为体育能够在最短时间拉近与各国民众的距离,得到普罗大众的认可与欢迎。公共体育外交有助于稀释非输即赢的冷战思维。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宣扬个人通过奋斗取得成功的价值观,但生活中又常常不是如此。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倡导人生而平等,但即使革命家本人也不会认为这就是现实。中国历史有个传统,人再穷,出生时的境地再差,只要好好读书,就有机会货于帝王家。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批判束缚人的"血统论",今天靠自己的双手挣碗饭吃已经不是问题,但民众对代际权力传递带来的不公平的感觉却越来越强烈。  相似文献   

10.
不死的俄国     
顾文豪 《南风窗》2010,(19):111-111
<正>1945年9月8日,带着冬天的衣服,瑞士小雪茄和帕斯捷尔纳克在牛津的姊妹们托他带去的鞋子,以赛亚·伯林终于回到了莫斯科。他一直巴望着回来,可临到启程,却又满怀焦虑——苏联人会把他逮捕并扣留吗?伯林反复做着被捕的噩梦,恍惚中他告诉自己,要是果真这样,那就开枪打死自己。从种族上说,伯林不是地道的俄罗斯人,而是犹太人,在俄国社会这一区别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1.
刘传明  林奇富 《国际展望》2023,(1):82-95+156
当前,民粹主义的兴起对代议制民主形成了较大冲击,是欧美国家民主政治危机的重要表现之一。代表性断裂是政治代表体制与民众之间出现的政治裂隙与信任危机,体现了公共政策与民众诉求的一致程度,英、美、法等发达国家民粹主义的兴起即为代表性断裂的结果。民众分化导致民意整合难度加大,代表日益服从国家的逻辑引起代表自主性增强,选举的问责功能失灵导致代议民主运行机制异化以及精英集团利益关系逐渐超出民族国家的界限,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和加剧了代表性的断裂。这不仅会瓦解传统的政治代表体制,使民主政治沦为精英政治,而且会造成政治失序和社会混乱。弥合代表性断裂,既应重视民意,尊重民意,注重对民意的回应;也应避免落入民意政治的窠臼。各国应追求民主政治而非民意政治;应在重视民意的基础上以理性制衡民主,而不是对所谓民意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12.
布尔什维克党取得和巩固政权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代表了广大民众的愿望和利益,用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组织民众、领导民众、朝着党的目标不断推进。在十月革命90周年的时候,重新思考这些问题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熊培云 《南风窗》2007,(2):20-21
回顾人类历史上的权力运行,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前现代政治”都有一个共性——从表面上看,权力拥有者都会或多或少地承认自己不过是在代行某种神圣的权力。而这种“神圣的权力”,要么来自一个虚拟的民众实体,比如“人民”、“群众”,要么来自某种神秘的力量,比如“上天”、“上帝”、“神”等等,而不是那些具体的、掌握选票的人。在此情形下,无论是代行“人权”,还是代行“神权”,无论是君王或政府,作为权力拥有者与使用者,都是实现民众获取权利的唯一中介。而且,在口头上君王或政府至少会承认自己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万民之福”。在此,我们不妨将这些政治称为“中介政治”。  相似文献   

14.
杜强 《台湾研究》2011,(6):50-54
在台湾地区,环境教育是指运用教育方法,培育民众了解与环境之伦理关系,增进民众保护环境之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促使民众重视环境,采取行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之教育过程。台湾地区实施环境教育迄今20多年了,探索了许多经验与做法,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教育成效,民众的环保意识、环境素质得到较大提升。目前大陆正处于类似我国台湾地区20世纪8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的状态,台湾在环境教育方面的经验做法值得大陆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5.
应星 《南风窗》2007,(20):68-69
我这几年一直在关注群体上访和群体事件。从1990年代开始,这个问题就非常突出,无论是群体事件还是集体上访,一直呈上升势头。尽管官方报道集体上访近两年有所下降,但数量和规模仍是相当高的,何况那些下降的数字中还有一些上访记录被删除之类的"猫腻"。民众的集体行动一旦开始,即使他们涉及的利益不是生死攸关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陶彦召 《南风窗》2011,(21):78-80
阿巴斯在"入联"过程中"言出必行"、不畏美国压力的表现为其本人及"法塔赫"赢得了更多巴勒斯坦民众的支持。原本多数民众并不赞成此时入联",但看到阿巴斯决意去了联合国,"那民众就会支持他走下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民众环境权意识逐渐增强,但政府的决策机制、工作效率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加上环境事件本身危害的显著性与远性,导致了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当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效率提高、建立健全与民众的沟通机制,最终提高政府公信力等途解决,同时民众也应当提高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绿色的希望     
一本薄薄的《邮政法》,寄托着一片——一件件邮包在你手中寄出,满怀了你对亲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一封封书信在你手中发出  相似文献   

19.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政治领域就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制度保障力.但对照人们当家作主及政治参与的要求和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要求,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还存在着民众的知情权和政治参与权缺乏制度保证、民众政治表达权制度不健全、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未能根本扭转、民众监督权缺乏制度保...  相似文献   

20.
闫义 《工会博览》2013,(10):18-19
"走出大山,摆脱贫穷,改变生活."15年前,怀柔区北部深山琉璃庙镇梁根村的一名年轻人,背上行囊、满怀憧憬走出大山,开始了他追梦之路.经过努力,他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梦想——成为了大型国有企业首钢集团公司下属高科技企业首钢NEC公司的一员,并且当上了车间主任,甚至还有再提升的空间,每月工资近5000元.然而,每当假期休假回到家乡,看到依然生活窘迫的乡亲们,他觉得一个人摆脱贫穷并不是真正的富裕.于是,他毅然辞掉工作,回到了家乡,实现自己的第二个梦想——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他就是北京蓝天白鸽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社长田家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