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双明 《求实》2006,1(3):4-6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关心印度、中国、俄国等东方大国的社会发展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曾经拥有灿烂文明的东方大国在历史发展中落伍的根本原因在于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所产生的积极后果并非出自他们的主观愿望,他们只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东方落后国家要积极利用这些成果;东方社会有可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缩短自己与西方发展的距离,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2.
生活方式是指“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制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是生活方式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生活方式概念不仅是指衣食住行之类的日常生活,它涵盖着包括生产方式在内的整个生活。这是关于生活方式的经典观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更多地认为,个人生活方式的差异只能部分由社会经济地位来解释,个人的主观选择往往发挥着更加突出的作…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大体用了40年的时间,跨越贫困落后,步入温饱社会;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自90年代以来,通过实施奔小康战略,到本世纪末基本进入小康社会。到下个世纪中叶,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从而步入现代化社会,这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原来的设想,社会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然而东方国家率先出现了革命形势。面对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固守自己原有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认识到东方社会有可能率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揭示了世界上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并存的历史必然性,这种探索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一次新的巨大飞跃。●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来修正和发展理论的创新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源头活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关于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20世纪60年代初,指出农业生产关系应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应当因地制宜、符合群众意愿,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改革开放初期,大力支持并提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出农业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90年代初,明确提出农业“两个飞跃”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两个飞跃”思想,对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李育军  陈岚 《世纪桥》2010,(9):67-68,70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3年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到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发表,这个阶段主要是"合力论"内容的形成,即回答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从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发表到1890年写给约.布洛赫的信,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合力论的完善和发展。通过对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演进的分析可以发现:恩格斯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恩格斯科学主义倾向;恩格斯认为社会和自然一样都有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科学,完成了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制度,又完成了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邓小平同志则是在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使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成为当代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应该说,这是人类对社会主义认识过程的又一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8.
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此问题,二人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在对俄国农村公社发展前景的认识上,恩格斯认为,俄国农村公社正日益呈现出瓦解的发展趋势;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仍存在继续向前发展为高级社会形式之可能。在对俄国革命与西欧革命之关系问题的认识中,恩格斯侧重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视角,马克思侧重俄国革命视角。通过对文本的仔细研究,可以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研究总体上是一致的,二人研究的侧重点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形式差异性与本质一致性的辩证统一。换言之,恩格斯视阈中的俄国农村公社之瓦解趋势不等于全无继续向前演进之可能,而他侧重西欧无产阶级革命也不等于忽视俄国革命。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因素。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经过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改革的实质就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要建立健全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加大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投入。  相似文献   

10.
正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去年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态,我国将以"一年提高几个月"的推进方法,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延迟退休年龄。胡晓义对此表示,为了保证平稳过渡,不对当期的就业状况造成太大影响,我国将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他介绍,所谓"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首先要有一个预告期,提前几年告知社会。  相似文献   

11.
路径选择关乎国家改革成败。渐进式改革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中国改革发展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推行渐进式改革,才能在中国有效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提出了“在人民代议机关把一切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够按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里,旧社会有可能和平长入新社会”的思想。在恩格斯看来,工人阶级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存在着暴力革命与合法斗争两种可选择的手段。前一种手段对于早期工人运动来讲是适用的,甚至是惟一的选择,而这种手段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普选权的实行,尤其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利用普选权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只要善于利用,选举权就能够由历来是骗人的手段变成工人阶级解放的手段,旧社会就有可能和平长入新社会。  相似文献   

13.
社会协调发展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人的发展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最高价值取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必备条件。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展并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协调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改革与前苏联东欧国家不同,前苏联东欧国家实行的是激进式改革方式,它试图通过政治上的剧变,经济上全面推进私有化,在短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种改革产生了许多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中国是一种渐进式改革,即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实施结果成效很大.本文力求依据政治学、经济学和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来探讨中国为什么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以及渐进式改革的经验和成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采用渐进式改革方式,是基于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全面了解、对社会主义改革的理性思考及总结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后得出的正确结论。渐进式改革包括整体改革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其它方面改革的渐进式。渐进式改革有着强有力的保障系统,从而使改革取得了成功。邓小平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从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两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恩格斯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认为人既是社会动物,也是自然存在物,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不能孤立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严重的社会不公,导致这些社会不公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马克_思、恩格斯提出,要消灭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公平,就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此,马克思、恩格斯设计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在政治方面,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在经济方面,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在文化方面,培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文化;在社会方面,消除城乡对立,实现社会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信息时代的特点当今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普遍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经历着一次大的飞跃 :由工业社会跃进到信息社会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由原始社会进入农业社会 ,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的第三次飞跃。信息社会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取代传统工业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支柱 ;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对信息 (知识 )的加工和利用。信息化程度的高低 ,是衡量一…  相似文献   

19.
胡一峰 《党的文献》2016,(5):120-124
毛泽东十分重视学习社会发展史对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作用。在民主革命时期,他提出,应该重视学习以描述社会发展规律为旨归的社会发展史,应在博通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绳束古今为一贯";新中国成立前后,他再次倡议学习社会发展史,认为社会发展史是党员干部必修课,号召教育要教社会发展史,干部要学社会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毛泽东再次倡导学习社会发展史,不仅要求中学政治课教社会发展史,而且格外重视学习社会发展史对培养党自己的知识分子、无产阶级自己的"秀才"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渐进式发展党内民主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芹 《学习论坛》2004,(11):58-61
建设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关键是建设民主的执政党 ,核心是发展党内民主 ,而发展党内民主必须选择“渐进式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战略。这一战略要求我们党在发展党内民主时在思想上要积极 ,行动上要稳妥 ;既要重视观念进步 ,更要重视制度创新 ;要走高层民主示范、中层民主带动和基层民主试点的途径 ,最终在实践中做到循序渐进地发展党内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