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重要的软实力,在引领企业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管理提升、增强员工综合素质、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建筑业实施转型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如何在结构转型战略中,以企业文化引领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成为中建六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重点思考和着力探索的核心课题。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新路径。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一些关键问题,在探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以技术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运用企业全生命周期理论探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不同发展类型,提出数实融合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虽已成为世界上的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在特定条件下接受了西方国家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当前,非市场经济承诺即将到期,我国的对外贸易市场将更加开放,国际资源流动增强,对外贸易企业将要承受更大的风险。必须完善我国对外贸易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加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培育新兴现代服务业,巩固和提高传统服务业的优势,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正>实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面对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遭遇到的多重困境,中央把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作为2017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振兴实体经济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多措并举化解其发展困境,改善其发展环境,重塑其竞争优势,推动其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更高水平的平衡。供给侧改革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是: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以提升价值链为核心的出口结构。供给侧改革促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鼓励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升级,深化体制改革,坚持绿色发展,协调供需关系。  相似文献   

6.
跨国公司的并购投资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跨国并购成为全球跨国投资的主要方式。随着我国加入WTO ,并购将成为国际投资进入我国市场的主要方式。跨国并购一方面对我国利用外资 ,弥补国企改革的资金缺口 ,带来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 ,也会给我国的经济带来冲击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是创新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要素,既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也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发展质量。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制造业成为数字经济主战场,制造业创新生态正在加快形成,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不断涌现。2017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了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的基本要求,这是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既是对近年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兴商业模式的肯定,也是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模式的一种新的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为提升我国工业发展质量,应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加强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等,力求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既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在探索中取得突破进展的时代,也是中国经济进入大调整的时代。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民营企业,要直面转型升级带来的变化、挑战与阵痛。新时代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既是必要,更是必须。从企业层面讲,这是顺应新时代、培育新动能、实现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国家层面看,这是澄清错误思潮、应对多种挑战、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为此,一方面民营企业要主动调整发展思路,坚持创新驱动,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苦练内功",提升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改变传统思维,破除传统体制障碍,营造公平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求知》2011,(12):24-25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1.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引领和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动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创造"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和技术核心竞争力,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虽然支撑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但大多为垄断行业,吸纳使用科技创新的应用技术远远多于其自身的技术创新,难以在科技创新上担当重任。  相似文献   

10.
<正>一、打造制造强国时不我待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直接制约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制造业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制造业物化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是各国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能给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今后几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有扎实的物质基础,重中之重就是要依靠经济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充分发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为今后一段时间深化我国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确保经济增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正处在重要历史拐点。从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加快经济的服务化进程是客观必然。到2020年能否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成为我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和重大挑战。为此,要把推进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转型、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新格局作为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基本目标。一、2020: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到2020年我国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经济格局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十三五"应因势利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16,(9)
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当前各地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充分释放民间资本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也逐渐成为关键性问题。基于此,笔者拟从审判视角对武清区民间资本活力的释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虽难以完整反映武清区民间资本的全部情况,但力求能有窥斑见豹、落叶知秋之价值,从而为进一步释放民间资本活力、促进武清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些许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我国正处于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历史关键阶段。在这个特定阶段,凡是成功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国家都经历了一个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从工业转型升级、城镇化转型升级、消费结构升级方面研究和探讨我国服务业主导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三大历史性趋势:第一,现代服务业占比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太低是制约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市场贸易摩擦不断、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新形势下,应该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通过转型升级来促进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当下,我国的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仍然面临产权过于集中且缺乏流动性、融资约束明显且缺乏人才补给、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且缺乏公平性等三重问题。通过借鉴美国、日本和德国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建构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实现路径,即期内加强金融对民营企业服务以缓解其融资约束;短期内通过财税金融政策促进商业模式和产品的转型升级;中期内通过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促进企业体制和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长期内通过竞争政策和信息服务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提升和提高地区核心竞争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城市更新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所以在城市更新中融入并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双赢之举。  相似文献   

17.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部署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通过完善政策性担保增信机制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维护金融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要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通过提升企业社会责任锻造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浅析国内中小企业"用工荒"问题——基于济南市的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南市中小企业存在普通工人的普遍性短缺和技术工人的结构性短缺、"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等用工难题.解决的对策是:促进企业转型,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建立多元化职业教育体系;创建和谐的就业环境,提升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十一五”期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