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的老家在海南著名的革命圣地——六连岭脚下,离万宁市万城市区仅有31公里,但却要翻越两座山。我家门前的山虽没有华山之险、黄山之美,也没有泰山之巅、庐山之秀,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却也是山势陡峭,望而生畏的。从外出工作离故乡算起,至今已三十余年,我早已被乡亲们视为"游子"。山路迢迢、乡音浓浓、乡情依依,每个故乡人来城,细聆乡音,沐浴乡情,既解我乡愁,又慰我乡思。几次回故乡,总是来去匆  相似文献   

2.
紫帽山     
正紫帽山为晋江、鲤城、南安界山,区域占地约14平方公里,重峦叠嶂有50余座岭头,呈北东走向,雄耸12峰,苍郁紫翠达10多里,其主峰海拔518米,因常有紫云覆顶,故名"紫帽山"。南宋《海录碎事》称其:"泉案山也,与清源南北相峙。俗称‘对山’。清源山之奇以石,紫帽之秀以峰。"与清源、朋山、罗裳并称"泉州四大名山"。常言道:"有山就有画,无水不成文。"紫帽山之水系有紫帽坑、  相似文献   

3.
感悟敬亭山     
有人说,这座平淡无奇的小山,全然是因李白的7次登临,300多文人墨客赋予她文字,才让她享有“江南诗山”之美誉。我时常在山间凝想:究竟是诗人的诗句成就了敬亭山?还是敬亭山古朴自然与空灵的静默,让诗人找到了内心的自我,慰籍了诗人孤独的心?  相似文献   

4.
李白一生的创作中,留下了众多的以山川风光、鸟兽草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景物诗。这些作品,有着巨大的艺术功力,犹如璀灿的珠玑,永远光芒四射,不仅深刻地展示了李白的内心世界,从一个侧面曲折地反映了他的时代,也充分地显露了他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气骨高举,是自唐以来对李白诗几乎一致的评语。皮日休说太白诗“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刘枣强碑文》)。这个特点,同样突出地表现在他的景物诗当中。孙觌在《送删定姪归南安序》中这样说过:“李白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一泉之旁,一山之阻,神林鬼冢,魑魅之穴,猿狖所家,鱼龙所宫,往往游焉,故其诗疏宕有奇气。”用“奇气”来概括李白景物诗的独特风格,很有见地。  相似文献   

5.
山居笔记     
早上,我独自一个人,沿着路走。路的一侧有流动的水声,循着水声,我穿过低矮的松树林,看到了这个水面。太阳还未出来,但天已亮,水清澈莹亮。山与山上的树的影子映在了水中,甚是清晰。没有一丝风,所以,水面  相似文献   

6.
正"要是柳河上有座大桥,那该多好啊!"提及家乡的河,我的耳边又回荡着当年家乡父老的话语,脑海里又闪现着家乡关于过河的一幕幕往事。我的家乡位于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一个叫"怀群"的地方。我家就在怀群街上,街前有一条河,因河边种了许多柳树,家乡人便叫它"柳河"。有河就必须要过河,而过河就必须借助过河工具,乘船时有风浪,并不很安全,最好是能有一座桥。为此,乡亲们操碎了心,他们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土办法,来解决过河困难。还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亲们过河的工具主要有三种:鹅卵石桥、石板桥和竹浮桥。  相似文献   

7.
故土方圆     
南通市南郊,沿江毗列着5座山峰:军山、剑山、狼山、马鞍山和黄泥山。五山依江而立,姿态各异,玲珑俊秀,有"天然水石盆景"之誉。狼山只有108米高,但在一马平川的江海平原上,它耸立在一望无垠的长江之滨,就显得特别高大突兀。古时它又为江门之锁匙,系淮扬之安危,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为何称之谓狼山?一说是因山形似狼;一说是昔日山中曾见白狼出现。人们据后一种传说演绎出一则与狼山广教寺供奉的"大圣菩萨"相关的故事:大圣菩萨扮作行脚僧人,向狼精商借一衲之地,狼精晒笑而允。谁知大菩萨一袭袈裟飘飘洒洒遍罩全山。狼精见状,知是大圣菩萨化身,情愿让出此山,但乞大圣菩萨能以"狼"名此山。大圣菩萨点头应允。从此,这座山就被称之为狼山。广教寺在唐代已初具规模,宋代高僧智幻法师主持法务后,建造了大圣殿,供奉游历江淮、为民治水医病的唐代高僧——僧伽大士,智幻的同乡姚彦章又兴建了纪念僧伽的支云塔,并建造诸殿阁,使狼山梵宫耸峙,琳台隐现,被时人赞为"三岛十洲何处是?楼台缥缈彩云中"。狼山广教寺奉祀的开山祖为僧伽大士,  相似文献   

8.
县名小考     
《湖北宣传》2007,(6):32-32
县名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种: 1、因自然地貌而得名 因山得名。有的以山名作县名,如河北省的平山县,山西省的五台县,辽宁省的黑山县、盘山县,黑龙江省的克山县,江苏省的铜山县,浙江省的象山县,安徽省的潜山县,陕西省的太白县等;有的以在山的某一位置为县名.如陕西省华山之北有华阴县(已改市),山西省的山阴县等。  相似文献   

9.
陕北的月     
大川 《现代人事》2000,(10):45-45
月光,天南海北,也许一色的让人喜爱。我到过华山,白生生的月光照在白生生的石上,仿佛是在仙境。不过三、四月份,狭路拾级而走,竟也有了秋的凉意;我从陕北专程赶去,华山的奇险没有觉着,却只嗅得了低低的月的鼻患,现在想来,薄薄的一层光芒,似乎还在身上贴着呢!陕北也有山,但绝无华山的陡峭挺拔。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8月3—7日,我随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案例研究——以四川省绵阳市为例》课题组,赴四川省绵阳市开展调研活动。这是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7年后,我第一次这样深入地走进绵阳,走进曾经的地震灾区,融入到群众中去……这对我来说,不仅机会难得,更让我感慨万千。平武县响岩镇8月5日一早,我与调研组成员踏上了去往绵阳市平武县响岩镇的行程。平武县地处山区,距离绵阳市区较远,也是当时汶川地震的极重灾区。通往响岩镇的道路有  相似文献   

11.
正一场春雨纷飞之时,我带着一种追寻、一种怀想,撑着伞在绵绵的细雨中,步入一座海拔高并不起眼、山形势并不醒目,但名字远播四方的丘陵山包。这个铿锵响亮的山名就称作金交椅山。金交椅,当属金贵辉煌,彰昭地位显赫,是古代帝王的专属尊座。把一座山之名称作"金交椅山",并且能够流传上千年,这里面一定有其源头来历。带着这种好奇,更加坚定探访金交椅山的初衷,增添了雨中行程的动力。我们一行人离开324国道磁灶  相似文献   

1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仙李白曾如此诗意地赞美宜都。在这座"三峡门城",长江、清江两岸众多的旅游景点,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怎样发展好宜都的旅游业,让它成为全市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宜都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行监督职能,助推旅游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奇秀幽古紫云山付子伦,李红昌大凡一座山,都有它独特的神韵,象华山的险,嵩山的峻,泰山的巍峨雄壮,庐山的神秘朦胧……这是山的精神、山的魂魄。去过几次紫云山,每次总是被它的神韵所吸引,流连忘返,驻足不前;每次都有一种全新感觉,但这种感觉似乎又是朦朦胧胧,...  相似文献   

14.
老家记忆     
黎墟——鲁南丘陵地带上的一个普通村庄。它元代建村,因村中有座小红石山,名为黎墟山而得名,建国初曾为乡政府机关驻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就出生在这里。童年的我拥有一个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我今年65岁了,虽然办理退休手续多年,但五峙山列岛护鸟员的身份,让我卸不下这份责任。守护海岛,守护海鸟,这是我这辈子做得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五峙山列岛是一个由7座小岛组成的无人悬水群岛,在灰鳖洋上如掌而列。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科研部门在调查海岛资源的时候,发现五峙山列岛上还"留守"数百只海鸟。随后,政府将这些鸟岛列为定海区自然保护区。1986年,37岁的我,当时是定海区  相似文献   

16.
我的老家在闽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山与海本当毫不相关,可奇怪的是,在离我家不到100米处,就有一座专门祭奉妈祖的天后宫!小时候常常看见乡里若有人出远门,总要去天后宫朝拜,及至我离家外出求学、工作,妈妈也带我去跪拜妈祖祈求顺利平安.我不信神,但因为从小受这种氛围的影响,总觉得我能平安度日,似乎真是妈祖在保佑.正是这个缘故,所以我对妈祖一直怀有十分敬崇的心情.  相似文献   

17.
1.往事越千年这个人站在山脚下,朝北仰望了一下隐没在浓雾中的山峰,忍不住惊叹出声:"我的个天噢,危危乎高塞!要想翻过这道山岭,实在是比登上青天还要难哇……"这个人名叫李白。他留下来的关于这座山岭的名篇叫《蜀道难》。李白是浪漫诗人,豪放而夸张,但他  相似文献   

18.
现成年代     
文英 《青年探索》2006,(4):37-37
人人都想拣现成。希望学校能生产一个上进、学习不懈、品格正直的孩子给我;保姆可以培养出一个健康、生活习惯良好的孩子;老天怜悯人间的情苦,所以制造了一个永远都对我温柔体贴、永远比我坚强、事事都照顾我但又不必我操劳的情人;可以拥有一个知己,在我需要时,那人一定就在灯火阑珊处静候着我;可以在一条索道的便捷之下,不费吹灰之力地站在一座高山上;可以绕过伤疤而学会驾驶一辆摩托车;可以不必挥洒汗水就练得一手好球……我始终不相信用双腿爬一座山和通过缆车上一座山所看到的风景是一样的。那些经历许多汗水、筋骨的劳累所获得的一幅幅…  相似文献   

19.
灵水村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东部,是一座群山环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其村名来源有二,其一:"灵水",曾称"凌水",因村里的泉水甘甜凌洌而得名."灵"与"凌"谐音,后即以"灵水"名村.其二:因村西有灵泉寺,其左近山崖之下,有一股山泉,四季长流不枯,水质清洌甘甜,可以养生防病,村民喜饮此泉,素有"灵水"之誉,故名.  相似文献   

20.
赵畅 《今日浙江》2005,(9):44-45
春天,当你沿唐诗之路,寻李白当年南游的航道,到达上虞市曹娥江与剡溪江的汇集之处,遥望“东山再起”之山———东山,你会突然觉得时间亦变得暖味起来,只是那一瞬间的凝固,迷惑了多少人对晨昏更替的拷问,亘古即在此刻,千古不朽的一幕幻化在了你的眼前。一西晋末年,一支浩大的人马携辎负重、风尘车马,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一路逶迤向江南进发,此乃因永嘉之乱随西晋皇室南迁的阳夏谢氏家族。作为一个名门望族的阳夏谢氏,当年何以要选择一座名不见经传的东山作为南迁的终点,自古以来,专家学者众说纷纭。有说“远避政治中心”的,也有说“交通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