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从1989年以来对1000余头耕牛粪检血吸虫毛蚴,通过摸索和试验,改用虹吸法向棉层上加水。运用此法,水速快而均,无冲力,棉层薄片也不会上浮,使棉层上的水清晰、透明无混浊的成功率高达96%。远比塑料量杯加水法(68%)的高。在全县推广使用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2.
1987年8~9月,我农场五队猪场23头仔猪发生痢疾,经用痢立清治疗,全部治愈。 病状 患畜为10~12日龄,体重3kg左右。轻症:发病15头,体温、食欲正常,排出白色粥样稀粪。重症:发病8头,体温为41~41.3℃;精神、食欲差,排出黄白色稀粪,个别猪仔表现严重。  相似文献   

3.
猪阴囊疝时有发生 ,但疝内容物嵌顿并发粪瘘则极少见。2 0 0 0年 3月 14日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李某的 1头阉公猪发生腹股沟阴囊疝嵌顿并发粪瘘。因坏死肠管与尿道严重粘连 ,切除坏死肠管后 ,行结肠与回肠吻合术 ,由于两断端肠管直径悬殊过大 ,给手术增添了很大难度 ,笔者采用新法吻合术获得成功。1 发病情况  主诉 :该猪 2 0d前从外地市场买回时即发现有阴囊疝气 ,起初采食量较少 ,后来有时不吃食 ;粪球小而干硬 ;阴囊肿胀逐渐扩大 ,波及到后腹部 ,喜欢坐着擦痒 ;进而在肛门下方出现一创口 ,从创口中不断流出粪水 ,肛门中则很少有…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永川和宜宾地区60日龄内的哺乳小水牛,散发一种以拉白粪或灰白色粪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当地群众称为“犊白痢”。用粪便镜检证实为犊牛新蛔虫病,1980年以来我们用病牛粪镜检101例,现报告如下。 (一)流行资料 发生地区处于四川中南部丘陵地带,雨量充沛,水牛以青草或干稻草为主要饲料,多以圈养为主。圈舍内常有粪尿蓄积。本病无季节性,不分公母均可罹病,发病犊牛最小者16日龄,最大者56日龄。其中20日龄内发病7头,占发病犊牛的6.93%;20~30日龄发病40头,占39.6%;30~40日龄发病35头,占34.6%;40~50日龄发病16头,占15.8%;50~56日龄发病3头,占3%。在发病犊牛中20~40日  相似文献   

5.
1995年6月15日9时,鲁河村刘某饲养的7头体重70~100kg营养良好的本地猪,在自家粪灰坑内吞食了丢弃的经用甲基硫环磷闷过的甜菜籽而全部发生中毒。经抢救5头痊愈。临床症状精神萎顿,时而骚动不安,行走不稳,肌肉颤抖,呼吸困难,呕吐,流涎,出汗,粪...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在日本血吸虫虫卵孵化中,观察到除有年繁殖周期和日繁殖周期外,从毛蚴孵化率的日差中,还发现存在节令调节的微妙现象,且具有一定的规律,对提高粪孵率,诊断耕牛血吸虫病有一定应用价值。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用4条(临界数)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1头健康黄牛,当粪孵出现毛蚴时,即供试验用。 2.方法:每日上午9点30分,从牛直肠内掏取粪样,放在容器内30℃保温,拌匀,分为7份,每份20g分别用30℃温水经尼龙筛淘清,装瓶,加30℃孵化水;用棉析法计数孵出的毛蚴,共3次,时距1小时;记数后,将粪样回收捏干,保湿30℃过夜,翌日用同法孵化毛蚴,计数后,即弃去粪样。试验不间断地持续365天,将每日记录,计算出毛蚴当日与翌日的孵化率。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对从日本北海道地区引进的黑白花奶牛群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结果:牛群感染线虫5个属、绦虫1个属、吸虫3个属、艾美耳球虫8个种和2种螨。 材料和方法 (一)调查动物 为1986年12月从日本进口的黑白花奶牛54头,其年龄为12~16月龄。 (二)调查方法 内寄生虫检查采用“三粪六检”制,奶牛到达口岸,即在隔离场把牛随机分成4个隔离群,每群10~15头,采集新鲜粪便,并间隔1周、3周又采粪样,每次粪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笔者共收治驴怀骡初期腹水增多8例。发病多在妊娠后3~5月龄,病程1月左右。临床症状 病驴精神沉郁,双唇松垂,头低耳耷,腹围增大,似临产状,站立时不安静。腹部触诊有振水音,心音亢进,体温正常。直肠检查,无膨气,无结粪,肠管有漂浮感。两侧卵巢增至垒球大小,其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突起。腹腔穿刺可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一种基于细菌16S r DNA的粪肠球菌PCR检测方法,用于快速检测东北黑熊粪肠球菌感染病例,通过死亡黑熊脏器中提纯的粪肠球菌测序结果与NCBI中的粪肠球菌16S r DNA序列(登录号:NZ_AJXO01000024.1)的比对,设计了1对特异性PCR引物,并对PCR反应条件、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扩增条带与预期的产物大小一致,经过测序结果分析,证明该条带为目的条带,其他种属的菌株未见条带;并且当引物工作剂量为0.2 L、酶工作剂量为0.15 L就可以扩增出清晰的目的条带,该方法的最小检出量为86 CFU;通过对13头份来自延边熊场的患病(4头)和健康(9头)黑熊粪便检测,患病样本检验结果均为PCR阳性,表明该特异性PCR诊断方法能简易、快捷地检测粪肠球菌,为进一步建立黑熊粪肠球菌病的诊断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黑熊疾病的防治奠定了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县某单位食堂,饲养杂交幼猪5头,每头体重在30kg左右。7月20日,饲养员将已腐败变质、流出异味汁水的烂番茄约15kg,倒入食盆中,5头幼猪很快抢食一空。第2天早晨发现1头死于圈中,其余4头全部废食,频繁呕吐,并排出恶臭稀粪,病猪精神萎顿、伏卧怕起。  相似文献   

11.
猪痢疾是由密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 ,以粘液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 ,7— 12周龄仔猪多发。笔者用乳酸诺氟沙星 (郑州瑞达制药有限公司动物药厂生产 )治疗猪血痢 130 0余头 ,一次性治愈率达 90 %以上 ,是治疗猪痢疾的一种特效药。病例 1 某养猪场饲养的 2 46头仔猪于 1999年 1月 15日发病 ,用氯霉素、痢特灵等抗菌药治疗无效 ,死亡 6头。病猪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被毛枯燥无光 ,排黄褐色或灰色稀粪 ,粪中附有血液和粘液 ,诊断为猪痢疾。治疗时按 0 .6mL/kg体重乳酸诺氯沙星注射液每日分 2次肌肉注射 ,同时按0 .5 g/kg体重口服痢…  相似文献   

12.
1980年7月至1981年6月,我们相继在湖北省三店农场、五三农场、总口农场、荒湖农场以及武汉军区沉湖养猪场等地试用痢菌净治疗猪痢疾2000余例,均获满意疗效。为了进一步明确该药对猪痢疾的预防效果,我们于1981年4~5月在湖北总口农场通过饮水给药的方法进行了小群预防试验,旨在观察痢菌净预防自然感染猪痢疾的效果、有效剂量及长期用药的毒副反应。(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猪及分组:试验猪为湖北总口农场种猪队48日龄断奶长白猪,共88头。随机分为5个预防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其中一组10头,二组10头,三组20头,四组10头,五组20头;空白对照组18头。全部试验猪饲养在该场严重发生猪痢疾的第四栋猪舍内,除一栏圈养8头外,其余各栏均圈养10头(对照组的两栏安置在预防组各栏之间)。每栏之间由1m高的水泥墙隔开。水泥地面喂饲,粪沟除粪,同槽饮水。试验前整个猪舍未经消毒,由一名饲养员管理,使用同一清洁工具。试验期间全部猪均喂该场的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3.
(一)流行情况 据调查,本病是在1975年2月16日朱王堡乡三沟九队的马车去金昌市拉粪时发生的,翌日返回途中有一匹马发病死亡,将其马皮和一条马腿带回生产队饲养场,于7天之后,该队的8匹马、骡先后发生“拉稀”病,死亡5匹,治愈3匹,其中1匹病骡,在去朱王堡乡兽医站就医时,途径梅南九队死亡,当地群众剥皮吃肉,又引起梅南九队和八队的马、骡发病。 据该乡的新堡、汤宁、三沟、梅南、梅北和朱王堡六个大队十三个生产队的重点调查。1975年有马34匹,发病20匹;骡22头,发病12头;驴87头,发病3头;发病率分别为59%,55%和3.4%。1983年,共有马18匹,发病5匹;骡15头,发病6头;驴231头,发病73头;发病率分别为28%、40%和32%。发病牲畜以3~9岁的占绝大多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尤以2、3月份为发病高潮;并有明显的地方性,呈散发性流行,根据基层兽医和老农反映;饮涝池水与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1983年5月3日我县孙召公社张楼大队赵楼生产队1头生后53天的犊牛,突然精神沉郁,耳耷头低,结膜黄染,呼吸迫促,心跳加快,食欲废绝,行走不稳,排稀粪,出现阵发性疼痛和神经症状,全身发颤,肌肉抽搐,颈部板直,磨牙,口流涎,触诊肝区敏感。确诊为胆道蛔虫。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某奶牛场,在1990年1~4月份出生的犊牛中有91头在出生后3日内发生腹泻,用常规方法治疗,其死亡率为45.05%;7~10月份出生的犊牛中有87头发生腹泻,用氟哌酸胶囊配合口服补液盐治疗,使其死亡率降至4.6%。临床症状 一般在胎粪排出后1~6小时开始排出黄色水样粪便,少数病例胎粪稀软甚至呈水样排泻物,每天8~10次左右。发病初期,食欲不振,没精神,随着腹泻加剧,迅速发生组织脱水,呈现眼窝下陷,卧多立少,闭目耷耳,腹部隐隐作  相似文献   

16.
汝南县三桥乡马庄村有1头6个月的母犊,2月23日患病,患牛吃草减少,拉稀粪,粪有粘液。体温39℃,心跳75次/分,当日10点于颈部肌注硫酸庆大霉素10万单位(10ml装,批号[83]豫兽药字110号,制期850019)。注前未有任何异常表现,当推进4ml时,犊牛突然倒地,全身打颤,心跳142次/分,体温  相似文献   

17.
1992年1~4月笔者共治疗温和型猪瘟80头,其中哺乳仔猪44头,20~50kg的21头,50~75kg的12头,75kg以上的3头,经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临床症状 1.幼猪: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到41~42.3℃,经用退热药、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后仍稽留在40.2~40.5℃左右。精神萎顿、喜卧堆叠,鼻盘干燥,部分病猪鼻孔流出水样清涕。不食,粪干小呈栗子状。有的粪球上附有肠粘膜。少数病猪拉灰色、黑色稀粥样粪便。公猪包皮积聚灰白色尿液。  相似文献   

18.
在马骡急腹症中,肠变位的发病率虽不高,但其死亡率却最高,据近3年来不完全统计共收治肠变位病例76例(马61头,骤15头),其中有50例行手术治疗,失去手术抢救时机26例。死亡62例,治愈14例,死亡率占81.6%。鉴于肠变位容易误诊较难治疗和死亡率高等仍是目前兽医临床尤其是基层兽医临床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对诊断肠变位谈几点体会以供参考。 (一)诊断 1.询问病史;了解对病畜腹痛初次诊断的结果及用药物治疗后效果如何,腹痛程度有无增重或减轻。病后有无剧烈翻滚和急起急卧,给镇痛剂后效果如何有无鼻流粪水,病后多长时间出现。腹围有无变化和有无造成腹内压突然增高史等。  相似文献   

19.
血吸虫病的诊断,历来各地仍旧以粪便孵化检出毛蚴作为诊断和疗效考核的依据。在粪孵工具方面,大多采用三角烧瓶常规法(图1,见封二),此法操作烦杂,不易观察,易于破损,阳性检出率不高,需进一步改进。为此,我们从1974年起至1980年,研制并改进粪孵新工具,经过一系列试验,1976年正式改制成功“玻璃顶管塑料瓶”(简称“顶塑瓶”,或塑料盅顶管法、塑料瓶顶管法)。通过17批1239例控制对比试验和3460例扩大试验,证明“顶塑瓶”法比常规烧瓶法操作简便,易于观察,阳性检出率提高9.02%,沉孵两用,省时、省工、省水,且经久耐用,便于农村条件推广。1977年,我们又将“顶塑瓶”进一步改进为“顶塑瓶棉析法”(图2,见封二),使顶塑瓶更加完善,不仅省时、省工、省水,而且还可减少诊断时的用粪量,同时省去滤粪筛和食盐水,使观察部位水不对流,具有直观效果。不受时节限制,冬天也可加温孵化。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血吸虫病地方性流行区内,耕牛常受感染。在中国曾发现有560000头耕牛受感染。而在某一地方性流行区(安徽省石马湖农场)曾以粪孵法查89头水牛,感染率为55.9%。由于耕牛在东方国家是经济上具有重要性的农畜,耕牛血吸虫病是急待防治控制的。再则,因为耕牛可作为人的日本血吸虫病的重要的贮蓄宿主,有效的控制牛血吸虫病,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