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所处的环境。国家的建设,也不能不考虑环境问题。   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一个基本的趋势和潮流。早在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上,就鲜明地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1992年联合国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 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会议通过了《环境发展宣言》和《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这次会议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的又一个里程…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长期相互制约和相互矛盾,各种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不断加剧,已严重威胁到包括人在内的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持续生存,“公地悲剧”随时可能发生。这不仅是环境问题和某个国家的内部问题,而且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更是国际问题。只有奉行“和生原理”才能解决这一全球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建立补偿机制 保护生态环境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鉴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耗竭和生态破坏问题,一些国家和地区尝试采用经济手段予以解决。这种利用经济手段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思想,在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及《二十一世纪议程》中是这样表述的:在环境政策制定上,价格、市场和政府财政及经济政策应发挥补充性作用;环境费用应该体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上;价格应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和全部价值,并有助于防止环境恶化。由此,生态环境补偿问题开始被更多国家认识并付诸实践。生态环境补偿是指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不良影响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1、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 1975年6月19日至7月2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召开了“国际妇女年世界会议”。这也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专门讨论妇女问题的政府问的世界性大会,即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来自13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联合国系统各专门机构和有关组织的10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代表中约70%是妇女。我国政府代表团一行21人出席了会议,团长为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李素文同志。 这次大会秘书长由联合国社会发展与人道事务中心助理秘书长,芬兰人赫尔维·西皮拉女士担任。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是通过了《关于妇女的平等地位和她们对发展与和平的贡献的宣言》(简称《墨西哥宣言》和《为实现妇女年目标而制定的世界行动计划》(简称《世界行动计  相似文献   

5.
背景资料     
☆1982年,联合国“世界老年人问题大会”在维也纳召开。大会报告《老龄化的2000年——对社会的挑战》,预报了人类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同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成立。  ☆1992年,第4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老龄宣言》,并确定1999年为国际老年人年,主题为: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  ☆1994年12月,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召开“中国老年人供养问题对策会议”。同月,国家计委、民政部、劳动部、人事部、卫生部、财政部、国家教委、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老龄委联合颁布《中国老…  相似文献   

6.
<正>《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1992年5月在联合国纽约总部通过,同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正式签署,1994年3月生效。《公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  相似文献   

7.
一从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斯坦利提出“生态系统”这一科学概念 ,并发出为避免生态系统瓦解 ,人类应节制扩张的忠告 ,到1972年6月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 ,从1981年美国科学家布朗创办的世界观察研究所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 ,到1987年4月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调查报告 ,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孕育到成熟足足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调查报告中 ,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 ,既满足人类目前需要和追求…  相似文献   

8.
郭彦文 《正气》2000,(1):16-16,,43,
在当今社会 ,腐败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严峻的现实问题。目前 ,全世界已有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展开了大规模的反腐倡廉运动。从1983年开始 ,每两年召开一次反贪污国际大会。大会认为 ,贪污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一些学者断言 ,如果说艾滋病是目前危害人类生理和躯体的不治之症的话 ,那么全球性的腐败则是侵害人类社会肌体的“政治毒瘤”。腐败是现代文明的毒瘤。政治上 ,腐败导致人们对政治现状的不满 ,对执政党及其领导人失去信任 ;经济上 ,腐败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使资本外流、投资减少、能源浪费、税收和资源流失 ;法律上 ,…  相似文献   

9.
环境问题与自然观、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小苏 《求实》2000,(3):33-34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 ,或许是人类对自己生存危机的发现。人类思想史上最引人入胜的思想行为 ,莫过于有关“大自然观”的共识。这已由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首脑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作了充分的佐证。本文试图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方面 ,对人类活动进行历史反思 ;对人类的自然观、发展观进行审视和定位。一、环境问题与自然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 ,人类作为认识主体获得对整个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一般认识 ,即自…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即将进入21世纪设计的一条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与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其基本含义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的发展”.新发展观的成熟,以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为标志,它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提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是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性文件.新发展观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发展对现代人和未来人需要的持续满足,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二是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呼吁全世界把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联系起来统一考虑。这是人类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根据这次大会精神,中国政府着手制定并于今年4月完成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将是我国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国际生态文明立法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工业文明引起的生态危机。1972年,首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规定生态文明权、代际正义,开创国际生态立法之先河,为生态立法提供了价值导向与理论基础。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1992年,"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各国发展战略和生态立法指导思想。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倡议:建立一个崇尚人性、公平和相互关怀的全球社会。2012年,可持续发展大会宣言《我们憧憬的未来》"达成新的可持续发展政治承诺"。  相似文献   

13.
自从18世纪的产业革命开始,生态环境问题就逐渐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两个多世纪以来,虽然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在不断提高,而且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但是盲目的社会经济活动和人口生产,还是使环境恶化愈演愈烈。今天,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极大威胁,如不断然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必将失去它所赖以存在的空间。基于这种认识,当前兴起了一场全球性的环境保护热潮,认为90年代是人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全新发展战略。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一个伟大变革。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ZI世纪议程》,确定了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中国ZI世纪议程》,表明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选择。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江…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稀缺性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将其表述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艳新 《党课》2010,(3):82-84
2009年12月19日,被称为“二战后最重要国际会议”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曲终人散,但13天的漫长谈判只换回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该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 1975年6月19日至7月2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召开了“国际妇女年世界会议”。这也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专门讨论妇女问题的政府间的世界性大会,即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来自13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联合国系统各专门机构和有关组织的  相似文献   

19.
姜明 《实践》2010,(6):15-17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公民的生存权和社会的稳定。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自1996年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夫提出把“环境纳入国家安全”开始,  相似文献   

20.
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 生态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自然体系。除了自然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外,就是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影响。 在生态经济学研究中,出现了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人口、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达到了极限,不能再发展了,并提出了所谓“零度增长”论,认为社会必须实行“冻结”方针,停止一切发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停止发展就意味着人类将自生自灭。这种观点认为:现有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是可以通过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和高新技术手段解决的。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应当从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