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山印象     
元惠宗至元二年那个富有诗意的春天,萨都剌就任闽海福建道肃政廉访司知事。福宁知州辗转得知萨都刺喜好寄情山水,是远近闻名的诗人、书画家,便邀他到古长溪一游。在《长溪道中》,萨都刺一路欣然,且歌且吟:“野田秋稻正潺潺,新翠吞林绕舍环。淡日凝烟横列浦,斜风吹雨过前山。”  相似文献   

2.
星闻人物     
《观察与思考》2007,(15):64-64
<正>詹姆仕布朗特:才华横溢的上尉诗人英国"上尉诗人"詹姆仕布朗特在首张专辑《Back to Bedlam》发行近3年后,新歌《1973》于日前在英国国际电台的"New Music Express"节目中首播。在新歌发行前,他的首张专辑《Back to Bedlam》也在同时成为千禧年以来最畅销的英国专辑。  相似文献   

3.
正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咏史》中的千古名句。意思是,纵观古今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都是因勤俭而成功,因奢侈而破败。崇尚节俭朴素,力戒奢侈享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崇俭是治国之道。唐《贞观政要》中有这么一句话:"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其意是,骄奢淫逸,就没有好的结局。这句话出自魏征,他总结自古亡国帝  相似文献   

4.
余禺 《福建乡土》2008,(5):11-12
蕉城,晋代属温麻县,隋代并入原丰县,唐代归长溪县,五代时期升为宁德县,今为宁德市府所在地。这里,是大诗人李白足迹所到之处,大儒朱熹写下《中庸序》之所。  相似文献   

5.
林嵩     
正林嵩,字降神(又作降臣),古长溪赤岸(今霞浦县松港街道赤岸村)人,约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他自幼聪颖,胸有大志。懿宗咸通年(860—873年),在灵山(今福鼎市太姥山东)搭建草寮读书,刻苦攻读,博通经典,成为饱学之士。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跋涉千山万水,远赴都城长安应试。所作《王者之道如龙首赋》策论,因立意高远,词采隽永而考中进士,誉满京师。自唐神龙至后唐天成的223年问,今福州、宁德两地仅有的36名进士中,林嵩是继"开闽进士"薛令之后闽东  相似文献   

6.
萨都拉是中国元代(公元一二七一——一三六八)著名的回族诗人。他的诗词,豪迈奔放,情景交融,风格清新,别开生面。萨的祖先是西域的答失蛮氏(波斯语对精通伊斯兰教教律学者的尊称)。祖父萨拉布哈(意思是“布哈拉的安宁”)和父亲阿鲁赤(意思是“结亲”),约在十三世纪初东迁中国。因立过武功而奉命镇守代州,定居于代州雁门(在今山西代县西北)。诗人出生于此,他的诗集之一就以出生地命名为《雁门集》。  相似文献   

7.
怎免老垂涎     
正"榕城好,食品万般全。鸡鸭猪羊随地足,鱼虾螺蟹应时鲜。怎免老垂涎?"这是萨伯森在《垂涎录》写的一首词《忆江南》。忆江南,怎免老垂涎?一番悲欣,写尽福州人"食的乡愁"。萨伯森(1898—1985年),名兆桐,以字行,自号听潮子,又号爽盦,晚号爽翁,福建诗人和民俗学家。为元代蒙古族文人萨都剌之后裔,清末民国间著名海军将领萨镇冰之侄,世居福州。毕生博览旧籍,勤于笔耕,尤致力乡邦风物掌故,著述百余万言。  相似文献   

8.
《松州》2014,(6)
<正>一、关于道德的含意道德之说早已有之。在汉语中,道德一词最早分开使用。老子《道德经》内容分为《道经》和《德经》。书中"道"和"德"是两个词,这里的"道",指的是"规律"。"道是里,德是表;德是道之用、道之现。道是看不见的,通过德表现出来。"《左传》说:"有德不可敌",认为军队道德水平决定战争胜败。《荀子·劝学篇》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9.
1.往事越千年这个人站在山脚下,朝北仰望了一下隐没在浓雾中的山峰,忍不住惊叹出声:"我的个天噢,危危乎高塞!要想翻过这道山岭,实在是比登上青天还要难哇……"这个人名叫李白。他留下来的关于这座山岭的名篇叫《蜀道难》。李白是浪漫诗人,豪放而夸张,但他  相似文献   

10.
正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当代广西》第11期杂志"文化"栏目推荐的《唐诗风物志》一书,我就有这样的感受。在世风开放的唐朝,以诗寄情、叙事、言志是一种风尚,诗歌徐徐展开唐人生活的画卷,也使唐朝成为古代文化盛世的高标。譬如唐代大诗人杜甫,鲁迅评价他:"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他还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共产党是人类优秀文明的积极借鉴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引领者,是社会高尚道德的有力崇尚者。可以说,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1.
正守望家园或许是诗人的一种天性。因为,家园的力量总是能够带给我们母性般的安全感,同时能够充分显示出诗人所指认的生活理想与人生价值。诗人汤松波在从故乡到他乡再到"故乡"的特殊经历中,找到了独属于他自己的意象资源,便以极具穿透力、饱含沉郁浑厚的情感,浸润着时间浓度的语言,创作了散文诗集《大风吹过故乡》。  相似文献   

12.
周毅之 《群众》2014,(11):68-71
<正>读历史,常为曾有过的辉煌而自豪,但也不要忘记曾在脚下土地上发生过的那些"不是好兆头"的事。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了曾发生在南京的历史旧事:"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皇帝陈叔宝,在位时生活奢侈,不理朝政,后来隋军南下,其军队不堪一击,陈叔宝被俘病死,他所做的诗《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金陵五题·台城》中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5,(22)
<正>风骨嶙峋,情采醇厚,是台湾本土前辈诗人陈千武的造像。陈千武(1922-2012),台中人,属于"跨越语言的一代"的诗人。在1939年,时在台中一中读书,于黄得时主编的《台湾新民报》"学艺栏"发表日文诗《夏深夜的一刻》,是其诗作发表的首次。次年,却因发表《反对皇民化改姓名》而遭禁止升大学。他抗日行动,首次遭受迫害。自从太平洋战争开始,日本在台湾强力推行"皇民化"运动。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17,(24)
正他不像是这个时代的人,可是他恰恰又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人。已步入中年的男歌手李健是当下最火热节目的"音乐召唤师",但有人笑称,相对歌手,他更适合当一个生活家——这一点,他也并不否认。"生活家"、"音乐诗人"、"君子"、"温润的逆流"……每一篇写李健的文章,都在试图用与浮躁、通俗相反的词汇来描述他,描述他的特别。他确实是特别的。看过《歌手》(由音乐节目《我是歌手》更名而来)的观众,很难忘记节目里  相似文献   

15.
《春秋》2017,(6)
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一部古代典籍。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指明,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学习《诗经》者之一益。上世纪20年代我国卓越的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秋辉研究《诗经》,十分重视识草木鸟兽之名,他认为借助诗人所托兴之草木鸟兽,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诗之命意。他曾说:"学《诗》者,必先于鸟兽草  相似文献   

16.
正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那时的人们就视秦岭为畏途。如今,围绕秦岭开展的山野救援已成为陕西范围内的一项主要应急救援任务。多年来,陕西省民间公益救援组织西安众诚蓝天救援队,以自己的方式执着守护三秦大地上人们的生命安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支集山地、城市、水域应急救援为一体的综合技能志愿团队。  相似文献   

17.
正古往今来,诗人作家描写月亮的不少。月亮是什么颜色?唐代李白的《静夜思》中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无独有偶,宋代苏轼的《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中说:"明月如霜,好风如水。"而唐代白居易则在《村夜》中说:"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总之,月光不是白如霜就是白如雪。直到完完整整读了成伟光诗文集《红月亮》,我才发觉"月亮的脸"还有另外一种颜色。  相似文献   

18.
<正>仅是看到恶的一面只是认识自我的开始,化解恶和防止堕落才是最核心的命题。诗人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写道:"路西法曾经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在未堕落前任天使长的职务。他由于过度骄傲,意图与神同等,率领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举起反旗,因失败而堕落成魔鬼"。在很多神话故事中路西法就是堕落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19.
《小康》2017,(20)
<正>为了突出美丑对比所产生的震撼艺术效果,雨果强化和夸张了美丑的对比,其最大的特点便是都将"美"寓于"丑"之中,来表达他对于浪漫主义新文学的特别理解。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文本的篇幅规模和流传范围来讲,是十九世纪中后期绝大多数的文学作家无法与其相比的。本文拟从《巴黎圣母院》与《笑面人》入手,对雨果的浪漫主义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0.
人物     
《小康》2018,(1)
正逝世者余光中2017年12月14日早上10点04分,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过世,享年90岁。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抗战时期在重庆读中学。1950年他随家人迁居台湾。曾任台北师大、政大外文系教授,1974年至198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任教。1985年后定居高雄,在中山大学任教,2016年退休。余光中擅诗、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其"四度空间"。多年来,余光中笔耕不辍,出版书籍逾60种。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内地及港台语文课本。20余年来,余光中回大陆60余次。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