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经济因素是村民自治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因素.目前,其制约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利益取向的不一致对村民自治发展的制约;村级经济的欠缺对村民自治发展的制约;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对村民自治发展的制约.消除这些制约,应从五个方面加以注意1、村民自治制度的设计不能片面追求政治利益;2、农村村级组织模式的设立和运行应当适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3、改革现行县乡政府机构和转变工作职能;4、进一步改革财政体制,强化村民作为纳税人的现代公民意识,积极参与政治过程;5、整合乡村社会的利益形态.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作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其运行效果受诸多条件影响,村民政治意识是必要条件之一。进一步提升村民的政治意识,是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3.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只是从原则上规定了我国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如何规范村民自治行为缺乏专门的法律规定。由于法律没有明确指引,加上观念和文化及各种利益的影响,村民自治工作不依法现象比较突出。村民自治的法律建设必须从完善和落实制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民主发展的深层原因不可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发展。较大面积且地域集中的乡村贫困的存在,必将对我们正在积极推行的村民自治产生制约与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乡村经济贫困导致村民流动的加剧及其政治权利的边缘化,将严重削弱村民自治的社会和群众基础;长期无法改观的贫困将使村民失去参与的利益动机,导致政治参与的冷漠;乡村贫困对乡镇政府经济依赖的增强,容易导致村民自治附属行政化的倾向,背离自治的宗旨。消解这些矛盾,必须实施有效的制度供给和政策救济;必须建立健全乡村贫困群体的政治利益表达和整合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革新民主法治观念,提高基层干部和村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制度实施以来,农村民主亿进程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一些深层问题也逐渐凸显,影响了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影响村民自治的核心问题是利益问题,而根源就在于农村社会利益的分化.解决利益分化必须实现村民自治过程中的经济整合、制度整合、文化整合、组织整合.  相似文献   

6.
李滔 《学理论》2012,(30):151-153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践着软硬兼施混合法结构治理模式的公域之治。以村规民约为主要形式的软法在村民自治中的法律功能和所承担的制度职能要远超硬法,其实际效果影响着村民自治制度功能的发挥。重新梳理村民自治中软法和硬法的关系,其目的在于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和直接参与软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保证国家和社会对软法创制和实施过程进行全面和有效的法治监督,进而实现农村地区的公共治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7.
利益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农村建设必须实现利益机制与实践动力在时空、组织、制度和文化上的契合.基于对村民自治组织的利益诉求机制、利益动力机制、利益导向机制的分析,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功能、发展功能与整合功能,并构建了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实践动力.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是村民自治研究的"黄金十年",这一时期学界注重村民自治的民主价值和基本制度,遵循"价值—制度"的研究范式。近年来,有关"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讨论和研究明显增多,并引发政、学两界的新一轮关注。这一研究取向强调村民自治的实现形式及其外在条件,遵循"形式—条件"的研究范式。从"价值—制度"范式到"形式—条件"范式的转变,是村民自治研究的一次重要范式转换,这既是村民自治实践在理论上的客观反映,也是村民自治研究拓展自身学术空间的内在要求,具有极为重要的方向性价值。  相似文献   

9.
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看,村民自治是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中少数民族妇女受到了有关民主政治文化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实现少数民族妇女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通过拓宽少数民族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渠道和途径;发挥国家政权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组织的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加强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等,将有利于增强村民自治过程中少数民族妇女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村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机制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发挥的利益机制,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参与机制、动力机制、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作为基层民主制度,村民自治的实现是需要具有公民性的广大村民来完成。这种能够保证公民角色或公民资格感知、公民权利运行、公民责任履行和公民美德倡行的公民性,有助于公民积极参与和监督村民自治中的违规行为并保证村民责任的履行。事实上,由于臣民意识和我国农村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村民公民性的发挥。提升和救治村民的公民性,对保证我国村民自治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途径为:发展农村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吸引具有公民性的农民工返乡参与村民自治建设;加强村民公民精神的培育,逐步实现从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贿选"、监督乏力、决策不民主、村务公开不到位、"两委"关系和乡村关系不够和谐是目前我国农村村民自治中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制度特别是操作性和保障性制度机制供给不足,利益多元化特别是"三元"利益博弈激烈,以及背离现代民主理念的传统习惯、文化风俗和家族观念厚重等。完善和发展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必须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通过建立健全村民公民意识培育机制、科学界定乡村权力边界、划分"两委"职能、推进村务公开和村务监督立法等制度创新,构建科学有效的村民自治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二十多年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村民自治的发展趋势:一是在工作重心上从组织重建、建章立制走向权利保障;二是在自治形式上从选举式民主"单兵突进"发展为选举式民主和经常性民主"齐头并进";三是在自治主体上从封闭走向开放;四是在动力机制上从政府推进走向群众主导。上述发展趋势表明村民自治正在由形式民主迈向实质民主,民主政治正在内化为亿万农民的心理结构和生活习惯,村民自治已经成为亿万农民政治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权利和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14.
自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实施30多年来,村民自治在四个民主和自治体制等方面不断创新。21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村民自治实践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治理对村民自治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村民自治实践机制方面。正因如此,村民自治不能仅限于自治实践,应扩展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之中。从有效治理角度审视30多年来的村民自治创新实践特别是运行机制创新,成绩斐然,在保障性、表达性、决策性、制约性、协调性和协同性机制等方面,均有长足发展,但一些机制有待发展和建设,一些机制如动力性机制非常缺乏。在村民自治有效实现研究方面虽然有一些代表性的观点,整体来看仍然局限于治理的某个方面,主要是实践创新的经验总结,且主要以村民自治有效实现为目标。为此,我们既要继续关注现实中的村民自治实践创新,也要从国家治理和有效治理角度继续探讨村民自治实践创新及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村民自治中面临的困境,已经成为制约民生改善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制约村民自治实现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是关注、改善、提升民生的应有之举。在民生视阈下实行村民自治,无疑需要新思维和新措施:以致力于民富为村民自治的根本动力;以保障民权为实现村民自治的评价标准;以提高民质为实现村民自治的终极旨归。  相似文献   

16.
杜学峰 《党政论坛》2014,(23):25-28
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村民自治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以及所受到的外邵环境制约和影响,村民自治在实践过程中,经常面临着诸如动力衰减、能力不足、支撑不够、议行无力以及长期困扰自治有效实现的“两委”矛盾、自治组织“附属行政化”、村民代表会议召开难等诸多困境,影响并制约着以村民自治为重点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7.
吕伍 《学理论》2012,(24):9-10
村民自治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治理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新农村和谐秩序必不可少的选择,对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不足。文章尝试以村民自治的内涵为依据,对现阶段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剖析,并进一步从基层政府、村民自治能力和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村民自治在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村民自治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以及所受到的外部环境制约和影响,村民自治在实践过程中,经常面临着诸如动力衰减、能力不足、支撑不够、议行无力以及长期困扰自治有效实现的"两委"矛盾、自治组织"附属行政化"、村民代表会议召开难等诸多困境,影响并制约着以村民自治为重点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针对现实情况,上海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背景下,开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3)
村民自治是村民进行自我管理的伟大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村民个体是村民自治的当然主体,是村民自治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引起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使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出现了"人去村空"的空心村现象。对于人口迁出地的农村来说自治主体的缺失显然不利于村民自治的成长,而去往城市的农民工由于失去了在农村生活的经验,即使返乡也很难形成治理乡村的能力。解决空心村村民自治困境需要基层政府、农村政治性维权组织以及村两委三方形成合力促成村民自治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随着自治重心下移,村民自治单元发生了改变,村域党建单元设置需要进一步优化。探索村民自治单元,要考虑"党建单元距离"和"党建单元功能"两个变量。在行政村自治单元,党建单元与群众距离较远,党建工作鞭长莫及,加上党的政治动员和群众的政治参与能力较低,党建单元功能弱化,村民自治处于低绩效状态;而在行政村之下的自治单元,党建单元距离近、功能强,村民自治高效而有力。提升村民自治单元的有效性,要综合考虑党建单元设置的条件和因素,探索构建区间和位置相一致的党建单元和自治单元,以破解"党治"和"自治"深度融合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