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明 《青年探索》2014,(1):20-26
为了研究边缘青少年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的学习与成长,我们通过对北京社区闲散青少年采用优势视角理念,运用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的研究方法,具体探寻他们在接受社工机构提供的专业服务的同时是如何参与社会服务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优势”行为得以强化,同时他们对“问题”行为的认知和观念发生转变,自我认知水平得以提升,社会意识得以增强。  相似文献   

2.
检视关于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行为的已有研究,基于其行为发生动因的研究多有涉及,如个体认知、社会制度与社会结构、文化与亚文化、社会关系网络等,但少有针对其行为发生逻辑与过程的分析讨论.由于静态的"因素/行为"分析解释了"因素影响了行为",却没有很好地回答"因素到底如何影响行为",因此,在悬置"因素"的同时,需要一种动态的"过程/行为"分析.通过考察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行为的最显著特征即群体性,而后基于群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对青少年群体吸食新型毒品的行为发生逻辑与过程进行分析,以探寻治理新型毒品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志愿服务发展日渐蓬勃,其中青少年的参与人数更是逐年增加。青少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回应社会弱势人群的需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同时对培养青少年自身的价值观和个人成长亦有所裨益。为有效推动青少年志愿服务,我们必须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参与动机和阻力,掌握其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模式。此外,透过比较内地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志愿服务的发展现况,期望能够取长补短,因应四地青少年的目标及期望,制定长远的志愿服务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现实世界的政治参与存在知行脱节、被动参与、功利化倾向和政治认知负面化等问题,而对网络世界的政治参与却给予极大的热情.参与形式、参与环境和参与效果的差别决定了青少年政治参与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局面.要不断地改善青少年的政治参与行为,引导他们做到政治关注与实践参与同步、理性表达与理性行动同步、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  相似文献   

5.
<正>主持人语:发展导向的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肯定了青少年的无穷的能量和独特的创造力,强调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关系的相互影响;重点专注于青少年的正面能量与优势,以及其内部和外部的社会资产;通过了解和善用青少年的资源和能力,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价值,了解自身优势,重建自我适应社会角色的渠道,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最终使青少年能有效地面对和解决个人或社会问题。在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和公益服务方面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体现,从事社会工作的青年工作者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为了培育青少年的成长就经常运用了"服务学习""志愿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模式。"服务学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对82名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被试的个案访谈,以及对访谈资料的定量编码分析,发现青少年对新型毒品的认知偏差是吸毒行为的逻辑起点,朋友圈的诱导是关键,新型毒品的易得性是催化剂,三者组成的"过程链"共同导致了吸食新型毒品行为的发生,应该从宣传教育及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等角度加强青少年禁毒工作。  相似文献   

7.
论青少年参与理论与案主优势视角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积极肯定青少年的价值和权利为特征的现代青少年发展理论,在纠正视青少年为问题人群,以所谓的"拯救"或"矫正"姿态面对青少年群体的传统成人社会的价值取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促进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参与理论和实践领域发生的这些重要转折,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所提倡的案主优势视角,在价值取向和理论思考的出发点上存在着深层次的重叠。  相似文献   

8.
正研究表明,实施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矫治,将可能成为日后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主要犯罪人群。对违法未成年人予以关注,在其实施轻度违法行为之后及时介入,进行警方训诫、专业社工帮教,能够协助他们提升法律意识、消除侥幸心理,同时有针对性地改善其认知水平和行为方式,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对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家长,对个体、家庭乃至社会造成负面影响.通过对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分析,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有其产生的必然性.青少年的违法行为大部分在外界环境的诱惑下产生,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和盲目性,只有从感化他们的内心,措施得当,并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和个人积极合作,才能预防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宣言"时强调:心理卫生工作是21世纪最重要的卫生议题之一。青少年正值极易产生心理适应问题的阶段,通过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评估、自杀的成因及自杀的防治策略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期望能让社会大众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与自杀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本研究采用恩格尔(Engel)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收集他们生理、心理、社会三因素之相关变项,同时针对台湾青少年自杀问题与现况深入探讨,提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与处理能力,建立校园、家庭、民间团体与医疗单位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合作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新型毒品的流布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失依青少年是至为关键的易感人群,青少年新型毒品预防工作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力倡"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上适契毒品的社会预防思想。上海阳光"青苹果"禁毒宣教项目是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新型毒品预防的重要尝试,在有效运作过程中体现出注重需求调查和评估研究、注重服务对象类型的划分与宣教形式的创新、注重项目化管理和多方参与等特征。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宣教成效,需要进一步加强理念和机制的创新,即注重从形式创新到内涵创新、从活动创新到结构创新、从过程创新到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12.
慈善是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个体道德发展的必备条件。中国慈善传统的核心是以"慈悲为怀"为基本理念的"爱"的价值观,以及以"行善立德"为社会准则的"善"的行为模式。考虑到青少年的年龄结构和社会发展状况,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慈善行为多以志愿活动为依托,同时体现了时代的新特征。在慈善文化基础上发展中国当代青少年志愿服务需要从一些基本建设抓起。首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创建独具特色的中国志愿服务文化。其次,要通过志愿服务促进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慈善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再就是以"慈善法"发布为契机,依法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行为,推动青少年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是现代社会中许多专家学者所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本文基于传统的攻击行为理论,如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剖析了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其不良的社会认知因素(意图知觉、结果价值)、人格因素及消极的社会化动因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矫治措施,这对于抑制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少年加入流动的行列。本研究基于对一个流动青少年生命历程的叙述和探查,发现流动青少年的区隔感知集中于文化心理、社会空间以及职业方面。在感知区隔的同时,流动青少年对职业评价、支持获取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社会认知也会发生转向。此外,流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功能的替代性补偿、个体流动策略的失效和区隔感知的个体化等也是流动青少年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四川震区高中生的调查,分析了地震及抗震救灾过程对青少年认知、情感态度、行为方面的影响。发现青少年在人生选择方面趋向于更善待生命、善待人生,其民族意识、国家意识、人性意识、生命意识、志愿公益意识呈现出大幅度增强的态势;他们对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人物表达了钦佩之情,抗震救灾催生了其志愿服务的热情与行动。同时发现青少年自救能力不足,灾后心理问题浮现,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参与是人们藉由参与社会事务或从事社会活动而融入社会的行为。台湾青少年成长于多元文化刺激又与中华文化逐渐断裂的社会结构之下,强调集体利益重于个人利益的传统思想对其影响力逐渐减弱。通过对台湾青年的道德信念与社会参与的调查得知,他们认同社会参与的重要性但不积极参与,所以,讨论台湾青年社会参与的问题必须正视新一代如何看待群己关系,同时应重视发挥情感功能来调动青年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性与生殖健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与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澳门既是开放的国际化城市,也是"社团文化"浓厚的社会,加上新一代的青少年是伴随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成长的,他们的性态度及性相关行为是如何受到这些因素影响而相互作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澳门继续保持"健康城市"的发展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收集了1338份问卷数据,通过构建模型分析青少年性相关行为的形成机制,发现当前澳门青少年的性相关行为主要涉及自慰性行为及边缘性行为,性知识相对欠缺。基于知信行理论框架分析,本研究认为在一定的个人社会背景因素影响下,性态度作为性知识与性相关行为的中介变量,受知识获取渠道调节并对性相关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互联网渠道作为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能增强青少年避孕态度对性相关行为的正相关影响;而从学校及父母渠道获取性知识很大可能会出现态度与行为背离的"知行不一"的情况。要正确引导青少年性相关行为,保护青少年性及生殖健康,教育者应关注青少年性知识水平、性态度的变化特点以及不同知识渠道的传播对性相关行为的影响力差别。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认知行为的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为此,本文对国外青少年认知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发现如下特征:治疗有效性的持续争论;整合模式的盛行;专业关系的重构;证据为本的实践为主;社会建构主义的兴起.了解国外研究的进展情况对于中国的青少年研究无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教育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和良好品格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方向与重点。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三个层面的主要问题,即教育理念依然被"应试教育"主导、社会教育项目活动缺乏规范和指导、提供专业服务的社工人才匮乏。共青团历来非常关注青少年社会教育发展,这既是团的基本职能与使命,也是团工作的内在需要和手段。当前群团工作的转型发展为共青团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共青团要善于抓住时代契机进行创新发展,积极应对青少年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建立一个有效的青少年社会教育模式。当下共青团参与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路径可以概括为"理想信念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并重的教育内容,项目化管理的运行模式,以社区为服务载体,以共青团为组织基础,实施‘互联网+共青团’宣传途径"的过程。其具体对策就是建立上下联动、机制配套的工作架构;共青团与社会组织结成"左右协同"伙伴关系;组建由"政工"与"社工"相结合的专业服务队伍;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不良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及矫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强  柳静 《理论月刊》2005,(1):118-120
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的社会能力、认知、情感、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及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良同伴关系会引起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本文对青少年的同伴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从同伴关系的特点角度对不良同伴关系的形成,及其对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以及矫治不良同伴关系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将社会技能训练、归因理论的应用和人际认知问题解决作为改善不良同伴关系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