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历史上,国际货币体系在经济上都存在可行的运行机制,但都因政治因素不能有效运行,所以政治维度之于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至关重要。文章考察了货币的政治属性与国际货币权力及其来源,提出了基础性权力和工具性权力等概念,建立了国际货币权力的结构-进程分析框架,旨在揭示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中国家间货币关系演变的一般性规律。文章还以东亚地区为样本,从国际货币权力的结构-进程视角,深入分析了该地区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货币关系的演变,对中国如何将国家政治和经济实力转换成货币权力进行了分析,为中国外交政策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德国的视角看,欧债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PIIGS国家("欧猪国家")在享受超出自身收入水平的生活方式上走得太远,导致其政府的持续预算赤字。一位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持不同见解,他认为成员国的竞争力差异以及加入共同货币区导致的政策工具的丧失使得欧元已经失败。德国政府相信有两个政策工具可以解决危机:第一,制定强制所有成员国采取预算紧缩的财政协议;第二,创建一个基金用以救助受到破产威胁的成员国政府。包括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和赋予欧洲中央银行以最后贷款人地位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被德国政府拒绝了。德国政府强烈反对将欧元区转化为转移支付联盟。而由德国政府提出的政策措施也都归于失败,因为预算紧缩政策导致了"欧猪国家"的经济负增长,进而加大了其减少公债的难度。在德国政府看来,为保证"欧猪国家"不放松降低财政赤字的努力,继续保持金融市场上的压力是必要的。笔者认为,除非德国政府采取针对经济弱国的更加合作的态度,否则欧元区将极有可能归于终结。  相似文献   

3.
对于后起国如何制衡金融霸权,来自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启示是,外部合作制衡与内部增强自身国际金融权力是变革国际金融权力体系的两种路径。基于对国际金融权力论、国际货币权力论的回顾与思考,本文提出了修正后的国际货币权力论,并对国际金融权力体系进行了原创性量化分析。1995-2016年全球16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金融权力指数表明,美国衰落与新兴经济体崛起这一认识并不准确,国际金融权力结构一直为单极,体系竞争性经历了近似于中-低-中水平的转变。在国际金融权力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后起国唯有采取合作策略才有望达到制衡美国金融霸权的实力门槛。实证分析发现,"工业型"国家在发展国际金融权力上更为成功,而"金融型"国家的效果并不显著,工业竞争力与国际金融权力呈现非线性(倒U型)关系;对金融权力失败国而言,"金融型"路径的效果似乎更优。总之,合作策略与适当的"工业型"路径才是后起国制衡美国金融霸权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胡琨 《欧洲研究》2012,(6):87-101,166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流动性紧张久拖不决,并演变为信心危机,欧洲中央银行是否会承担最后贷款人职能成为当前学界关注与讨论的焦点。本文从梳理"最后贷款人"概念入手,在欧元区特有的经济治理模式和法律框架基础上,分析欧洲央行以及其他现有机构充当欧元区最后贷款人的可能性,并得出如下结论:随着直接货币交易(OMT)购债计划的出台,欧洲中央银行与欧洲稳定机制(ESM)将创造性地共同扮演欧元区最后贷款人角色。  相似文献   

5.
一、货币联盟的内涵从 1 999年 1月 1日开始 ,欧盟 ( Union Europ enne)十一个成员国首批加入了欧元区 ( Zone Euro) ,它们是 :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以及芬兰。欧元区的组建堪称当代国际货币关系中一个史无前例的重大事件 ,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超国家的机构加上超国家的货币。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的机构负责制订欧元区目前十一个成员国共同的货币政策 ,欧元作为单一货币最终也将完全取代欧元区各成员国的主权货币。纵观人类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 ,货币一体化 ( Int grationMon ta…  相似文献   

6.
货币不仅仅只是市场交易的媒介,更是一种权力,它不仅对社会财富具有分配效应,同时也能够为货币发行者直接带来财富,货币从产生到被普遍接受与国家权力密不可分,这就是货币的政治逻辑。货币的权力特征使得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往往不能遵循以效率为原则的市场逻辑,而是充满着国家间的博弈和斗争。美元在崛起的过程中并不仅仅依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是美国政府积极运作的结果。美元所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欧元和人民币的竞争,更在于美国的传统盟友欧盟国家和日本能否在今后一如既往地支持美元,以及美国能否获得以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等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货币问题上的合作。  相似文献   

7.
在一体化的背景下,战后欧洲的货币合作日益受到蒙代尔"三元悖论"的挑战,最终走上货币联合的道路。欧洲货币联盟的建设,是"制度一体化"与"功能一体化"相互对立、妥协而又互相促进的历史进程,最终以制度主义者的胜利而告终。欧元区在远未达到"最优货币区"要求的背景下被建立起来,也为欧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8.
王继平 《德国研究》2004,19(1):51-51
欧元区内12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欧盟统计局于3月4日在卢森堡宣布,继2002年增长0.9%之后,2003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降为0.4%。欧盟统计局还称,这样,2003年成为1999年共同货币引入以来欧元区12个成员国经济发展最差的一年。 欧盟(以15国计)去年的经济增长率为0.7%(2002年为1.0%)。根据联邦统计局以前公布的数字,德国以  相似文献   

9.
欧元区债务危机不但意味着金融和经济危机,更衍生了欧盟的社会和政治合法性危机。欧洲央行和欧洲理事会推出的反危机措施虽然收到抵抗危机与稳定欧元区之效,但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欧盟经济治理的行政联邦主义模式却在欧盟和成员国两个层面损害了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合法性,更刺激了欧洲一体化三种模式之间博弈的激烈化。在对欧元区债务危机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欧洲央行推出的"直接货币交易计划"和"公共部门购买计划"先后接受了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和欧洲法院的司法审查。在初步裁决机制中,欧洲法院的司法审查主要关注欧洲央行上述计划的货币政策属性及其与"禁止货币融资"条款的一致性,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宪法审查则立足于德国《基本法》的民主原则。两个法院两种不同的司法判决逻辑背后事实上是两种一体化模式的竞争:欧洲央行和欧洲理事会构成的"欧盟经济政府"的行政联邦主义模式以及德国联邦议会和联邦政府所代表的"民主的、主权的成员国"的有限一体化模式。面对反危机措施的行政联邦主义模式造成的欧盟民主与合法性危机,哈贝马斯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等人提出了有关财政经济政策一体化与推动民主合法性重心向欧盟层面转移的民主联邦主义模式主张。2019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与欧委会主席选举将成为三种模式的博弈之战,其结果也将成为未来欧洲一体化的路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功能性金融理论考察欧元区金融体系在一体化进程中的绩效表现。欧元区的金融一体化是一个金融发展与金融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具有使欧元区金融体系功能更充分发挥的潜势。本文在考察欧元区金融一体化发展状态的基础上,构建经济指标体系来比较、评估欧元区国家及欧元区整体与欧洲内外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表现。指标评估显示,随着金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欧元区金融体系的绩效也在不断改善,但仍逊于美国和英国,同时不同欧元区国家金融体系的表现差异相当大。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欧元区尚未实现充分的金融一体化,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政策措施解决现存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随着英国即将退出欧盟,丹麦将是唯一选择留在单一货币区之外的国家。根据入盟条约,其他所有尚未采用欧元作为货币的成员国都有权利、也有义务选择加入欧元区。加入欧元区的条件是满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所有五项趋同标准,并确保本国立法与欧盟法律法规(acquis communautaire)——或者说欧盟法律秩序——相符。对欧元区候选国而言,最大的困难是要满足与所允许的最大限度预算赤字有关的财政标准。如果未能满足这些标准,欧盟委员会将启动过度赤字程序。当前,这一程序适用于法国、西班牙与英国。2015年,对波兰的过度赤字程序被解除,但无法确保2020年后不会重启该程序,这是因为波兰存在金融部门赤字再次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这一门槛的风险。预计到2020年代,包括丹麦在内,当前所有仍在使用本国货币的国家都将被纳入欧洲货币联盟,同时欧盟将继续扩大以吸收新成员国,欧元区也将被扩大。虽然这一问题并不完全确定,但我们仍有必要假设欧元能够克服目前的困难并将更为强大,尽管某些国家——特别是波兰——所持的欧洲怀疑主义不仅在经济层面上站不住脚,而且不利于欧元区的扩大。  相似文献   

12.
马红漫 《新民周刊》2012,(22):86-86
一个在货币上分裂的欧洲,远远好于互相掣肘、受制于木桶原理的大一统欧洲。对世界经济而言,6月份可以称为"希腊时间"。6月17日希腊将再次举行大选,6月底将决定希腊是否能获得下一笔国际援助。这两件事情极有可能将决定希腊是否会退出欧元区,这也意味着欧元解体与否将会有个说法。欧元区相关各方都在力求让希腊继续支撑下去,以便维持...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伊始,国际最具权威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惠誉和穆迪分别陆续下调了欧元区多国的信用评级,由此进一步加深了各界对欧债危机前景的担忧。当前欧债危机的不断演化,不仅威胁到现实中欧元区和欧元货币的存亡,而且关系到欧洲未来的兴衰。  相似文献   

14.
经验数据和理论逻辑都表明组建最优货币区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趋同和一体化,但是外部冲击可能会使这个趋势逆转。本文试图扩展考察的时间视野,避免仅依据短期趋势进行研判并给出一般性结论,分析造成一体化波动的深层次原因,进而说明欧元区发展的长期趋势和可能挑战。研究发现,由于成员国之间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结构方面的差异,相同的外部冲击会给各成员国带来不同的影响,但最终会回到原有的趋同路径上。本文还提出了一个波动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各国的经验数据进行了说明。由于成员国的结构性差异和外部冲击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欧元区将呈现出波动发展的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欧元区也面临持续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冷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背景,解释了与国家"硬权力"相对应的"软权力"的缘起及其基本内涵,并对国家"软权力"与"硬权力"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进而阐释了构成国际关系中国家基本权力的"软权力"和"硬权力"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6.
欧债危机的战略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义桅 《德国研究》2012,27(1):33-41,126
欧债危机是从一些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中折射的欧盟一体化危机,由于发生在欧洲衰落的时代背景下,其溢出效应被放大.从本质上说,欧债危机的爆发是欧洲一些国家产业空心化和国际比较优势下降造成的,是其生产方式无法维继民众生活方式表现出来的政治危机,反映出欧洲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恶果,而欧元区及欧盟机制又妨碍了问题的解决.从现实表现看,欧债危机不仅对欧元区经济、欧洲一体化进程、世界格局走向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且加大了德国和欧元区其他成员的矛盾、欧元区与非欧元区国家的矛盾、美国和欧盟的矛盾、欧元区与世界经济的矛盾,使欧盟未来数年内不得不忙于内部事务而非热衷于全球治理,倾向于走务实的地缘经济而非价值观路线,严重削弱了欧盟的硬、软实力.然而,欧盟正借助危机加速推进一体化,其成效将舒缓、但并不能化解欧盟的战略颓势,由此增添了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相似文献   

17.
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与中国建立货币合作可以让各国政府、央行分享人民币国际化的红利。欧元区两大主要成员德国、法国几乎在同一时期与中国建立起合作安排,然而两者的建立过程却从合作主导者、央行作用、谈判框架和后续互动这四个方面差异明显。德中货币合作特点是地方政府主导、联邦政府背书和德国央行支持与最终的市场化导向,法中货币合作过程体现了中央政府主导、法国央行打先锋与国家利益优先性的特点。通过对两国政治体制、政治传统、经济利益与央行演变四个方面的比较,本文探讨了德国、法国与中国建立货币合作的动因与过程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尽管中东欧国家采纳欧元的紧迫感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无论从经济趋同还是从欧盟政治和政策环境变化来看,欧元区东扩都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在如何推进欧元区东扩问题上,欧盟官方立场保守且态度强硬,而学术界的态度则相对开放与温和。多数学者主张从欧元区准入机制改革入手解决欧元区东扩困境,相关政策建议包括:(1)根据"动态解释方案"等途径对《马约》经济趋同标准进行弹性解释;(2)通过对经济趋同标准进行适当修正以使准入标准中的数量要求更趋理性;(3)启动"单边欧元化"等采纳欧元的"快车道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东亚货币合作中的美元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美元本位制使美国获得了主导东亚地区货币政策的软权力,国际美元本位制的"特里芬困境"对于东亚共同货币的构建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外部效应.东亚美元化削减了东亚货币合作的所得收益,而强势美元政策使东亚国家面对美元霸权时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亚货币合作最终目标的实现.在东亚货币合作的过程中,一种理想化的共同货币区模式仍然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如何利用和应对美元的影响则是东亚国家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欧元诞生15年来,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而言,欧洲货币联盟内部的一体化进展可谓迅猛。作为欧元区专属货币政策机构的欧洲中央银行亦在不断进行调整,以应对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本文从欧元区建立之后欧洲金融与货币一体化入手,分析欧洲中央银行机制变迁的缘由、具体表现及影响,以期深化和扩展对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及其走向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