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克兰是一个面积占欧洲第二位、人口占第五位的国家,也即是说面积和人口大体与法国相当的欧洲大国。乌克兰物产丰富、工农业发达,是原苏联的冶金、机械和化工的生产中心,也是前苏联的粮仓,在前苏联各共和国中综合经济实力仅次于俄罗斯。从地缘政治上说,乌克兰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处于欧洲的中心,还拥有黑海地区的众多天然良港,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乌克兰对于整个欧洲大陆的稳定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举行全民公决,90%参加投票的选民赞成脱离苏联而成为独立国家,原乌克兰共产党领导人克拉夫丘克以60%的选票当选为乌克兰首任总统。在原苏联各共和国中,乌克兰的经济比较发达。它拥有强大的冶金、煤炭、机械和化学工业,国民生产总值占前苏联的1/4,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素有“欧洲的谷仓”之称。脱离苏联后,某些人  相似文献   

3.
<正>乌克兰危机对欧洲经济的影响是多层次的。首先是危机使乌克兰与欧洲、俄罗斯的经济贸易往来中断;其次是俄罗斯的经济因美国与欧盟国家对俄实行经济制裁而受到严重影响;最后是乌克兰危机未有穷期,欧洲的政治与经济教条主义会使局面越来越僵化。具体而言,乌克兰危机的演化及其对欧洲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一)乌克兰经济瘫痪,直接拖累欧洲经济乌克兰曾经是欧洲的粮仓,乌克兰东部地区的重工业与军工工业也很发达。但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政局一直不稳定,先后经历过几次"颜色革命"。目前的街头政治动乱使乌克兰陷入混乱状态,社会结构被破坏,工业生产停滞,农业生产萧条。从总统  相似文献   

4.
乌克兰危机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危机。一方面,这是乌克兰民族和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危机,表现为"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的角力;另一方面,又是国内矛盾国际化、反映在欧洲的深层次危机,其背后是建立"大欧洲"还是"泛欧洲"思想的深刻分歧。引发危机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冷战的非对称性终结。走出这场危机,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欧盟错误地反对各种形式的欧亚一体化,而没有认识到,在欧洲与欧亚的交界地区,欧盟的规范与制度扩展已达极限,不能再向前推进。俄罗斯也需要自我调整,欧盟东扩以及导弹防御系统,不应成为双方冲突的因素。最重要的是,莫斯科要鼓起勇气去体恤乌克兰。只有当俄乌关系"正常化"时,乌克兰危机才有望解决。此外,需要重建的还不仅是经济,更重要的是乌克兰国内各团体之间,以及相关国家之间的彼此信任。  相似文献   

5.
<正>国家是"空间生物",所以人们已习惯于分析国际关系时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在全球经济高度金融化的今天,国家利益形态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金融化趋向,金融与货币体系的运行与变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1因此,在研判乌克兰危机这样的国际政治重大事件时,有必要把地缘政治和币缘政治的分析框架结合起来,以得出更符合时代特征的结论。(一)乌克兰事件的复杂背景乌克兰危机无疑是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观察,乌克兰对欧洲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连接俄罗斯的主要能源通道。同时,乌克兰也是俄罗斯连接欧洲的  相似文献   

6.
乌克兰自独立以来,政治民粹主义伴随其政治经济转型进程不断蔓延加剧。进入21世纪,虽然民粹主义政党和运动出现仅十几年,但乌克兰已然成为后苏联空间中遭遇民粹主义浪潮席卷的突出案例。在经历了2014年的政治危机和持续的顿巴斯冲突后,乌克兰政治逐步进入了民粹主义全面盛行的新阶段。乌克兰民粹主义相较整个欧洲区域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反精英和反建制的极端化,强烈的反民主属性和家长制政府偏好,分裂矛盾的意识形态,过度渲染和营造社会危机,以及盲目的区域一体化期待。究其成因,可归结于该国历史上对统治精英"外来化"的认知,独立后缺乏新的民族国家认知与主流意识形态,"团结主义"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整个社会对阶层分化和等级制度的共识。这种特殊的民粹主义,将对乌克兰政治持续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乌克兰经济仍继续滑坡,经济复苏短期内无望。 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宣布独立后,乌经济与俄罗斯相比恢复较慢,经济尚无复苏的迹象。目前乌经济仍继续滑坡,其下降速度略有缓慢。1995年和1996年第一季度国家财政收入再次出现赤字。据有关人士推测,乌经济全面好转将在今后2~3年内无望。 据了解,目前乌经济主要困难是:其一,原苏联解体后,原有经济关系已经打破,新的经济关系尚未正常运转。其二,由于自身缺乏能源,大量石油、天然气必需从俄罗斯进口。  相似文献   

8.
全球能源体系变革及地缘政治危机对地区性天然气市场及权力结构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天然气商品与地缘政治双重属性的俄欧能源关系分析框架,将"页岩气革命"和"乌克兰危机"作为市场层面和地缘政治层面的影响变量纳入对欧洲天然气市场与权力结构演变的动态分析。就市场层面而言,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天然气的发展正在影响欧洲天然气供给格局的演变,而"乌克兰危机"后欧盟降低对俄能源依赖的政治意愿成为促使欧洲天然气需求格局转变的强烈动机。就地缘政治层面而言,"页岩气革命"和"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在欧洲天然气市场上的传统能源权力产生了冲击效应,进而使俄欧能源博弈能力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由此,欧洲传统市场结构下生产国、消费国与过境国之间的三元博弈被转变成新市场结构下传统区内生产国、潜在区外生产国、消费国与过境国之间的多元博弈。"页岩气革命"和"乌克兰危机"双重冲击下的俄罗斯能源战略重心东移将对中国能源安全及未来亚洲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身份认同问题是原苏联空间中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在转型过程中所必须要面对的共同难题,而克里米亚长期的身份认同困境则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也是国际影响最大的问题之一。克里米亚身份认同问题源于苏联时期,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不同时代的苏联领导人对于克里米亚采取了不同的地区政策。由于不同时期的政策思路存在明显的矛盾,使得克里米亚的身份归属出现了"错位"的现象,从而导致苏联解体之后的克里米亚陷入了身份构建的困境之中。后苏联时代的克里米亚共有三条可能的身份建构路径,分别是推动国家认同的深入,建立乌克兰身份;推动地区认同的深入,建立克里米亚的独立地区身份;以及推动民族认同的深入,回归俄罗斯身份。但在身份认同建构的实践中,由于克里米亚半岛以俄语为共同语言,在俄语的历史叙事中,乌克兰的缺位和鞑靼人的反面角色使其难以通过历史叙事的重构形成新的国家认同和统一的地区认同。同时,由于长达数百年的俄罗斯化过程,整个半岛的符号体系完全俄罗斯化,无论是地理名称、城市雕塑、政治符号抑或是文化标签,都被打上了鲜明的俄罗斯印记。在原苏联空间内复杂的族群分布状态下,乌克兰中央政府无力主导克里米亚的身份认同建构。而克里米亚人为了平衡来自基辅的外在压力和来自鞑靼人的内在压力,继续维持并强化本就在本地区占据主流地位的俄罗斯民族身份,不可避免地选择了继承苏联所赋予克里米亚的所有身份符号,并重新寻回沙俄时代的历史叙事,强化自己的俄罗斯身份。在俄罗斯身份认同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克里米亚在20世纪90年代就产生了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分离主义运动,在1994年,整个分离主义运动达到了高潮。时任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有利的国际背景,在没有产生冲突的情况下瓦解了90年代的分离主义运动,但始终没有办法推动克里米亚地区形成乌克兰身份的建构。最终,在2014年3月,身份认同的困境最终成了克里米亚事件的导火索。克里米亚事件的发生也再次证明,身份认同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决定国家或地区的命运,但是如果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或地区长期无法摆脱身份认同的困境,那么它始终都将成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0.
吉尔吉斯斯坦变局表明,独联体内部的新一轮"民主化"浪潮继续上涨.这是继苏联解体之后,原苏联国家确立新国家身份的延续.如果说,苏联解体解决了这些国家"离开谁"的问题,那么"色彩革命"则将解决"靠近谁"的问题.这一进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独联体产生重要冲击.一系列"色彩革命"之后,格鲁吉亚、乌克兰等独联体"民主先锋"的角色、立场将发生重要变化,独联体内部因"民主化"问题而引发的矛盾将进一步凸显,俄罗斯在独联体的威信可能继续下降,独联体未来发展前景堪忧.  相似文献   

11.
乌克兰的农业资源得天独厚,不仅农业用地占整个共和国领土面积的70%,乌克兰大面积肥沃的黑土地,是原苏联的“面包篮子”,素有“谷仓”之称,然而,在今日乌克兰首都基辅的食品店里却充满了进口的外国食品,很少有乌克兰自己的农产品。究其原因,除了部分因品种调剂正常进口的食品外,主要是近几年乌克兰经济不景气,农业生产规模大幅度萎缩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独联体内"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9月19日,独联体中经济规模最大的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正式签署了建立"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的协议,这无疑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进程掀开了新的篇章.长期以来一直游离于独联体核心圈之外的乌克兰加入其中是"四国统一经济空间"最显著的特点.在可预见的未来,"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可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成功的机遇,但实现过程并非坦途.为了使"四国统一经济空间"顺利向前发展,就目前而言,四国应在入世问题上协调政策,统一立场;俄罗斯应尽快使所有以俄为中心的三个集团(俄白联盟国家、欧亚经济共同体和四国统一经济空间)的一体化方案协调一致并千方百计地加强在成员国,特别是在乌克兰的经济存在.  相似文献   

13.
欧洲的边界在哪里--欧盟东扩与俄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边界问题实际是地缘政治和欧洲认同性问题.冷战后,中东欧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回归欧洲".欧盟的政治战略是推动和巩固中东欧国家的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构筑一条和平安全地带.俄罗斯与欧洲"融合"同"融入"欧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俄罗斯是一支与欧盟对等的独立力量.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乌克兰曾经遭受不同帝国的长期占领,从而产生"双重被动控制"和"弹性边界"两个国家特征。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开始表现出新的国家特征,"双重对外依赖"与"弹性认同"被不断强化。"颜色革命"之后,这两个特征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都显著增强,导致平衡型外交战略陷入"两难",一场深刻影响国际格局的乌克兰危机由此爆发。运用"双重对外依赖"曲线与"弹性认同"政治预算线构建起来的分析模型解释乌克兰危机,具有逻辑方面的优势,并且可以说明乌克兰这个国家存在着"三元悖论",即在"双重对外依赖"、"弹性认同"和"不成熟民主政治"之间,三者不能同时兼容,这一结论对于乌克兰未来走向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斯坦于1991年12月16日独立,这是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最后一个独立的国家。哈萨克斯坦独立后9天,存在69年的苏联宣告解体。 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面临重新确定与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问题。哈萨克斯坦领导人曾表示“寄希望于独联体各国的联合”,但同时更为重视保持和发展同俄罗斯的关系,认为这是“战略性的”和“最重要的问题”。从1992—1993年哈萨克斯坦对外活动来看,这一  相似文献   

16.
在冷战后令人眼花缭乱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有一种政治现象颇为流行,那就是全民公决。1991年苏联举行有关是否维持联盟的全民公决为世界瞩目,它是苏联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公决。随后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就共和国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90%以上的投票者赞同乌克兰独立。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丹麦人于1992年6月2日就马斯特里赫特条  相似文献   

17.
<正>(一)乌克兰冲突的定性与爆发原因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乌克兰发生的是冲突危机,但笔者认为,目前乌克兰处于真正意义上的内战状态。乌克兰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力量在东部地区发生了战争,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观察问题,而不仅仅是把它看作一个局部的冲突。乌克兰内战的爆发有诸多原因,其中内部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乌克兰在根本性问题上犯了颠覆性错误。首先,苏联解体本身就是一个非理性的过程,而乌克兰是苏联解体的最后推手。乌克兰的政治精英对其独立缺乏充分的准备,以至二十多年来基本上都在做"无用功"。可以说,乌克兰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题目所以用“独联体现象”,是因为这个提法更确切地反映苏联解体后的现状。事实上,独联体作为一个国际经济社会联合体,尚未实际地形成。甚至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参与独联体的国家中,除了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等国之外,有些新独立的共和国还来不及形成完整的意义上的民族经济。这是因为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许多共和国在原苏联体系内实际上只不过是一批完全隶属于中央政权的省市而已。它们长时期来根本没有权利和机会独立地处理本民族的经济事务,特别是涉外经济事务。所以,如果从事实出发,应该说,独联体现象不过是前苏联解体后留下的残骸。独联体的发起者的本意是以这个实际  相似文献   

19.
<正>乌克兰危机的不断加剧不仅进一步激化了俄乌之间的既有矛盾,牵动着国际社会尤其是整个欧洲大陆的紧张神经,美欧与俄罗斯的博弈较量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尽管2014年10月16日至17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期间,欧洲大国领导人积极磋商,寻求危机解决方案,俄乌两国也就天然气供应问题达成初步协议,但在当前形势下依然很难明确判断危机发展的前景。对此,有人认为,这是欧洲大陆继冷战后出现的最严重的危机,可能导致新"冷战"的爆发;也有人断言,此次危机将使东西方世界面临新的战略定位和格局调整。就乌克兰危机本身的复杂性来看,其发  相似文献   

20.
乌克兰是欧洲和独联体地理交叉点上的关键大国,不仅对独联体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而且对欧洲的安全、稳定和发展也举足轻重。由于其地理位置、领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改革和内政外交走向均对欧洲大陆战略态势产生影响,乌克兰历来都是大国争夺的对象。2004年下半年以来,俄罗斯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围绕乌克兰总统大选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明争暗斗,就充分说明了乌克兰在欧亚大陆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而乌克兰此次选举的结果必将对俄罗斯重新崛起的战略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