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明 《唯实》2007,42(7):17-19
人一开始就是技术的人,技术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技术本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人类的发展就是不断技术化的过程。但人的技术化也造成了技术与人性的对立、人性的技术化与物质化。技术与人性的对立只具有相对的历史必然性,人性技术化的扬弃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只有把技术与人性目的结合起来,走技术人性化的道路才是人的自我拯救之道。  相似文献   

2.
人以自身为对象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性的生成过程。人性的发展,经由第一条道路否定原始的自然性,达到“最贴近的规定”,然后由此逐步建构社会性。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两条道路”的结合。马克思“两条道路”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提供理论依据和参照系,中国以自己独特的认识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性的生成与提升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本性基本内涵的深度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岩 《求实》2013,(3):68-72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本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具有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以文化对人进行价值和意义引导,推动人建构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固有特性。核心在于其属人性、为人性及化人性。属人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创造且一直运用的教育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人是推动其发展的主体力量。为人性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以未完成的人为价值前提,以生成的人为归宿。化人性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过程,是人的创造与文化创造过程的统一,是对人的精神教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4.
儒家人性观的实然性与应然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性,有两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实然性与应然性。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大不相同。孔子人性观有实然性与应然性二分思想,但并没有将两者严格区分;孟子的性善说侧重人的应然性;荀子的性恶说侧重人的实然性。从实然性与应然性辨证关系来看孟荀的人性论,可知二者乃是从不同的层面谈人性的,但都相信人性的“迁善”,其目的也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党性、德性与人性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党性的建构基础是德性,而德性的立论要件是人性。党性、德性与人性的互动在党的作风建设中又直观地体现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逻辑关联性。这种逻辑关联性的基本要义是:要以德性建设中的“重品行”表征党性建设中的“讲党性”,要以人性建设中的“作表率”引领德性建设中的“重品行”。  相似文献   

6.
党性、德性与人性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党性的建构基础是德性,而德性的立论要件是人性。党性、德性与人性的互动在党的作风建设中又直观地体现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逻辑关联性。这种逻辑关联性的基本要义是:要以德性建设中的“重品行”表征党性建设中的“讲党性”,要以人性建设中的“作表率”引领德性建设中的“重品行”。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对人的一个基本定性,因故是一切关涉人之学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能力培养既是人性的需要,也是人性的生成与改善的过程。中西文化的主流人性观因为存在这种或那种的缺陷与不足,或者认为人性是先天就有的永恒不变的秉性,或是把人性归结为抽象的精神或理性,均难以为道德教育的存置与道德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人性论支撑。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解人性的一把钥匙,实践性是人的基本属性。而道德能力培养正是基于实践人性的可变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人性从实然向应然的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郭荣丽 《世纪桥》2010,(11):74-75
人性与教育紧密相连,素质教育也就是人性教育。然而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却存在着人性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师生平等主体意识的缺失、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单一、师生情感交流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内容的缺失。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实施人性教育是素质教育向纵深层次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离不开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理解人文关怀,需要拓展以人为本的领域.以人为本是有广泛的普适性,它应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同.社会的一切领域都存在着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问题.将幸福作为一种政策目标,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以人为本"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话语权",也应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规范.坚持以人为本,应当重视人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先哲对中国人人性认识的基础上,比较西方及他人的认识和研究,提出中国人人性特征主要有四类。即:道德人、功利人、自然人、多面人;提出现代管理思想、制度、方法要依据现代人性特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