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朱丽亚 《政府法制》2013,(20):47-47
有不少人认为美国人是非常随便的,不羁的,个性张扬的,这实在是一种误读。他们在公共场所对礼仪、对社会秩序的重视远在我们之上。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他们通常不会强调孩子做凡事都只听大人话的应声虫,但会比我们更注重教育孩子对公共秩序、社会准则的遵守。我第一次带儿子牛仔去美国的时候,他只有1岁半。凌晨5时就去赶国际航班,偏偏到了西雅图又是当地的凌晨。当天傍晚,我们和两个美国朋友一起去餐馆吃饭的时候,牛仔突然大哭,怎么哄都不行。我突然想起,因为时差的关系,他肯定是想睡觉了。周遭并没有人抗议,但我们的朋友却皱起了眉头。他请求服务生把我们的食物全都打包带走。  相似文献   

2.
据有关媒体报道,香港特区政府特意在中小学的公民教育课本中编入了一些有关廉洁防贪的内容,目的是从小开始,就给孩子灌输一些贪污可耻的观念,教育他们长大了不贪污、不受贿,做清正廉洁的人。 巴尔扎克曾说:“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手段。”启蒙教育奠定着孩子成长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前进的方向。时下,我们“从娃娃抓起”的事已经不少,如计算机、外语、音乐等,都有不少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培养下早知早慧,甚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国…  相似文献   

3.
刘海明 《检察风云》2014,(17):30-3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活着,就得不断接受教育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教育有规律,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需要接受的教育内容也很是不同。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老师可能会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某个简单的道理。对于成年人来说,照搬幼教阶段的教法,想必听者的厌烦情绪油然而生。也许有人在想:谁会傻乎乎地去跟成年人讲那些非常简单的道理呢?看看下面这个新闻,相信就明白了。  相似文献   

4.
佚名 《政府法制》2013,(12):15-15
对世界各同的政治首脑来说,在政坛上,他们是叱咤风云的重量级人物;回到家,面对自己的孩子,他们也和所有的父亲一样,肩负着培养和教育子女的重任。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这些政治大人物有什么样的“为父之道”。  相似文献   

5.
如今,让一群孩子在一起待上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手机,而非身旁的同龄人。这种现象向我们充分说明,科技的诱惑力对孩子们来说是那么的难以抗拒。  相似文献   

6.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为的心理动力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当别人遇到困难或出现过错的时候,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帮助而不是教训。渴望被赏识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而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赏识尤为重要。欣赏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能够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  相似文献   

7.
在今年上海书展上,有本名为《反抗语文》的书让我停下脚步。在对语文教育的看法上,我和该书作者极为相似,同为父母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被语文误伤,希望他们能够读到“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希望有种力量能改变和反抗钻进了死胡同的应试教育,改变已成为戗杀孩子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语文教育现状。  相似文献   

8.
黄力生 《法制与社会》2011,(21):225+237-225,237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的品行与他的成长环境、教育是分不开的,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由于当前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与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与关心存在着盲区和死角,导致青少年的犯罪率在不断地上升。更令人吃惊的是未满14岁的孩子由于家庭对其教育、关心不够,导致偷窃行为时有发生,人小胆大的未成年犯也从一般的侵财性案件演变成暴力性和残忍性犯罪,他们的犯罪手段正在日益成人化、智能化,这种现状令人不寒而栗。  相似文献   

9.
按照国家对孤儿的定义,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儿”,然而他们的生活境遇却远不如孤儿,只能依靠低保、亲戚或公益组织的帮扶,媒体称这样的孩子为“事实孤儿”。我们不知道在全国各地究竟有多少这样“不是孤儿胜似孤儿”的孩子,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孩子渴望着家的温暖……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的心灵接触,孩子的心是极其敏感的,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爱的情感。如果把学生比做幼苗,那么,爱就是滋润的清泉。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缩短了师生横向的心理距离。  相似文献   

11.
赵文琴 《江淮法治》2008,(24):18-18
这是一群真实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孩子,他们有着与其他孩子一样的情感,为高兴的事情欢笑,为悲伤的事情难过。但是,他们却有着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为了生存在异乡奔波。当其他同龄的孩子依偎在父母的身边撒娇,享受着浓浓的亲情时,他们却独自面对着一切,他们孤单的身影、寂寞的心灵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他们就是“留守子女”群体,而生活在芜湖市三山区境内的“留守子女”,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2.
李响 《政府法制》2012,(26):7-7
对世界各国首脑来说,在政坛上,他们是叱咤风云的重量级人物;回到家,面对自己的孩子,他们和所有普通父亲一样,肩负着培养和教育子女的重任。 他信:让孩子“受苦” 泰国前总理他信是第四代泰国华裔,也是东南亚著名的“电信大亨”,家里十分富裕。可是,他对自己的一子二女要求相当严格。  相似文献   

13.
《法庭内外》2011,(9):58-59
我是一名退休工人,今年66岁了。我丈夫在2001年去世后我一人一直居住在自己的60平方米的一套单元房内。2005年时,我儿子和儿媳和我商量,将他们的房屋和我的房屋都卖掉,买一个大一些的房屋我们住在一起。我考虑到住在一起互相都有帮助,尤其是我儿子在外地工作,我能接送孙子上下学和给孩子做中午饭吃,给孩子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4.
英国人讲究“绅士风度”、“淑女风范”,健康的饮食方式和良好的餐桌礼仪也是他们塑造良好修养的基础。在他们看来,孩子挑食和浪费都是缺乏修养和家教的表现。因此,餐桌也就成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第一课堂。  相似文献   

15.
在今年对某省青少年犯罪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犯罪人的父母都是品德败坏、行为不端的人,相反,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子女有着正面教育。为什么在较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氛围中,他们也会走向犯罪的道路呢?经过分析印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容忽视的是,若干传统教育观念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严重障碍。一、教育观念更新与青少单犯罪的夫来(一)人既创造了教育和教育观念,同时也被教育观念和教育塑造。教育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是产生于劳动和人的需要。思格斯在《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科…  相似文献   

16.
感受幸福     
刘燕 《人民调解》2009,(6):45-45
现在有很多朋友.他们有工作,有房子,有父母、有妻子,有孩子,有朋友.按理说生活得很好.可有些人却认为自己从来没有得到过幸福.反而总是去羡慕别人。其实.幸福的场景每天都呈现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缺少感受幸福的心灵罢了。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们在工作中碰到这样的一起公证实例,一名不满十四周岁的儿童在其父亲的带领下,前来要求办理放弃继承权公证。经询问得知,孩子的母亲先于其外祖父死亡。其舅父、姨母等人均自愿放弃对他们父亲的房产继承权,孩子申请办理的是放弃代位继承权。对此,我们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该未成年人可以在征得他父亲的同意后,行使他放弃代位继承的民事权利,公证处可以为他放弃权利的行为进行公证。理由是:其一,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  相似文献   

18.
谁是天才?其实我们可以从孩子们身上发现他们的聪颖与超群,他们一般都具有比成年人更优秀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总会有某种特殊的能力或禀赋异乎常人;在长辈们看来,小孩子预示着一种无限的可能性。“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大出息,他(她)简直就是个天才。”这可能是相当一部分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时心中响起的声彘  相似文献   

19.
张雪 《检察纵横》2012,(6):56-56
要想建立一个公民社会,就要从公民教育做起,就要从孩子的启蒙开始,让他们在还未融入世界的时候能够先了解世界,美国的《公民读本》正是这样一种写给孩子的书。其第一课,往往是这样一个话题:你。  相似文献   

20.
《政府法制》2011,(18):64-64
说有文化的人没文化是幽默,说没文化的人没文化是骂人。历史的美妙之处在于——~比我们早来,却是我们生的!因为,我们可以让历史告诉我们:历史也不知道的历史。孩子的快乐在于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痛苦,我们的快乐在于我们知道痛苦是什么!对着孩子说童话,对着女人说好话。对着病人说假话,对着领导说神话。对着简单说复杂,对着复杂说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